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官方对“一带一路”潜在的地缘政治影响总是讳莫如深,刻意回避,刻意掩盖“一带一路”的战略和地缘政治意涵,反而会引起人们对其背后动机的猜疑。
编者按:端传媒已与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二十一世纪》学术双月刊建立长期稿件资源合作关系。“一带一路”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长期议题之一,其发展影响从中国、亚洲到世界的多数国家与地区。这篇长文详细梳理论证了“一带一路”的起源与影响,经《二十一世纪》授权,首次在新闻媒体上发表。为适应新闻媒体,行文略有通俗化修改,小标题为端传媒编辑重拟。因长度原因,文章将分上下两篇发表,本文为下篇。
点击此处可查看上篇:《王建伟:“一带一路”是地缘政治战略吗?(上) 》
五、“一带一路”是中国“海陆统筹”的新战略吗?
“一带一路”构想的出现,或许也是为了摆脱海陆之争的一种尝试和努力。中国学者关于海权与陆权的几番争论,实际上反映了中国作为一个海陆复合型国家面对的困境和挑战。
2010年之后,随着中国在南海、东海领土和海洋权益问题上与邻国的矛盾愈益激化,以及美国奥巴马(Barack Obama)政府“重返亚太”战略的逐渐成形,中国在东亚海上方向发展所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也与日俱增。
对此,一些学者又提出了向西(即欧亚大陆方向)发展的政策建议,以避开美国战略东移的锋芒,实现中国地缘政治战略的再平衡{注1}。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旅美华人学者高柏提出的,以高铁为主要地缘政治工具的陆权理论。他认为,美国重返亚太导致中国周边地缘政治形势严峻,以中国为主导的东亚、东南亚经济一体化面临瓶颈,在中国过去四十年改革开放所依赖的“蓝海战略”受阻的情况下,中国必须另谋出路,通过建设通往中亚、南亚、中东、东欧、俄国乃至一直到达西欧的高铁,来推动欧亚大陆的经济一体化,从而实现陆权时代的回归,而这一回归将凸显中国的地缘政治优势。而中国这一以欧亚大陆为主体的新陆权战略,将形成对以美国为代表的环太平洋海权战略在全球范围内的战略对冲。
然而,高柏的这一新陆权战略也受到了一些学者的质疑。他们认为,以欧亚大陆经济整合为核心的陆权战略有较大的风险,既无法回避中美之间的战略冲突,也可能导致中俄关系和中国与中亚关系的复杂化,从而对中国的利益造成损害。这些学者认为,虽然作为一个海陆复合型的强国,中国需要在海陆两个方向保持平衡,缺一不可,但是中国的主要出路,仍然是在确保陆上边界稳定的前提下,集中精力向海洋谋求发展,这已经为中国几十年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所证明{注2}。
中国学者关于海权与陆权的几番争论,实际上反映了中国作为一个海陆复合型国家面对的困境和挑战。
一方面,由于经济体量和资源的有限性,中国可能无法同时发展陆权和海权,必然在一个时期内有所选择,有所侧重;另一方面,中国又必须在资源分配上做到海陆平衡,不能顾此失彼。海陆复合型国家虽给中国带来战略上的回旋余地,但处理不好又可能导致腹背受敌。
因此,“一带一路”构想的出现,或许也是为了摆脱海陆之争的一种尝试和努力。
一些学者认为,用“海陆统筹”取代“海陆两分”,以海带陆,以陆促海,是新时期中国进取型地缘政治战略的核心手段,而这些手段正逐渐被整合进以“一带一路”为核心的地缘政治经济战略当中。
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带一路”是中国在汲取自身历史教训的基础上,为克服大国崛起困境而提出的新的大战略。在台湾,有学者也认为,“一带一路”将形成“陆海统筹”的经济回圈,打破长期以来陆权与海权分立的格局,推动形成一个欧亚大陆与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完全连接,陆海一体的地缘空间格局。
的确,这么一个宏大架构对地缘政治潜在的革命性影响,是无法否认的。那么,中国会通过“一带一路”,走向一个新的帝国吗?西方国家如何看待“一带一路”的“帝国”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