耍Q
耍出你的范儿_分享你的福利

青春的祭礼—— 浅析牯岭街少年杀人案

    初次绽放的青春,本该是阳光下最动人的花朵,但在现实中,却往往被赤裸裸的撕开外衣,暴露出脆弱的柔嫩。因为,无论在哪个时代,理想主义与现实永远是相悖的存在。杨德昌导演用四个小时,将青春的外衣一层层的撕开,露出其青涩的惶恐,那是少男少女不愿被窥视的角落,也是那个时代不愿被掀起的伤疤。少年成长的悲剧,灰暗疏离的年代,隐藏的动荡与危机。

    电影叙述手法含蓄而内敛,电影语言丰富而深邃,看似平和的结构和影像中有一种深厚的韵味。导演以极度平和唯美的画面,展现出了一个残酷血腥的故事,一个黑暗的时代。幽黄的暖色影调衬出小四等少年内心本身的纯净与简单色彩,构图主要以人物的中近景为主调,整个故事都是在一帧帧平静的画面中慢慢地展开,似乎,都在等待最后的爆发点。

    剧情进展缓慢,但在低调的叙事中也在适当出现情感的高潮,比如小四在校园里向小明表白,他借助喧嚣的管弦乐声嘶力竭的想说出自己内心的话语,但关键的时刻忽然所有声音都停滞,一下子寂静下来,他的声音也逐渐弱化。这无疑是在暗示小四的声音将被这个世界所吞没,这个充耳不闻的年代是冷漠与无情的。这是电影在平静的叙事中极少的紧张点,但也最终归于尘土。其次是各个帮派之间的恩怨纷争也让平缓的节奏中融入紧张场面。这些蓄势待发的动荡不安,让电影的节奏更加流畅。

    电影对于黑暗的运用就像那个年代所呈现出的颜色,令人窒息。帮派斗争,小四父亲被审讯,都是在黑暗中进行。而最黑暗是色彩,是最后小四用日本武士刀刺向小明的无助与哭泣。大远景的镜头,逗留的学生,市井的民众冷眼看着这一切的发生。夜,是人性的阴暗面,是辉煌的灯光所不能真正点亮的地方。也表示了复杂社会对人的压迫,造就了那个时代的罪恶行径。此外,杨德昌导演在发生在白天的戏中也时常运用室内的光影来达到以昏暗为主体的画面效果。墙的阴影,黑色的衣服,晕黄的海报等都是暗色系的风格。

    黑的对立面是白,是光明。而影片真正所追寻的也是明亮的色彩。《牯岭街》里与光明有关的象征是小四和朋友在片场保卫办公室里偷的“手电筒”。那一刻,手电筒也成为了他在黑暗里寻找光明的眼睛,寻求内心的力量支撑的物品,比如小明的相片是夜里手电筒照亮的。但黑暗与光明是从来不能和谐共存的,只会有极大的冲突。在山东被砍死时,是这个手电筒让他在停电的漆黑中看到了真切的血腥,一黑一亮,包含着小四极大的恐惧,同时下雨的夜晚也极大的渲染了这一场青春的暴力洗礼。

    在这场青春的祭礼中,最理想主义化的形象是哈尼。土黄校服中突出的海军服,是与那个时代的格格不入。在小公园里,导演将镜头紧紧的跟随着他,仰视,是别人对他的害怕,是他只身一人的孤寂,更是他一人对抗社会会落败的悲惨命运。一本《战争与和平》让他孤胆英雄的心思作祟,但并没有给他好的结果,血腥的死状,这是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异。

    影片缓缓地流淌出绝望的旋律,但是也掩藏着温柔的力量。卖豆包的小贩操着一口陕西方言穿梭在台北的夜里,大声欢快的吆喝着自己的包子。我们无法知道他背后经历的故事,但他的表面是光鲜的,是他所说的渴望希望的。此外就是小猫王录的英文歌曲,虽然被丢进了垃圾桶,但那张唱片印刻的是他们的青春故事,那个年代扒开了他们的青春,撕碎了他们的梦想,并告诉他们:这个世界是不会改变的,但是最终那个时代会结束,这便是他们对于那个混乱世界的告别。

 

赞(0) 打赏
转载请注明出处:耍Q-耍出你的范儿_分享你的福利 » 青春的祭礼—— 浅析牯岭街少年杀人案
分享到: 更多 (0)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