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补习班》,补的是什么?
1
那几年,写东西很喜欢引用这一句,“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有一位仁兄,文笔不太好,写东西的结尾总喜欢酸兮兮地加一句“我的未来不是梦”,好像把张雨生唱的歌词引用进去,文章的逼格就提升了不少,显出自己多么不俗。虽然我很喜欢张雨生,但这个梗还是被笑了许久。
那么,问题来了。“仰望星空”呢,我也引用了不下三次(当然这个也可以拿来笑一下,加上今天的,不下四次)。我想表达的无非是——做人要有追求,有梦想。心中有梦,脚下践行。
有时候,人离梦想很近,但更多时候,又很远。很多人在遭遇挫折、生活失意时不愿直面梦想。俞白眉导演的这部电影——《银河补习班》,这个补习班可以有许多名字,比如就叫补习班、暑假补习班、爸爸补习班,甚至直白一点,叫后进生/差生补习班。当然导演不会这么没品味,他起了一个有感带范儿的名字——银河补习班。
浩瀚的银河系,有很多奥秘,太阳只是其中的一份子。马飞对飞机、航空有浓厚的兴趣。男孩嘛,有飞天梦太正常了。小时候我爸给我弟买玩具手枪、飞机,给我买的是新衣服、手表。我弟拿着玩具手枪满屋子哒哒哒的时候,我穿着新衣服对着镜子臭美。小时候夏天的夜晚,我们躺在竹床上仰望着星空,奶奶用一双扁嘴巴给我们讲七仙女下凡,我也想知道天上到底有什么,星星究竟长什么样子。
网传银河补习班十分耐看,但并不是特别叫座。有网友分析说,名字得改改。比如叫“望子成龙补习班”,票房就会高很多。这么一说,还真是。前几年表现家庭教育主题的国产片《虎妈猫爸》就很火。但名字,还是别改了。我相信,好的电影,票房固然要关注,但创意要有,不能步别人的后尘。
俞白眉导演说,“在戏里面,马浩文没有让儿子马飞上什么补习班,而是自己给儿子开了一个最好的补习班,它的名字就叫银河补习班。这个补习班不是语文、数学或者英语补习班,而是鼓励孩子放眼银河,那么整个世界都是你的补习班,这个名字背后代表了探索人生无限可能的勇气。”
举双手赞同。写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中国有个著名的作家,叫李银河。这名字,比富、贵、金、银强了不止一点点。
所以,《银河补习班》引领我们“仰望星空”,放眼银河,给我们上了人生重要一课:关于梦想。
2
《银河补习班》,其二补的是:勇气。
在幼儿园,老师排了个极简单的舞,马飞出错了,惹得老师说他“缺根弦”,同学们笑话他,他胆小、怯懦。而后来人生的七年,因为父亲与一座桥,他更内向,缺乏勇气了。
他的父亲马皓文是桥梁设计专家,设计出了一座大桥——东沛大桥,成为全市的骄傲,因此也被选为亚运火炬手。镜头前,记者拿着话筒激情四溢地问举着火炬、年轻有为的马浩文,“此时此刻你有什么要表达的呢?”
此时,在儿子马飞的眼中,爸爸是闪闪发亮、浑身充满光环的。可是大桥却意外地垮塌了。马皓文被问责,关进监狱七年,直至影片结尾才真相大白:他的徒弟吕大头收了黑心钱,大桥施工偷工减料,不合格最终塌陷。
马皓文从全市的骄傲一夜之间沦为人人喊打的对象。在上学的路上,总有人拦住马飞,要“削”他。虽说流言止于智者,但那时马飞还太小。他原本就胆儿小、怕事。生活一下子抛给他那么多负面信息,他稚嫩的肩膀不足以扛起所有,他远没有足够的能力消化掉这一切。有时,内心的痛苦、孤独足以磨掉一个人对生活、对社会的勇气和信心。何况一个乳臭未干的孩子?
