耍Q
耍出你的范儿_分享你的福利

芬太尼?那都是美国药企给美国人喂出来的

作者:主笔唐驳虎 原文

比吗啡强百倍的芬太尼算什么,美国八分之一的成年人在变相吸毒

从星期天上午开始,很多中国网民就开始询问一个新闻新名词,“芬太尼”究竟是啥?

抄抄网络百科就可以一句话回答。芬太尼(Fentanyl)是阿片(鸦片)类镇痛药,1960年由杨森制药公司发明,镇痛效力约为吗啡的80~100倍。但与此同时,它也可以成为上瘾毒品的一种。

另外还有改进的舒芬太尼、阿芬太尼、瑞芬太尼、卡芬太尼等,效力可能比吗啡强1万倍。在医学上仅用于缓解晚期癌症、分娩、手术等剧烈疼痛,也都是严格管制的药品。

那它怎么成了美国人关注的重大社会危机呢?那就是另外一回说来话长的事情了。

【毒品与药品,傻傻分不清】

因为鸦片战争的缘故,毒品在中国公众心中早已树立了臭名昭著、恶名昭彰的恶魔形象,但在缺乏这般历史的美国,却完全不是这样。

他们不叫吸毒成瘾,叫“药物危机”“药品滥用”“药物成瘾”。这种用词看起来一下就中性了许多,甚至在道德上也无大碍。

单纯从源头来说,这么说也没错。从本质上来说,很多本来是治病救人的镇痛药,因为成瘾性和精神作用,被滥用为毒品。

​另外,美国语境中比较讨厌的就是这一点。药物、毒品、药剂、麻醉药全都可以是一个单词drug。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案将它定义为“用于诊断,治愈,缓解,治疗或预防人或其他动物疾病的物品”。

【药物滥用的起源】

19世纪的美国,鸦片制剂和可卡因大多是不受管制的药物,用于镇痛,但主动吸食的也不多。不过随着使用增加,部分患者开始成瘾。

到1911年,阿片(也就是鸦片)成瘾率从19世纪末的每千人约0.72人,逐步增加到每千人2.5人、4.6人。其中三分之二到四分之三是女性,因为缓解痛经而长期使用,导致阿片类药物依赖。

​1914年,国会通过哈里森禁毒税法,对精神活性药物的供应和消费施加征税等限制。到1925年,在禁酒时代中,国会把限制提升为管制,正式将这类药物列入管制措施。

这也标志着美国禁毒的开始。随即爆发了“林德诉美国案”,一直打到最高法院。

起因是俄克拉荷马州的林德医生给毒瘾者开出大量管制药物,他被政府起诉并被定罪。

林德抗诉到最高法院,结果大法官们裁定林德胜,政府败——“显然,对各州医疗实践的直接控制超出了联邦政府的权力范围。”这就是美国所谓传统的“自由主义”。

当然,经过一系列行政、立法与司法实践努力,这种极度保守也极度放纵的最高法院判决,被扔进了历史。联邦禁毒局也于1930年成立,此后几十年,美国吸毒率在综合打击下一直处于相对较低水平。

大麻被视为吸食其他毒品的入门

【嬉皮士与尼克松的失败禁毒】

60年代后期,反战、性解放、嬉皮士、民权左翼运动席卷美国,这些反主流价值观、反传统的“自由解放”运动立刻与另一个名词相连——毒品。

1969年,有医生对进入华盛顿监狱服刑的人进行了尿液分析,结果发现海落英检测阳性率达44%。

在这样的背景下,总统尼克松宣布毒品是“第一公敌”。1970年,国会通过了“药物滥用预防和控制法”,根据药物使用和成瘾潜力对更多的药物进行了分类管理。

这样的法律自然被嬉皮士们视为“对人民权益的压制”,不过就在他们反对的那一侧,万里之外的越南战场,毒品同样在士气低落的美军中泛滥。

1971年5月,两名国会议员发布了爆炸性报告,指出在越南战场的美国军人越来越多吸食毒品,除了大麻,还有多达10%~15%的军人已经海落英上瘾——这是一支毒瘾军队。

对此,美国军方宣布,从越南返回的军人,必须接受强制性海落英测试。检测呈阳性的军人,必须经过戒断治疗后才被允许返回家园。结果证明4.5%的士兵海落英测试阳性。

尼克松还推动组建了新的缉毒局,合并了原先的药物滥用管制机构。但结果就是到1979年,美国非法使用毒品达到顶峰,当时有2500万美国人在调查前30天内使用了非法药物。

而当时美国只有2.25亿人,吸毒率是11.1%。排除少年儿童,成年人的吸毒率将超过16%(将近六分之一)。当然,这个数字包括了当时不合法的大麻

吸大麻的奥巴马

1 2 3
赞(0) 打赏
转载请注明出处:耍Q-耍出你的范儿_分享你的福利 » 芬太尼?那都是美国药企给美国人喂出来的
分享到: 更多 (0)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