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这个包括至少三个大陆、几十个国家和几十亿人口的宏大构想,其地缘政治意义是不可否认的。“一带一路”的成功与否和中国崛起的成功与否息息相关。
2018-09-05
编者按:端传媒已与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二十一世纪》学术双月刊建立长期稿件资源合作关系。“一带一路”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长期议题之一,其发展影响从中国、亚洲到世界的多数国家与地区。这篇长文详细梳理论证了“一带一路”的起源与影响,经《二十一世纪》授权,首次在新闻媒体上发表。为适应新闻媒体,行文略有通俗化修改,小标题为端传媒编辑重拟。因长度原因,文章将分上下两篇发表,本文为上篇。
2013年秋天,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哈萨克斯坦和印尼时,先后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一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路”)的倡议。这两个倡议构成所谓“一带一路”,有些人甚至干脆称之为“带路”。
五年来,经过中国政府和习近平的大力推动和倡导,“一带一路”已经成为中国外交话语体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之一,它也可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所提出的外交概念中,国际社会认知度最高的一个。在各国的外交和媒体精英中,“一带一
路”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这本身就彰显了中国不断提高的外交影响力。
但是这个名词自诞生之日起,就引起热议,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一带一路”的实质是什么?中国提出这一倡议的背后动机和目标是什么?
中国领导人多次表明,“一带一路”只是一个经济倡议,是为促进各国之间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而提供的一个合作平台,不是一个地缘政治战略;而西方的观察家则倾向于认为,“一带一路”是习近平全球外交大战略的重要一环,甚至就是这个大战略本身;如果持续推进,势将深刻改变世界的地缘政治格局。
“一带一路”究竟是什么?它有那么大的威力吗?本文将就这个话题从中国政府、国内学者以及海外舆论界等不同的维度作一些探讨。
一、地理上不断扩大的“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的适用范围,很快扩大到整个亚洲、非洲和欧洲,成为囊括三大洲的超大型合作计划。再后来,美洲也成为“一带一路”扩展的对象。即使是无人居住的极地,也难逃“一带一路”的“天罗地网”。“一带一路”已经成为无远弗届的全球性概念。
在2013年最初提出“一带一路”的时候,习近平并没有给它明确定性。
9月,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对大学师生的讲话中,他只是在讲话的最后部分提到了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认为这是一项造福沿线各国人民的大事业。
10月,在印尼国会的演讲中,他也只是在讲话的后半部分谈到和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的关系时,简单提到了要用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来共同建设二十一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对它的具体内容也未多加着墨。
单从那个时候看,“一带一路”确实谈不上是什么地缘政治的大战略,只是要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来促进中国和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但是自那时起,中国政府、特别是习近平本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外交努力,就不断加码,直线上升。
到2013年10月,在中央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提出要建设好“一带一路”,“构建区域经济一体化新格局”。在当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他又把“一带一路”列为中国经济六大任务之一,提出要加强战略规划,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
“一带一路”的适用范围,很快扩大到整个亚洲、非洲和欧洲,成为囊括三大洲的超大型合作计划。再后来,美洲也成为“一带一路”扩展的对象。即使是无人居住的极地,也难逃“一带一路”的“天罗地网”。“一带一路”已经成为无远弗届的全球性概念。
自这两个会议对“一带一路”定调之后,在中国的高层外交活动中,“一带一路”就成为习近平等领导人会见外国首脑时必定提及的话题,几乎没有例外。
与此同时,“一带一路”的范围和内容也不断扩大和丰富。
从地理上讲,“一带一路”最初按照历史的轨迹,主要涉及东南亚、中亚、南亚和西亚的一些国家,只是在这两条丝绸之路的末端,才到达非洲和欧洲的一些国家。但是“一带一路”的适用范围,很快扩大到整个亚洲、非洲和欧洲,成为囊括三大洲的超大型合作计划{注1}。
再后来,美洲也成为“一带一路”扩展的对象。例如2017年,在会见墨西哥总统培尼亚(Enrique Peña Nieto)时,习近平就希望墨西哥深入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框架内的合作项目,成为“一带一路”建设向拉丁美洲自然延伸的重要节点。同年,在和阿根廷总统马克里(Mauricio Macri)的会面中,习近平明确提到拉美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自然延伸。
目前还没有明确被列入“一带一路”的“自然延伸”者,可能就只剩下大洋洲和北美洲,但是这并不妨碍中国领导人和这些国家谈论“一带一路”。例如2016年,习近平在和澳大利亚总理特恩布尔(Malcolm Turnbull)的会见中,就表示希望“一带一路”和澳大利亚的“北部大开发”计划对接。太平洋岛国斐济总理也应邀参加了2017年在北京举行的“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在和密克罗尼西亚总理的会晤中,习近平也表示欢迎密国加入“一带一路”建设。
在所有主要国家中,地处北美洲的美国对“一带一路”的态度可说是最消极的了。但是2017年,在海湖庄园和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J. Trump)的会谈中,习近平还是欢迎美国参与“一带一路”框架内的合作。最后,即使是无人居住的极地,也难逃“一带一路”的“天罗地网”,2018年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提出了“冰上丝绸之路”的概念,将穿越北极圈的海上航道也纳入“一带一路”的范畴。
总之,“一带一路”已经成为无远弗届的全球性概念。就如习近平所说的,“一带一路”是全球公共产品,向所有人开放,不排除、也不针对任何一方。至于某个国家加入“一带一路”建设,是属于“路”还是“带”,似乎已经不那么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