耍Q
耍出你的范儿_分享你的福利

《那山那人那狗》:刘烨处女作,日本创8亿票房,国内却少有人知

电影海报

文|诸神的恩宠

《从前慢》里,木心写道:

记得早先少年时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 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 人家就懂了

文学评论家夏烈说,《从前慢》里 ,“有一种美、一种好、一种朴素的精致、一种生命的哲学。”大半个世纪过去,诗里的“车,马,邮件”,已成为昨日记忆。今天,是争分夺秒的时代,外卖晚到3分钟,人们都会大发雷霆。

许多人都怀念“从前慢”,都想要过“慢生活”,但面对升学、求职、养老等压力时,“慢生活”就被抛到九霄云外。好在,我们还有电影。电影艺术能实现人类的所有梦想,上至登月,下至“慢生活”。

片头

文艺电影《那山那人那狗》,拍摄于1999年,由霍建起执导。电影里所呈现的生活方式,正是我们向往已久的“慢生活”。影片的主角,是一对父子,父亲由老戏骨滕汝骏饰演,儿子由当时在中戏上大二的刘烨饰演。

故事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地点在湖南西部的山区。由于身体原因,做乡村邮递员的父亲要提前退休,儿子接替了他的岗位。儿子送信的第一天,父亲决定亲自陪儿子走一程。那条邮路,跋山涉水,父亲已走了二十多年,深知其中的艰辛。一路上,三天的朝夕相处,消融了父子之间长久以来的隔阂。在美丽的乡间景色中,父亲学会了反省,儿子也深深地理解了父亲。

湖南西部山区

2001年,该片在日本上映后,好评如潮,观众多达25万人,票房超过3.5亿日元,成为当年日本票房最高的中国电影。截止2003年11月,该片在日本票房累计高达8亿日元。不仅如此,它还荣获了第25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这部93分钟的影片,以散文化的叙事风格,带我们穿越回30多年前的中国,让我们重新体验了一把《从前慢》里的生活意境。

父与子

01父与子:亲情的隔阂,是许多家庭的通病

影片中,父亲四十多岁,是即将退休的乡邮员。儿子二十出头,是高考落榜生。家里除了父子俩,还有温柔贤惠的母亲,和一条唤作“老二”的狼狗。

儿子要独自去山里送信,单程就要三天,且山路崎岖艰险。父亲很不放心,提前画好路线图,但思来想去,还是决定带上老二,亲自陪儿子走一趟。

天蒙蒙亮,父子俩带着狗出发了。山路堪比蜀道。一路上,父亲不住地叮嘱儿子,哪里的路难走,哪家要单独送信等,生怕儿子出差错。老二摇着尾巴,紧随在他俩身后,不离半步。

上路

这条邮路上的一草一木,父亲都很熟悉。儿子虽然年轻力壮,却没有任何经验。上山时,儿子猛一回头,发现父亲不见了,立刻慌了神。正当他左顾右盼之际,丛林里冒出一个人头。原来,父亲只是去“方便”了。

半天后,父子俩来到一座村寨。儿子满以为会被村民们夹道欢迎,没想到,等来的是空无一人的场院。儿子很失落,父亲解释道,村民都在地里忙农活呢。等父子俩送完信,准备离开村子时,收工的乡亲们纷纷涌上来,欢送他们。望着一张张淳朴的笑脸,儿子首次体验到了做乡邮员的成就感

父亲和五婆

父子俩送信的第二站,是孤寡老人五婆家。五婆是位瞎眼的老婆婆,她的儿子几年前死了,孙子自从上大学后,再也没有回过家乡。父亲很同情五婆的遭遇,每次路过她家,都会坐一坐,陪她说说话。

第三天一大早,父子俩继续赶路。途中,大河拦住了去路。父亲的腿有风湿病,不能沾冷水。于是,儿子先把邮包背过河后,又返回来亲自背父亲过河。趴在儿子背上时,父亲突然伤感起来。那一瞬,他想起儿子小时候的许多情景。这些年来,他一直忙于送信,和儿子鲜少沟通,以至于现在父子之间竟无话可说

过河

淌过河后,父亲问儿子,“你脖子上怎么有个疤?”儿子说,那是他15岁那年,下地干活时,不小心被犁头刮伤的。父亲听后很内疚,为了化解尴尬,便将自己正在抽的旱烟递给儿子。儿子接过烟,抽了两口,感受到了父亲深沉的爱。然而,当儿子想和父亲亲近时,父亲却岔开了话题,去找老二了。

