耍Q
耍出你的范儿_分享你的福利

杜拉斯的《情人》,带你追忆一生再也回不去的年少爱恋

故事发生地在越南,那个有湄公河流过的地方。

如果想了解杜拉斯,必读她的小说《情人》,而能够让人快速了解《情人》的,莫过于观看同名电影《情人》,它几乎将法国女作家杜拉斯撰写的恋情原封不动的搬上荧幕上,切实感受到书和电影合二为一的感觉。

小说的意识流创作读起来也很轻松,无论是同名的书还是电影,都值得去看一看。

如果你是先读的小说,后看的电影,那么电影不会让你失望,剧情与原著非常贴近;如果你是先看的电影,再去读的小说,那么小说会带你了解更多的背景细节。《情人》就是这么奇妙。

剧中和书中出现的那个少女是法国人(也就是杜拉斯),不过在影片中采用了英文对白,想来是便于观众们更好的进入剧情。

小说《情人》是杜拉斯在七十岁时写下的作品,后来成为一本极为盛名的小说,也是杜拉斯本人的回忆录。大多数人了解杜拉斯的人是通过《情人》开始的。
《情人》的奇妙之处就在于杜拉斯把回忆录与小说融为一体所以在读这部自传体小说小说或是在看电影的时候,你看到的那个少女,就是杜拉斯本人。

影片的拍摄上映时间是1992年,其中剧中背景是1929年还处于法国殖民地时期的越南,在当地居住的不少法国人成为越南地区的白人主流。

电影和书一样,用自述的方式开始开展。要讲的故事正是那个15岁半尚未成年的少女简和成年的华裔男子,那个与她在岸边相遇相恋的中国男人。

这个藏在她心底的情人,那个让15岁半的法国小女孩一生无法忘记的中国男人,是她一生的情人。

独白有时用的是“我”,有时用的是“她”,和那个中国男人在一起时有时又称之为他们。老年的作者在追忆往事的时候,更像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在远处不动声色的注视着当年的自己。

老年的“我”用低沉的声音开始了自己15岁半至18岁的回忆,这段属于“我”和那个中国男人的时间,让一个老人的眼前浮现起少女时代的自己。

在越南地区富甲一方的中国男人是个富家公子哥,而白人小女孩是个家境贫穷、而且家庭关系紧张的寄宿学生,她戴在头上的男士帽和脚上穿的金镶边鞋子是母亲在大减价的时候给她买的。

贫穷压抑着少女一家,稚嫩中略有些早熟的“我”,想用有钱的男人来改变这一状况。于是,“我”留意到了她。

那是在回往西贡的岸边栏杆上,中国男人看到她是白人而想与她搭讪,少女瞬间被男人西装革履的打扮和一辆有专职司机的黑色汽车而吸引到,毫无疑问:这个男人是多金的,正是少女时代的“我”先要寻找的“猎物”。相互之间各有所需,由此两人开始频繁的约会,金屋藏娇式的,不敢被旁人知道的私密赴约。

禁忌之恋在道德和爱欲的夹缝中隐隐的存在着。

其实萝莉和大叔的戏码在很多影片中出现过,比如《那个杀手不太冷》里面的酷女孩和冷酷杀手大叔,《洛丽塔》里面的小魔女和成熟的学者。

不足18岁的未成年少女和三四十岁的中年大叔相互试探式的触碰,带着一丝禁忌,却对大叔们有磁铁一般的吸引力。

少女们纤细的肢体和浑身散发的青春气息,对已然太多年告别少年时代的男人们产生不可抗拒的张力。明明不是大人却总想在穿衣打扮上装出成年的模样,青春的脸庞过度上轻熟的链接,大叔们经不起这撩拨。这一波少女心冲击的人心生涟漪。

少女跟随这个在越南的有钱的中国男人回家是为了他的钱,那时候还不懂什么是爱,更谈不上意识。只有身体上的接触而没有灵魂上的思念,都谈不上爱。中国男人起初约上“她”是尝鲜的成分居多,一个白人、一个少女,那是他从未尝试过的,当然其中也有“她”的单纯,但无论怎么说都和相爱丝毫不沾边。

那个时候的他,除了沉溺于爱情,什么事情都不做。

得不到的才让人发觉到爱已入骨。

当我意识到这个中国男人已经扎根在心底的时候,是在“我”和母亲登上返回法国的邮轮行,那个“我”穿着初次遇见中国男人的衣衫和男士礼帽,独自饮泣,在那艘早已远离了越南的土地,船只行驶在黑夜的大海的甲板上,“我”才意识到自己深爱着他。

在他意识到“我”随时会离开,不能最终被他得到,那个羸弱的中国感受到了相爱的感觉。

他有了勇气向家里的老父亲提起这段爱恋,然而在无法割舍家族的财富和父亲强烈的命令之后,中国男人迎娶了他不相爱的、从未见过面的富家女,看到“我”在远观中国男人的婚礼,他的眼睛湿润了。

