耍Q
耍出你的范儿_分享你的福利

《伯德小姐》:我们的青春小鸟一去不回来

这是“小周看电影”专题的第一篇文章。

哈罗德·布鲁姆在《西方正典》中提出一个经典论断,他认为一项测试经典的古老方法屡试不爽,“不能让人重读的作品算不上经典”。其实,所有艺术门类之间都有着一扇隐秘的窄门。这一判断同样适用于影视领域。电影没有新旧之分,只有好坏之别。《伯德小姐》是2017年上映的电影,但两年后重温也丝毫不觉得过时。大概青春是怎么写也写不完,怎么拍也拍不尽的永恒母题吧。

如果用菜品类比不同风格的电影,《伯德小姐》应当是一份小巧可口的甜品。它算不上经典神作,没有恢弘的历史感,也没有多少炫目的技巧,题材更是常见,无非是展现一个青春期少女在成长路上的摸索,亲情、友情、爱情等元素一个不落。但影片的口碑相当不错,以196个评价全部新鲜,100%的好评率打败《玩具总动员2》成为烂番茄最受好评电影,对于一部自传性质的处女作而言,这样的成绩是鼓舞人心的。

故事发生在加州州府Sacramento,一个人口仅40来万的中部城市,也是导演Gerwig的家乡。导演特意在片头引用了同乡女作家Joan Didion的言论:谈论加州享乐主义的人,从来没在萨克拉门托过过圣诞节。主人公Christine对家乡的“嫌弃”跃然于银幕之上。我想,此刻的Christine更喜欢听到Lady Bird的称呼吧。

名字是一种认同感。名字的来源象征着不同的生活方式,Christine是父母给的名字,它代表了没有文化气息的Sacramento、不尽如人意的数学成绩、两段不顺利的青春爱恋、住不起蓝色大房子的贫寒家境以及和母亲针尖对麦芒的冲突;Lady Bird是Christine给自己取的名字,她喜欢这个酷酷的代号,在签名时总要在本名后面加上它。她不是佛系少女,在她的身体里涌动着无数鲜活的渴望和热切的期盼。想去东海岸的纽约读书闯荡,想要浓烈的爱情,想和cool girl交朋友,想拥有父母无条件的认可和爱,更重要的是,想要获得对未来人生的控制权。Christine是现实,是河岸,Lady Bird是梦想,是河流。河岸限制着河流的自由涌动,河流也在日复一日地改变着河岸的形态。二者之间的博弈和斡旋,大概就是成长。

于是我们看到,前半段Lady Bird活脱脱像一只刺猬,抵触亲人、老师,也抵触自己,尖锐、偏执。但在无数次的折腾中,Lady Bird学会在狼狈和荒诞中正视生活。她开始去咖啡店兼职为自己赚取学费,不再为了虚荣心勉强自己和不合适的人交朋友,用最大的善意拥抱惊慌失措的前男友,陪着父亲应聘并给他鼓励。这一切都让我想到《Friends》里的经典台词:Welcome to the real world , it sucks, you’re gonna love it.

最重要的是,她与母亲达成了和解。母亲关系可能是世界上最微妙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伯德小姐》中的母女俩都有“strong personality”,两个硬碰硬的人会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随时进入战争状态。一开场还是母女相对而睡的温馨场面,很快就转入母女在车上的对话,一句随口的抱怨成了导火线,Lady Bird干脆跳下车去。镜头再一转,粉红色石膏上赫然写上了“fuck you mom”。这明晃晃的张扬的青春!

母女在试衣间“过招”的场景让我印象深刻。

“I just want you to be the best vision of yourself that you can be.”

“What if this is the best vision.”

