耍Q
耍出你的范儿_分享你的福利

【C+影评】狮子王2019:迪士尼的行尸走肉

考虑到1994版《狮子王》不可逾越的地位,严重缺乏原创性的2019版《狮子王》与其说是一部独立电影,不如说是迪士尼近年真人(兽)化大电影的新下限:拿来主义的剧本、原声和镜头,乏味的色彩表现,充满激情的配音与CG动物面瘫表情的脱节,让整部电影沦为了写实化CG特效的空洞炫技。

换句话说,这就是迪士尼新战略中的《恐龙当家》。

纵向来看,迪士尼无疑是技术上的先行者:1982年的《电子世界争霸战》及其2010年的续集《创:战纪》,1989年发行的《谁陷害了兔子罗杰》,当下全盛时期的“返老还童”De-aging,《星战》新系列的CG换头,都是典型的例子。

但对于《狮子王》这一IP来说,凭借特效技术变身配音+纪录片,无疑是大幅度的退步。1994年的《狮子王》是带着奥斯卡光环的,非洲大地上的《哈姆雷特》,是迪士尼在90年代“文艺复兴”2D动画的最后辉煌,更是无数观众的童年回忆。

这也是迪士尼不敢在剧情和故事上动刀的根本原因。而有着《奇幻森林》这样出色履历的乔恩·费儒,面对《狮子王》的大师级食谱也只能亦步亦趋——这也并不是总是坏处,大幅扩展的《小飞象》就没有获得商业成功,成人化的内容稀释了原著简洁而明晰的主题;而相对温和的《阿拉丁》就更加受到欢迎。

然而与其他真人化电影相比,尽管内容基本一致,《狮子王》的动物角色在真人化和写实化的转换中,受到的打击是最为致命的。动画长片真人化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通过降低夸张的动画表现力,提供更加真实可信的银幕体验。动画中的动物往往有着丰富的拟人化特征(表情+动作),但被定义为真实存在的生物之后,这些角色的表达方式就被限制在了难以觉察的体态和动态细节之中,而不是更容易被观众捕捉的面部表情。

上映20年后,依然会有人去看动画版的《狮子王》;但1年后的2020年,乱入动物世界的2019版《狮子王》有很大的可能性会被观众彻底抛在脑后。

1994版《狮子王》的一个主题之一,就是对从生到死这一过程的尊重——Circle of Life。而到了2019年,驱动这一IP再度转动的则是

迪士尼的商业掘金:炒冷饭的动画续集,百老汇音乐剧,最新的尝试则是CG高清重置。

不可否认,《狮子王》在2019年达到了又一个里程碑——但这纯粹是技术上的,与艺术性和创造性毫不沾边。动画时期,画师们丰富的灵感与创造力虽然往往不符事实,但却能更好地传递情感,也往往有着更高的艺术价值和启发性。

但多年来的事实也再次证明,当下的电影行业已经通过多年的CG渲染,成功地让观众认为只有计算机生成的“真实度”,才能够与电影(故事)的“可信度”挂钩——技术创新推动视觉大胆的《蜘蛛侠:平行宇宙》,票房只有真人漫威电影的三分之一 ——而这显然是最愚蠢的判定。

更新换代的CG技术,永远是辅助制作者讲述故事的工具,而非吸引观众的唯一手段。盲目追求虚假的“真实”,只是为了追求一时的商业利益而已,影响力也有着相当的局限性。

冷饭能不能炒得香?如果抛去电影在CG美学上的成就,2019版《狮子王》几乎就是1998年格斯·范·桑特重拍《惊魂记》一样——多此一举。如果重塑经典仅仅是换皮复刻,而没有加入现代重构的话,那又怎么会吸引新一代的观众呢?

回顾20世纪,迪士尼和迪士尼动画造就了数代人的童年。但所谓的“重塑经典”,终究不过是为了利用长大成人之后的怀旧情绪,跛足前行的行尸走肉而已——“黑化”的小美人鱼,唾弃的是米老鼠自己的宝贵遗产。

尽管(名义上)是为了从未见过1994版《狮子王》的年轻观众而制作,2019版《狮子王》却很难呈现出当年的冲击力和丰富性。在皮克斯《玩具总动员》横空出世之后,迪士尼不得不牺牲了手绘艺术,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找到替代方案。

《狮子王》的这一船新版本,极不可能会像原作一样,成为流行文化的重要印记——其影响力将局限在好莱坞内部,和2009年的《阿凡达》一样,给整个电影制作体系指出了如何事无巨细地,全面使用CG画面打造的工业范例。

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迪士尼还有《花木兰》和《小美人鱼》在摩拳擦掌;但能够推出续集的,反而是大幅魔改的《爱丽丝梦游仙境》和《沉睡魔咒》。

这本身就已经能够说明一些问题了。

毫不奇怪,新版《狮子王》将会在票房上获利颇丰。至于迪士尼会不会拿这些钱来制作更具野心和艺术完整性的原创新片——大概率不会——不过是浮梁买茶罢了。

赞(0) 打赏
转载请注明出处:耍Q-耍出你的范儿_分享你的福利 » 【C+影评】狮子王2019:迪士尼的行尸走肉
分享到: 更多 (0)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