耍Q
耍出你的范儿_分享你的福利

《哪吒之魔童降世》暗喻了什么?

在高口碑的帮助下,《哪吒之魔童降世》再次证明国漫已经崛起。现在的国产动画制作上开始向欧美看齐,故事内容上摆脱“低龄”的标签,魔童降世》也是如此。

彩条屋影业和十月文化联手奉献出国产动画制作技术的最高水准,导演饺子始终围绕着主题在讲故事,主角哪吒具有成长弧光,总体上不失为一部优质的电影作品,至少“中国年度最佳动画”的头衔是跑不了的。

豆瓣的30万人8.7分,有一定的人情和鼓励成分,也夹杂着些许争议。争议主要集中在笑点和改编这两个问题上,要客观看待,就需要从导演的角度出发,才能更好地洞悉全片。

一、剧本改编

大闹龙宫,剔骨还父,莲花化身,关于哪吒的神话故事,家喻户晓的程度可谓是仅次于孙悟空。所以和《西游记》一样,导演饺子在选定哪吒做主角的时候,一个问题随之到来,如何做出前所未有的改编?

《封神演义》早已被拍烂,从最早的动画,再到电视剧,电影,哪吒的艺术形象少则几十种,多则几百种,要让观众耳目一新,就必须能像哪吒一样,敢做敢为,旷世不羁。

沿着“打破成见、扭转命运”的主题,烟熏妆版的朋克哪吒造型被确定了下来,十足颠覆。

只是故事讲不好,颠覆就变成了胡编乱造。而要讲好故事,往往需要先确立世界观。有中国神话体系支撑,饺子可以放开手脚把格局做大。天上神仙,地上人类,地下妖怪的设定相对清晰,哪吒身世依然是天地灵气孕育的灵珠转世,不过编剧把灵珠改成了“混元珠”。

混元珠颇有隐喻人性善恶两面的意思。元始天尊将混元珠提炼成灵珠和魔丸,灵珠是善,魔丸是恶。元始天尊一声令下,就宣判了魔丸的死刑,缓期执行。

这体现了天上神仙对“恶”的极度排斥。如果讲得深入一点,神仙这种“以偏概全”的做法某种程度上激发了世界的矛盾冲突,他们不能接受代表恶的妖怪,只有极少数的妖族能有所修为。也许妖怪们曾经犯过错误,可是他们并没有被原谅,恨意在这个世界蔓延,反正做什么好事都不被原谅,不如继续作恶来得痛快。

申公豹和龙王这两个主要反派被设定为妖,他们归顺天庭,却依然不受待见,久而久之,积怨就深了。有野心的员工如果在一家企业一直得不到重视,是不会甘心屈就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堪称就是申公豹和龙王“密谋升职记”,故事因他们的阴谋而起。配合“打破成见”的主题,他们也成了被歧视的悲剧性角色,他们也需要打破自己的命运。

灵珠转世变成了魔丸转世的哪吒,他人生的难度就不比原著的差了。首先天要杀死他,然后社会排挤他,如果父亲李靖还像原著那样和哪吒关系紧张,那可就没法编了。

创作者总会把自己投射到作品当中。导演饺子与他的父母关系良好,才让他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然后,哪吒也有了类似的好父母。李靖和殷夫人对哪吒无条件包容,所谓“养不教,父之过”,相对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哪吒走向正道的基础,他因此才有资本去战胜世人对他的偏见。

灵珠转世的龙王三太子敖丙成了哪吒的对立面,他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养不教,父之过”的典型案例。善良的他在家庭的重压之下,“重现”了水淹陈唐关的经典情节。

饺子用各种巧妙的方式致敬原著和1979年的动画《哪吒闹海》,熟悉的故事情节还是发生了,但整个过程大相径庭。就像《寻秦记》历史穿越那样,焚书坑儒还是有,就是事发原因不同了,这是非常有趣的。

只是饺子始终都找不到理由重现“剔骨还父”的惨烈情节。可能有人会觉得这样一来就和原著差远了,却不知故事创作需要“取舍”。拿原著“绑架”改编作品并不明智,幸好饺子没有被“绑架”,他勇敢地做了选择,《哪吒之魔童降世》才成为了他的原创作品,而不是毫无技术含量的“临摹”。

二、角色塑造

《哪吒之魔童降世》有着一众个性鲜明的角色,这是一件好事,却也成了遗憾。

主创团队知道角色塑造的重要性,于是每一个角色都具有明显的个人标签。

哪吒调皮捣蛋,相对的敖丙温文尔雅;

李靖和殷夫人是好父母的典范,工作繁忙,仍不忘陪伴孩子;

村民们充当了“键盘侠”,无脑谩骂宣泄着他们对妖怪的愤恨;

申公豹一看就是坏人,却不幸患有口吃;

太乙真人则是搞笑的担当,一口“川普”暴露了他是个四川人。

所以这些角色都塑造成功了吗?