过了一会儿,儿子说:“爸,该走了。”说完,便起身先走了。这时,父亲激动地对老二说:“你听见了吗,他喊我爸。”就是说,在这之前,儿子从未喊过他一声“爸”。

深夜,父子同铺。望着酣睡中的儿子,父亲欣慰地笑了。他想起多年前,他们一家三口在田野里其乐融融的情景,顿时觉得无比幸福。

父子同铺

人们常说,父爱如山。父子之情,可能是人类世界里最复杂的情感之一。父亲沉默寡言,不善于言辞。儿子对父亲又敬又怕,想走近却又不敢。这种微妙的关系,是典型的中国家庭亲子关系。在朱自清的《背景》中,也能看到类似的情感。父亲拖着臃肿的身体,辛苦地钻过铁栅栏,就是为了给朱自清买一兜橘子,好让他路上吃。朱自清的父亲和影片里的父亲,一个给儿子买橘子,一个陪儿子送信,他们对儿子的爱,深沉厚重,何其相似。

中国老一辈的父亲们,普遍沉默寡言,不善于表达爱。这和性格有关,也和时代有关。由于长期沉默,他们往往会被家人误解。然而,当我们长大后,有一天终会理解父爱的深沉博大。父亲这份沉甸甸的爱,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为孩子遮风挡雨。

父与子

02邮包与邮路:使命的传承,靠一代代人的坚持

父亲最终决定陪儿子走一程,一方面,是不放心儿子,另一方面,更是担心那些信件。要知道,邮包里的每一封信,都是乡亲们的宝贝,万一儿子送信出了差错,父亲会内疚死的。

父子俩一路上山、下山、淌大河、穿麦田……在和父亲的交流中,儿子感受到了父亲对这份职业的热爱,这让儿子很惭愧。为什么?因为儿子想接替这个岗位的出发点是,乡邮员是“国家干部”,铁饭碗让他觉得很有面子。

给乡亲们送信

影片中,父亲虽然快退休了,但对工作仍怀有强烈的责任感。山上途中,他“方便”回来时,见邮包没了,赶忙问儿子:“邮包呢?”在他眼中,邮包重于泰山。

父亲送信,常年淌河,患上了风湿。遇到大河时,父亲叮嘱儿子,让他把邮包顶在头上,以免邮包被河水弄湿。信,是乡亲们的宝贝,不能有半点差池。正是怀着这份责任感,父亲一干就是二十多年,从未叫苦。

在杳无人烟的山路上,远处驶来一辆汽车。儿子很兴奋,说不如搭顺风车,这样就能早点到达目的地。但父亲坚决不同意,还说“这么走踏实。”这个桥段,让人联想到《西游记》。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但最终,他还是跟着唐僧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去西天,取回真经。可见,人能看见的捷径,都不是捷径。真正的捷径,在人的心灵深处,它叫虔诚。

老二叼回信件

第三天,父子俩终于来到最后一站。在无人的廊道里,儿子把邮包打开,准备整理信件。这时,一阵狂风袭来,有几封信顿时被吹远。原本坐着的父亲突然起身狂奔,想要追回飘飞的信。儿子被父亲的举动震惊了,他没想到,父亲竟然会不顾一切地去追信!远处,父亲一不留神,狠狠地摔倒在地。老二追上去,最终叼回了那些信。这时,父亲才松了一口气。

送信之路,也是人生之路。一路上,父子俩见识了各种景,各种人。走完这一趟后,父亲将彻底退休。此时,他内心很失落。次日,儿子独自出发前,反复叮嘱父亲,让他干农活时别下水,母亲的病要注意什么等。这一幕,和电影开头的场景恰好相反。电影开头,父亲对儿子不放心,而此时,变成了儿子对父亲不放心。

儿子独自出发

清晨,儿子郑重地背起邮包,戴上斗笠,在雾霭中出发了。父亲站在家门口,望着儿子的背影,百感交集。老二围在他身边,不肯远去。父亲摸了摸老二的头,一使劲,将它推向前方。老二像听到了命令,撒腿就去追赶渐行渐远的儿子。

影片围绕送信展开。在许多人心里,邮递员是一份很不起眼的工作。而追溯起来,我国的邮驿历史已达3000多年,现代意义上的邮递员,产生于19世纪初的英国。影片中,父亲陪儿子送信,看似送的是信,实际里面包含着对邮政事业的深厚感情。父子送信,是两代人之间的接力赛,若没有这份热爱,根本坚持不下来。

过河

03城市与乡村:“文明”没有定义,敬畏万物就是文明

巨大的邮包里,装着上百封信。每一封信,都寄托着一份思念。信,是村民们和外界沟通的唯一方式,信里,有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空巢老人五婆,每天坐在小板凳上,倚着大门,等有人来看望她。而她等来的,只有乡邮员。父亲每次路过五婆家,都会给五婆带去一封她孙子的信,信里还夹着十元钱。但其实,那封信是父亲伪造的,钱也是他自己的。父亲给五婆读信时,看到她欣慰的表情,便觉得是莫大的安慰。儿子一开始很不理解父亲,但当五婆拉起他的手,就像奶奶一般和他说话时,他瞬间懂了。原来,维系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并不是一封信或十元钱,而是一种细腻的温柔。