不由得感叹,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妈。伍绮诗在《无声告白》里写下: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全书开头就死去的莉迪亚在他人目光的审判下,自我撕扯和惩罚,死亡是唯一解救之途。《伯德小姐》当然不走这种“青春残酷物语”的路线,温情才是主旋律。伯格曼在拍《秋日奏鸣曲》时曾说:“我们在年轻时,从父母身边逃开,而后一步步,再回到他们身边,在这一刻,我们长大了。”结尾处,Lady Bird在纽约一夜宿醉后给家里打了个电话。母女二人第一次在Sacramento开车的场景重合在一起,不得不佩服导演处理和解的匠心。

哦不,与其说她是和母亲放下心结,不如说她在和过去的自己握手言和。我们都是向往成为1%的99%,自命不凡是只属于年轻人的幻觉。也许生活真的像王小波所说,是一个“缓慢受锤”的过程,没有人可以停留在黄金时代,永远生猛下去。我们在一次次迷途的惆怅和失败的苦痛中,认识自己,接受平凡而不完美的自己。

最终,Christine如愿以偿地离开家乡,来到纽约。在这个心心念念的大都会,她却丧失了归属感。她开始想念家乡午后的阳光、一成不变的道路和无比熟悉的商店。美国作家朱迪斯•维尔斯特写过一本书,叫《必要的丧失》。书里说,“我们的家是我们成为分离的自我的环境,也是我们生活的第一个社会单位,当我们离去的时候,我们带走了很多影响,无论我们多么努力自立,我们内心仍然依附于它。”此言不虚。纵然风筝跨遍千山万水,还是有一根线紧紧地扎根在家乡。但远行几乎是我们的宿命,因为人类总有抑制不住的离家的渴望。

朱迪斯说,“只有丧失、离开和放弃,我们才能成为分离的人,有责任感的人,联系着的人,内省的人。”从原名Christine到Lady Bird再到结尾的Christine,从家乡Sacramento到纽约再到熟悉的一切,从Julie到新朋友Walton再到和Julie重归于好,从同性男友Danny到情场老手Kyle再到回归朋友位置的Danny,Christine好像绕了一个大圈,又回到了原点。但这绕圈的过程不是平面的,而是螺旋之上升。走向成熟没有捷径,弯路必不可少。

扔掉粉红色石膏,重新粉刷房间的墙壁,刷去墙角的Danny和Kyle,放下那些少女的情愫和秘密。我们深谙妥协的艺术,也有满腔勇气凝望过去那个狠踹生活的Lady Bird。

“请给我一包骆驼烟和打火机,还有一张彩票,还有花花女郎。哦,今天是我的生日,我十八岁了,这就是我可以买这些东西的原因。”可能我们没有给自己取过“Lady Bird”的名字,但我们大概都有过急于向全世界证明自己已经长大成熟的时刻。我想,共鸣感是这部片子获得高赞的主要原因。短短93分钟,青春的细枝末节一一展开,细腻而饱满,无论你来自哪个国家,生于什么环境,大概都会报之以会心的一笑吧。

我们的青春小鸟一去不回来。Lady Bird最后也会蜕变成Christine,一个新的Christine。

It’s me, Christine. That’s a name you give to me. That’s a good one.

另外,必须要前排表白罗南妹子充满灵气的表演。2015年,罗南在多伦多电影节宣传《布鲁克林》时遇到导演Gerwig,两人在酒店房间一起朗读剧本,当时导演就确定这就是她要找的女主角。

“我写了一个人,一个我不确定的存在,一个梦幻的、喜怒无常的,充满创造力的,自信的,脆弱的,自我毁灭的,浪漫的,自命不凡的女孩,一个故意从汽车上摔下来,憎恶自己出生名字的女孩,克里斯汀。然后罗南赋予了她生命。《伯德小姐》是我们两人之间的联结。罗南是伯德小姐之所以成为伯德小姐的原因。”  

上一次在大银幕上见罗南。她还是《布鲁克林》中单纯善良又倔强的爱尔兰姑娘,眼神中散发着远超出实际年龄的沉稳力量。这一次,她顶着一头橘色漂染头发,毫无掩饰地展现青春痘和雀斑,一个高中女孩的冲动、迷茫、不甘、焦灼、自傲展现地淋漓尽致。《时代》杂志2017年年度十佳表演实至名归。

赞(0) 打赏
转载请注明出处:耍Q-耍出你的范儿_分享你的福利 » 《伯德小姐》:我们的青春小鸟一去不回来
分享到: 更多 (0)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