只有哪吒是成功的。他是不折不扣的主角,绝大多数的剧情都是为他服务,而他是主题表达的关键钥匙。

其他角色就不同了。受到篇幅限制,他们的个性大都是一条水平线,说不好听的,他们更像是编剧的“工具”,而不是活生生的角色。

由于删减了妖怪造成极大伤害的戏份,村民们对哪吒的怨恨变得有些过头了。

李靖自始至终都保持着好父亲形象,必要的时候又当众揭发敖丙,说明他也是痛恨妖怪的。既然痛恨妖怪又为何对自己的恶魔儿子无限宽容?这个矛盾似乎并未得到说明。

抢戏的太乙真人则不断刷新智商下限,虽然他最后做出了英雄般的行为,但前面的剧情并没有铺垫。

配角中只有敖丙有一定的心态转变。可是多数的戏份给了哪吒,他为何一下子要毁灭世界,甚至骂哪吒是“魔头”,一下子又回头和哪吒称兄道弟,原因不明,所以有人会质疑他的转变突兀。

总的来说,《哪吒之魔童降世》的配角普遍刻画地太生硬,这可以说是一个不足之处。

其实饺子可以讲得更仔细一些,把电影变成“正剧”,但他选择了注入更多“娱乐性”,使得电影能够老少咸宜。只不过很多笑点设置都太过于简单,经常看电影的,特别是看过周星驰电影的观众,肯定能轻松地看出“端倪”。

也不能说这就是一个败笔。这与导演的理念有关,他希望观众走进影院能获得更多的快乐,和漫威电影类似,过多不必要的,只为取悦观众而设的幽默桥段,势必会削弱作品的艺术性。

只能说,导演选择了这么做,就已经做好了被扣“艺术分”的准备。

三、关于主题

从一个四处搞破坏的熊孩子,试图想要报复社会的孤独患者,到一个想要证明自己,获得大众认可的热血少年,哪吒最后顺利地打破成见,扭转了自己的命运,也成功地传达了导演的主题思想。

“若命运不同,就和它斗到底。”

多处“鸡汤式”台词也直白地说明了情况,就算是“小学生”,也能够清楚地看懂电影的内涵。

总的来说,这就是专为“异类”群体而写的故事。通过哪吒的角色形象,鼓励更多的“异类”逆流而上,勇敢做自己。

也有人能从中看出有关教育,网络暴力等问题,也许导演有类似的意图,也有可能只是观众的过度解读。

一个可以解构出来的暗喻是,爱能够化解人性的恶。

灵珠化身的敖丙代表人的本善,魔丸化身的哪吒代表是恶。在父母爱的感化下,哪吒完成了从恶到善的蜕变。

善良的敖丙被龙王施压,被申公豹利用,最终做出了泯灭人性的行为。

现实当中也一样,再无恶不作的人终究有办法能引其向善,再纯善仁慈的人,在极端环境下也会做出犯罪的行径。

回到“打破成见、扭转命运”的主题,如果只是喊喊口号,不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哪吒之魔童降世》内容上就会和一般的“鸡汤电影”没什么区别。

所幸,电影说明了该如何打破打破成见。想想哪吒为什么能获得村民们的认可?

因为他做出了有价值的事情。

导演饺子在接受采访时说,他在入行做动画的时候,曾受到了不少的歧视和偏见。也就是说,他其实也是个“异类”。

而现在,他做出了有价值的事,他的作品成为了整个中国动画界的标榜。

哪吒能让同样面对困境和成见的观众获得扭转命运的力量,他也能。

若命运不公,就和它斗到底。——《哪吒之魔童降世》

赞(0) 打赏
转载请注明出处:耍Q-耍出你的范儿_分享你的福利 » 《哪吒之魔童降世》暗喻了什么?
分享到: 更多 (0)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