原标题:「金马」风波中我们在争论什么?(转载有删节,已做过自我审查)
「一边对于政治话题避之唯恐不及,却又不得不做集体表态的尴尬扭捏。另一边,导演多年社会运动的积极参与和对话所集结出个人身份认同的公开宣示,却意外点燃两岸最敏感的统独之争。」
第55届金马奖于11月17日揭晓获奖名单。本届金马奖是导演李安从张艾嘉导演手中接下「金马执委会主席」的第一届,评审团主席由新加坡籍女星巩俐担任,新旧交替,入围及出席率均创下新高。
金马奖「最佳纪录片」一奖由题材有关「太阳花运动」的《我们的青春,在台湾》获得。导演傅榆一番表示「很希望有一天我们的国家可以被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看待」的获奖感言不仅在大陆网路被迅速封锁,微博上一众明星也开始纷纷发表「#中国一点都不能少」的个人立场。
随后,颁奖典礼上其他导演和演员对两岸关系的描述表态,更进一步引爆争议。庆功晚会,大陆代表团集体缺席。
当「一点都不能少」的爱国狂潮再度袭来,政治与艺术的关系如何平衡?两岸电影人应对抗还是合作?金马奖的未来会否按某种标准重新定义?端传媒的读者们在评论区留下了他们的看法。
政治与艺术:「纯粹」是什么?
艺术的自由,是公民参与政治的结果。用「政治归政治,艺术归艺术」当作底线与当权者妥协,并不会阻止当权者跨过那条底线,因为对打压自由的人来说,政治根本没有底线。
by 塔森
EddieLin:政治本就渗透在每一个层面,任何行为都会是一种政治表态。
佳茵:相比喊口号的音量和姿态,艺术中富于美的那些情绪、宣言才更具有冲击、改变人心,从而影响政治的力量。艺术不会脱离政治而存在,但应是促进沟通理解、提供更多的可能,而非被降格为狗咬狗一嘴毛的无谓之争。又一次吵翻天只有加剧撕裂是可以确定的,只是遗憾失去了一个交流的好平台。
Eddie31:就是因为不敢去发表那怕是内心之言,唯恐得罪那头大象,于是这里部份人连留个言也要转弯抹角地说不应引入「政治」,而忘记了获奖的正正就是一部社会运动纪录片,认真地感可悲。如果禁忌开始被引入那怕是全无谩骂字眼的几句话,下一步就会是审查入围资格,从此就不再有创作自由。
宵烛:先不说导演的这番话是针对《我们的青春在台湾》这部关于太阳花学运的纪录片发出的。即使影片本身不关涉政治,任何人都有自由在领奖台上发表自己的政治或其他任何观点。而她的一句话就发酵出这样一场闹剧的原因,大家心知肚明,就不要把脏水泼给导演了。
政治不能干预文艺,但文艺大可以谈论政治,当然,中国大陆刚好反过来就是了。
看了看微博上的发言,中国人叫嚣艺术不要掺杂政治真的是我听过最大的笑话了。
Fai:颁奖礼为电影存在,电影为表达存在。颁奖礼怎么可能成了限制表达的场域?颁奖礼不止是颁奖礼而已,更不是为了虚应故事,讨好想娱乐的人。思想、言论自由(意即人不因其言论或思想受到任何差别对待甚至压迫)是一切创作的基础。怎么今天在争取这个东西的只有台湾的部份电影人?所谓对电影的尊重怎么可能撇开对基本权利的尊重抽空地谈?而要以场合利弊来衡量一句话当不当讲,则更是不辨东西的想法了。我对统独无兴趣,留给时间解决就好。但有些基本的道理,我还是受不了有人倒非为是。
ulyaugust123:评价艺术自然要剥离政治,也包括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那番致辞确实稍有不得体,但获奖人有表达观点的自由,也无可厚非,但大陆演员的反应也是值得玩味的。傅至少知道自己想表达些什么,而强行「一家亲」就带着一种挽尊的可笑罢了。可悲的是,长期宣传洗脑下,大家接受了这个设定,却也放弃了思考,这种时候除了苍白的「一点都不能少」以外,居然拿不出一句有力的反驳,但也在墙内被宣传成英雄,不知该说些什么。
临渊:撕裂早就在那里了,你不说、不看,努力维持着面上一团和气其乐融融,难道它就不存在吗?
她的发言本就和作品相关,啊不然太阳花学运纪录片不讲政治运动而是拍风景观光吗?
从来没有什么艺术能脱离意识形态而存在,政治本身就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只是在墙国待太久很多人早就被调教得不敢说也不能说,或者某些时候又不得不说了。
微博上转发某团微博喊口号表立场的明星们难道就不算参与政治了吗?怎么这时候就没人来骂政治滚出艺术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