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影片《海蒂和爷爷》是曾被吹爆的一部电影,我却被乱七八糟的事情耽误了,因此错过。但关于海蒂的故事我早就熟知,瑞士女作家约翰娜·施皮里(Johanna Spyri)在1880年发表的德文小说《海蒂》被多个国家翻拍,而我记忆最深刻的是著名配音演员姚锡娟的作品英国连续剧《海蒂》,姚老师配音8岁的海蒂和80岁的奶奶,却没让人听出这是出自同一个配音演员之口。那个年代的配音演员,乔榛,丁建华,童自荣,姚锡娟,功力深厚,纯正的配音腔调,让我们声临其境的领略异国风情。
因此这部电影的错过,并没有给我留下太大的遗憾。但今天看材料看的头痛眼花,玩玩手机解乏,却无意撞见离家最近的影院有一场《海蒂和爷爷》的排片,赶紧购票。一进宽大的演厅,我兴奋得要跳起来:我包了一个场!于是我肆无忌惮的随着剧情流泪,看到一开头海蒂站在阿尔卑斯山脚的草坪上仰望苍鹰随之展开她的双臂缓缓飞翔,我流泪;看到海蒂爷爷得到孙女信任的拥抱默默给海蒂选木材做椅子,我流泪;看到爷爷追赶被姨妈偷走的海蒂未遂转身返回时忍不住的哭泣,我流泪。
我以为这部片子就是刻画这对爷孙从隔膜走到相依的故事,就像片名那样《海蒂和爷爷》。但影片的走向却让我怀疑这部影片Haidi片名的翻译:这明明就是Haidi一个人的故事,一个长着大眼睛,带着咧嘴笑容的开朗小女孩,她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命运怨天尤人,反倒通过自己的善良与纯真,治愈了包括爷爷在内的她身边的人,也感染了观众。
这个角色负载了人们对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向往,每个人都有心里的阿尔卑斯山和在山上自由奔跑自由欢笑的一个自己。
影片充满了对立的元素:实景拍摄的阿尔卑斯山景色太美,足以诠释海蒂对大山的心心念念,并和一眼望去满是红墙绿瓦冒着白烟的高烟囱,哪怕登上最高的塔尖都看不到远山轮廓的城市文明相对立;满地撒欢儿的海蒂和困在轮椅上的克拉拉相对立;海蒂爷爷的宽容和克拉拉家教的刻板相对立;村庄儿童的促狭和海蒂梦想的对立…这些对立元素的设置原本是想告诉观众:生而自由,却被困于枷锁,唯有打破枷锁,才能身心自由。
但克拉拉和她奶奶那种带着枷锁跳舞的人,才是我最崇尚的。
海蒂被姨妈拐走卖到城市里,陪伴一个富人家庭的小姐克拉拉。克拉拉因为年幼丧母,太过伤心而导致双腿生病不能行走,父亲又常年不在家,把小姑娘留给严厉刻板的管家小姐管教。海蒂的到来,是父亲对这个被困在轮椅上孤独而郁郁寡欢的女儿的赔偿。克拉拉有着良好的教养和得体的礼仪,看到一身土气光着双脚,对现代文明一无所知的海蒂露出虽有克制但和海蒂一样纯真的笑容。她把海蒂当作朋友,而不是被买来的小女仆,她教海蒂用餐具,鼓励海蒂读书识字,还冒着被责罚的危险带着海蒂去寻找城里最高的那一座塔,就是想让海蒂能看一眼远方的大山。
克拉拉有个满身珠光宝气的奶奶,从奶奶的装扮,我误以为这个老太太绝非善茬,哪知这是个富有生活智慧的女人,她所接受的文明教育让她变成一个没有阶层概念,没有年龄悬殊的善解人意的老奶奶。在她智慧的感召下,海蒂进入了一个跟阿尔卑斯山原始美一样壮阔的文明世界。海蒂拥有了跟阿尔卑斯山其他儿童不一样的梦想,她要记录阿尔卑斯山一草一木的故事,而不是延续父辈的老路。就像奶奶说的那样:你见过跟别人不一样的世界。
克拉拉和她的奶奶生活在有着重重枷锁的文明社会里,他们必须穿上厚重的衣服,束缚双脚的靴子,对人说话咬文嚼字,要做到处处得体。但当他们和海蒂这样的混沌之人相处,他们没有自恃高人一等,相反,他们的眼光看得更高更远。
在影片的最后,海蒂放下奶奶送给她让她用自己的文字去填满的那本空白的书,开心的在阿尔卑斯山上奔跑,学着苍鹰展开双臂飞翔,和片头相呼应。但此时,海蒂已经不是那个在山脚仰望阿尔卑斯山的海蒂了,她真正飞翔了起来,用鸟瞰的目光去热爱这座大山。
海蒂给克拉拉的生活带来了生机,治愈了她的腿疾,但无可否认,是身负枷锁的克拉拉和她的奶奶让光着脚奔跑的海蒂最终飞翔了起来。他们也解开了海蒂身上的一道枷锁。
克拉拉来到海蒂的家,解开捆绑身心的衣服,穿着睡衣去牧羊,就着大碗喝新鲜的羊奶,光着脚在草地山间行走。当她必须回归自己原本的生活时,她笼上厚重的衣服,穿上需要绑好几圈鞋带的靴子,坐上仆人抬着的轿子,并撑起小洋伞,挡住曾让她迷醉的阳光。
我们常为了“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而无奈愤懑,却往往忘记换一个顺序去看待生活:人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却生而自由。
或许电影想告诉我,克拉拉撑起的那把小洋伞,象征着她又回到无往不在的枷锁中去了,但是我看到的,却是一种枷锁都锁不住的自由的勇气和智慧。
看完电影,我也回到那堆我不得不看的资料中去了,而写下这一篇文字,是我在心中那座阿尔卑斯山脉的一次徜徉:我仍是自由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