18岁的“我”在踏上邮轮准备离开时,中国情人的黑色汽车隐藏在岸边,他在目送“我”离开;而“我”的目光紧紧的盯着那辆黑色汽车,直至邮轮离岸再也看不见。在之前,对他的爱被自己竭力否认着。

至此,这段爱恋宣告结束。

关于男人对女人的看法,民国才女张爱玲可谓是研究的非常精透: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

在男人的心里面,得不到的就是最好的。

而少女的“我”,正是他得不到的。

仔细分析一下,其实两个人最终无法走在一起是有三个原因的:

一:难以跨越的种族界线。

白人似乎与生俱来带有天然的优越感,尤其是在法国殖民时期,这样的种族优越感更突出。简的家里是贫穷的而且家人之间的关系是糟糕的,然而在和有钱的中国男人在一起的时候,却会改变在自家的自卑感,转换成傲慢的态度对他冷眼相看,连“我”在和家人一起的时候,面对中国男人也表现出熟视无睹的淡漠。

所以,作为“我”的家人来说,是从骨子里看不上这个中国男人的,尽管他会花费大量的金钱供他们一家吃喝玩乐、还至赌债也改变不了他们对他的蔑视。

其中有一个片段,是中国男人在宴请“我”的家人吃过饭后来到舞池的场景。妈妈在旁边哭泣,两个哥哥和“我”在舞池跳舞,看着小哥哥和“我”的身体亲密接触的欢舞,中国男人的眼眶很湿润,这个场景极为动人,但是也极为锥心。

中国情人羸弱的身体里蕴藏着强烈的自尊,在餐桌上已被“我”的家人完全无视,在酒吧舞池又受到挑衅,他们享受着他的金钱、他带给他们的物欲,却以居高临下的冷场无礼回敬他。而那个“我”,却在那个时候迎合了家人,同样的给他难堪。

而母亲之所以不反对“我”和他交往,甚至出面让学校放自己自由,是为了让“我”从中国男人那里拿到钱。

自宴请吃饭之后,母亲要求“我”每次从中国男人的“金屋”回来之后带给她钱。那个不着调的大儿子曾经对母亲说过:“你的女儿真像个妓女”。

这个种族阶级,是摆在面前的一道大坎。

二:中国家庭的“门当户对”之说。

古时延续下来的“门当户对”是大户人家惯常采用的婚姻之法。家底或者官职不相上下,这就几乎构成了一桩婚姻所需的全部条件。不用见面、不用有感情,家人看上的人家,年纪到了照着办喜事就对了。

而简,在中国情人的父亲的眼里,是贫穷家庭的孩子,老父亲反对的原因是“她”的家境与他们大门大户的人家根本不相配,他们家的大门不可能让她跨进去。

所以,中国男人的老父亲这一关无法通过。他爸爸对他说:宁愿看着他死,也不愿他娶一个贫穷的白人女孩。

而这个传统的中国男人是有婚约的人,从巴黎回到西贡与婚约有关。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在社会上有家底的男人拥有三妻四妾是很普遍的一件事。

富家公子哥所承受的婚约是旧时中国定下的娃娃亲,互相不知道长相,没有见过面。仅仅依照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完成可能没有爱情的婚约。这是旧时中国在当今看来很不可思议的事。

所以,老父亲对公子哥的安排是,必须娶那个门当户对的富人家的女儿。

三:社会无法承认的禁忌恋。

这里说的禁忌,主要是指成年男人与未成年少女之间的爱恋。即便是放在今天的社会中,这种关系仍然是为社会所诟病的。未成年人通常被当做弱的一方、被保护的一方,成年男人则几乎无一例外是被指责的一方。

而“我”还不足18岁,只是个中学生,所以,社会规则不接受这种禁忌恋。

剧中这个软弱的中国男人的眼眶总共湿润过三次:第一次是受到“她”的家人无视,第二次在他向少女“证明”她不爱他的时候,第三次微润的眼眶出现在他的大喜之日,迎接富家女新娘而望向几乎隐藏于人群中的“我”的那一刻。

被距离隔绝的爱恋,被深深的烙印在心底。

若干年后,他带妻子到巴黎,打电话给“她”,告诉“她”,他仍然爱她,他对她的爱从没终止过。

这就是影片的结局。

很多人将《情人》定义为情色电影,实际上它是一部爱情片,不应该为了出现的大尺度画面而将它化为情色片的范畴。读同名小说,你就会了解的更多。

据说杜拉斯本人在很多年后得知她的中国情人去世之后,又将《情人》改写成《北方的中国情人》。如果你对杜拉斯感兴趣,那么这本书也值得一读。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彼岸花漠,和我一起来交流更多的经典的影片和剧集哇。

赞(0) 打赏
转载请注明出处:耍Q-耍出你的范儿_分享你的福利 » 杜拉斯的《情人》,带你追忆一生再也回不去的年少爱恋
分享到: 更多 (0)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