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的教育史又一次被重写。主城区里一半的民办中小学,几乎同时完成了身份的转变。
这意味着,国有民办的中小学,从此在杭州不复存在。现在留在杭州的,只剩下纯民办的学校。
在官宣前,民转公的学校们都忙着给家长们开说明会。会上介绍的内容大致相同,都是保证学校转公后,除了免去的学费:
师资、管理、硬件,都不会改变。
杭州的国有民办学校,一年学费大多在4-8万之间。有家长说,为了孩子上文澜,早早地就准备了20万。但现在,很多家长们并没有因此觉得赚到了,反倒觉得心里不踏实。
在他们看来,选择真金白银地掏出学费,换来筛选后的优质教育,很合理。现在家长们最担心的,是来自老师的变数。
目前杭州民办学校老师们的工资,大多在20万以上。文澜中学的硕士学历新老师,薪水就能有35万。而公办编制老师的收入,则和所在行政区的财政直接相关,年轻老师参考的年均总收入在18万左右。
体制内外,收入最高差距有一倍。
有民办老师告诉社长,现在转制设置了3年的过渡期。在过渡期内,薪资待遇还是会按照之前。但过渡期结束,收入产生落差是难免的了。
许颖是钱塘区养正小学的英语老师,2019年从美国留学回来之后,就进了这所学校,年收入20万左右。平时,许颖不仅要完成规定的课时,还要应付赛课和培训。
工作压力大,几乎是所有许颖这样的民办老师面对的问题。而现在,她又要开始担心起自己是否能顺利通过编制考试。
学校民转公是大势所趋,而民办教师除了考编,完全没有其他选择。
许颖说,学校三年的过渡期,也是留给老师们考编的时间。每一年的编制当然都是有限的,一次考不上就考两次,直到第三年还是没考上,那就意味着,只能成为公办学校里的编外老师,变成鄙视链最底端的代课老师。
代课老师不仅收入远远比不上编制,还得承担更多额外的工作。
谁都没想到,双减第二年,针对学生的培训机构倒下了:
针对老师的培训机构又站了起来。
再过不久,一个个民办老师就会在大大小小的考编培训班里相遇,其中不少还会是来自同一个学校的同事。
一位公益中学的老师说,自己当年是放弃了杭州十三中的编制,选择成为民办老师。现在,兜兜转转又绕回了起点。
弃公投民,在过去一直是很多优秀老师的选择。因为对自己的教学能力有信心,更愿意在凭实力晋升的民办学校里奋斗事业。而在公办学校里,表现自己能力就意味干更多的活。这一点,已经成了编制老师们心照不宣的办公室生存哲学。
当初选择民办学校的老师,除了收入更高,晋升更透明,更关键的原因是:
民办学校更容易出成绩。
成绩意味着被检验过的能力,有了成绩,名气和口碑自然而然就有了。对于中小学的老师而言,名气和口碑无疑相当于一笔隐形的,可变现的财富。
现在这场彻底的国有民办转公办,对这些有抱负有野心的老师而言,意味着失去了一片施展才华的纯粹场地。
不过,绝大部分选择成为老师的人,不管民办或公办,都是希望从事一份长期和稳定的工作。民转公,对于这些老师来说,相当于拿到了一张时代派发的彩票。在这段特殊的过渡阶段,释放出的编制岗位会是过去的数倍:
这是一次送上门的入编机会。
一位钱塘区的小学语文老师说,其实自己所在地区的公办学校收入和民办差不多,大多是20万上下。公办编制还更稳定,她求之不得。
杭州的教育年报上显示,去年全市的民办中小学老师有1.1万人。而中小学的公办编制岗位一年最多3000个。假设按照每年3000的编制岗位来消化民办老师:
三年之后,至少会有2000位老师面临无编。
如果不想成为代课老师,这些老师很可能会拿着一笔补偿金离开。不愿意冒着风险开小黑班,也没能成功招聘进入纯私立学校,也就意味着作为老师的职业生涯差不多到头了。毕竟,兜底的教培机构也早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
老师们也不会想到,继教培之后,双减的大刀最后也没放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