儿子与五婆

五婆的孙子,是山里唯一的大学生。走出大山后,就再也没有回过家乡。毕业后,他独自去深圳闯荡。孙子不愿回乡,可能是受够了贫困,也可能是不想再面对亲人。无论如何,不能简单地用“孝与不孝”来给孙子“定罪”。孙子有自己的世界,他有他的自由。五婆和她的孙子,是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无数人的缩影。在社会的巨大变迁中,有人失落,有人兴奋。

从五婆家出来,经过一片麦田时,侗族姑娘的灿烂笑容吸引了父子俩。父亲和姑娘一家是老相识,儿子却是第一次见姑娘,两个年轻人刚一见面,就互生好感,但谁也没有点破。

侗族姑娘

侗族女孩带着父子俩回了家,然后开始准备晚饭,她一边听收音机,一边烧火做饭。突然,她把碗倒扣在收音机上,歌曲立刻变成了立体声。这里有两个有趣的细节,一是女孩听的是外国流行歌,二是她将碗倒扣在收音机上。从这两件小事里,能看出山里人有多向往外面的世界,而且山里人并不愚昧,至少,他们懂得共振原理。

夜晚,侗族山寨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婚礼。看着男孩女孩欢快的舞姿,父亲眼角泪光闪烁。他想起二十多年前,自己和妻子的爱情。那时,妻子的老家也在大山里。他们相识于送信途中,一头牛是媒人,最终两人结婚生子。这么多年来,妻子对家庭无怨无悔地付出,而他一年到头只顾送信,一想到妻子,他既感动,又羞愧。

父亲和母亲的爱情

第三天,父子俩上山时,转娃早早地就在山顶迎接他们。转娃是山里的农家子弟,刚辍学不久。凭借他扔下来的那根绳索,父子俩从山底爬到了山顶。转娃虽然不再上学,但一心想当记者。他说,自己想把大山里的事情报道出去,让外面的人们更多地了解大山。从转娃身上,能看到山里人的心声。

绳索、水缸、油灯、织布机、老灶台……这些昔日的乡村图景,离我们已日渐遥远。如今,乡村变成了小城市,小城市变成了大城市,而大城市呢,变成了超级城市。但一直以来,许多人心中都有田园梦。城市文明与乡土情怀犹如孪生兄弟,让人们徘徊其间,难以取舍。

乡间美景

孤独的老人、美丽的姑娘,旧式的爱情,勾起了我们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看这部电影时,心里会涌起一股暖流。那是我们血液里对故乡的眷恋。一路上,儿子的收音机里放着姜育恒的《驿动的心》,蔡琴的《恰似你的温柔》等。这些流行歌和沉默的大山形成了强烈反差。让人又惆怅,又怀恋。

影片通过多重对比,想告诉观众:文明,不应仅仅和城市绑定。真正的文明,是对万物怀抱敬畏之心。

父与子

04尾声:致我们再也回不去的故乡

影片中,父子之间的几场对话,是电影的点睛之笔。

有一场戏,是父子俩在泡脚。儿子说:“山里人祖祖辈辈住在山里,除了大山,什么也没有。”父亲听后,马上反驳说:“谁说没有?山里人还有想头,也叫理想,越苦越有想头……人有想头,什么都有。要是没有想头,再好的日子,也没有滋味。”父亲说,二十多年的送信经历,接触的人多了,经历的事儿多了,就觉得有一种情义在,就觉得越来越有干头了。不冲别的,就冲这份乡情。此时,儿子已经完全理解了父亲。

影片结尾,清丽悠远的音乐缓缓响起。晨曦中,儿子背着巨大的邮包,和老二一起,走过石桥,走过土路,消失在大山深处……

儿子独自出发

看到这里我们会发现,生活的本质,不是生活节奏快与慢的问题,而是永远都要脚踏实地地前行。人要生活,而不是活着。真实的生活,需要有一种“想头”。想头,即信念。

这部电影里,导演没有玩任何高科技,只是老老实实地讲故事。故事充满温情,让人如沐春风。看完电影,让人不经沉思:今天,社交媒体能拉进人与人的地理距离,却无法拉进人与人的心灵距离。人要想回归真实的生活,就必须要用心去感受一切。

电影是光影艺术。该片除了故事美、景美、人美外,摄影和音乐也非常了得。每一帧都宛如油画,而插曲空灵、悠远,猛一听,以为是雅尼的作品。影片结束时,才发现作曲人是“王晓锋”。

儿子

音乐人鲍勃·迪伦唱道:“一个人要走过多少路,才能称为真正的男子汉。”乡村邮递员,是爱的使者,也是生活的见证者。《那山那人那狗》里,有父子亲情、乡土情结、旧式爱情等,但最核心的主题,是成长。三天的旅途中,儿子不断成长,父亲也在不断成长。

人生之路上,我们步履不停。每个人都走在“送信”的路上。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乡邮员”。

(全文完)

赞(0) 打赏
转载请注明出处:耍Q-耍出你的范儿_分享你的福利 » 《那山那人那狗》:刘烨处女作,日本创8亿票房,国内却少有人知
分享到: 更多 (0)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