这个孩子,被闫主任评为博喻中学最差生并勒令退学。但父亲却当着全校同学的面,和闫主任打赌:
“他是我见过最聪明的孩子。期末考试,我儿子要从倒数第一考到年级前十,他会是这个学校最出色的学生。”
那一刻,闫主任的心头也有些震动了,马飞在听到这一句天外飞来之语时,内心一定也有些不一样吧。
马皓文用实际行动来鼓励儿子。最核心的知识是课本,扔掉资料、试题,他用尺子量了量教科书,仅仅一尺来高,他告诉马飞每天学习0.1cm的知识。教材是根本,教辅教材是枝叶,核心知识就在课本之中。——这一点我深信不疑。
有一位教数学的牛人老师,他是我们那儿教数学最有名气的。有点儿秃顶,我觉得他就是聪明透顶。他教数学注重对定义、定理的阐释,做一定量的题,但从不搞题海战术。他的课堂有一种魔力,他总能引导我们从题目中去体会定义和数学的逻辑之味。这一点与马皓文的理念如出一辙。
才0.1cm?马飞顿时有了重拾课本的勇气。
勇气就是当别人说你缺根弦的时候,你依然相信自己,对自己说,我能行;
勇气就是当你考了无数次第一后,突然有一两次被别人赶超的那个时刻,依然相信自己的实力,积极寻找成功方法,而不是怀疑自己;
勇气就是当你修建的大桥意外垮塌了,你也不会脸露怯色、弯腰匍匐,依然会咬紧牙关,相信自己的专业水准,去查明原因;
勇气就是哪怕变老,满脸皱纹,回首人生,无惧无憾,因而依然脸上有笑容,眼中有星光;
……
3
《银河补习班》,其三补的是:知识就是力量。
一个小包工头带着一群建筑工人,当大家对在同一水平线上找两个爆破点这个问题束手无策的时候,马皓文只用了一个木梯、一根水管,两三分钟就找到了爆破点,令在场的人恍然大悟,佩服得五体投地。
马皓文对一脸崇拜地看着他的儿子说,这就是知识的力量。并且科普:“这叫连通器原理,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地方的压强相等,初中物理你就会学到这一课。”
曾经一度知识无用论甚嚣尘上。说什么“一个研究原子弹的抵不上一个卖茶叶蛋的”,但那更多的是针对个人利益而言。但其实,一个人没有知识,在这个社会上也注定会吃许多苦头。正如,“无知识的热心,犹如在黑暗中远征”。没有必备的知识与技能,是无法立足社会的。知识肯定有用,有知识肯定比没知识好。这些道理谁都懂,但这些空洞的说教,对一个涉世未深的孩子来说,真是鸡同鸭讲。
就好比,你去劝一个喜欢玩手机的孩子,说“不要玩手机,它会害了你”。道理谁都懂,但作用了了。马皓文用现身说法证明了没有知识难倒了一群“好汉”。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尊严,知识也可以变钱——这效果就非同一般了。
4
《银河补习班》,其四补的是:独立思考。
早在17世纪,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帕斯卡尔就写过一篇文章——《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充分肯定了思想对人的意义: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更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总之,人之伟大源于人的思想。”
虽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但不思考,人无异于行尸走肉。学校不是工厂,教育不是生产机器,我们不需要整齐划一的产品。有时候学校教育的弊端在于,不舍得给孩子思考的时间。直接传授知识,满堂灌,“填鸭式”。一个问题提出后不到两三分钟,老师自己说出了答案,或者学生干脆依赖手机百度、小猿搜题。
要知道,自己去思考,这个过程是多么重要。没有它,永远体会不到思维的乐趣,永远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
小时候没有那么多资料,也没有手机、电脑。全靠一个大脑。课堂上老师提问,全班思考一个难题。想,做,举手,点名回答,错了再想。来来回回三四遍,最后全班终于有一个人解答出来,正解。这样的经历,在现在的教学中太少。老师不舍得给学生时间思考,赶时间赶进度,学生也懒得深入思考,有小猿搜题、作业帮呢。
马皓文希望儿子遇到事情能独当一面,他经常对马飞说,“你的脑子一定要一直想,一直想,你就可以干这个地球上所有的事情。”这就是独立思考。
后来,1998年发洪水,马飞自制简易木筏、用手电筒照明从而逃生。2019年飞船上天时,飞船出现故障,马飞想出办法解除故障,胜利返回地球。这些剧情,你可以说它魔幻超现实,也可以说导演英雄主义,但独立思考无疑是每一个人的成长必修课。爱因斯坦说;“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比获得知识更重要。”教育的本质不是教孩子标准答案,而是独立思考,成为真正的人,因为生活是没有标准答案的。
5
《银河补习班》,其五补的是:Never give up.
永不放弃。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人是有惰性的,人也是动物,本能地趋向于享乐、逃避。在一个问题面前,很容易选择the easy way而不是the right way。
当写作遭遇卡壳时,很容易放弃,选择搁笔,然后选择电视、游戏、电影。
当健身很难很累时,很容易放弃,选择放松、死宅、追剧。
当做一个项目很难时,很容易放弃,选择拖延、逃避、弃置。
当爱一个人很累很烦时,很容易放弃,选择放开。
有一段话说得很好:
熬夜看电视剧、泡酒吧、逛夜店、纹身、买醉……这些事情看起来很酷,但其实一点难度也没有,只要你有点儿钱、有点儿闲就能做到。但更酷的是那些不容易的事情,比如读完一本书、坚持早起、有规律地健身、稳定体重等。这些在常人看来无聊且难以长久的事情才更加考验一个人,也更加锻炼一个人。
曾经有一次,马飞对爸爸说:“爸爸,我尽力了,但学习太难了,我以后还是去卖烧饼吧。”面对前来找事的街坊邻居们,马皓文说了一句“我是不会放弃的!”这句话更像是对儿子马飞说的。在马皓文看来,“把自己的桥修好,是世界上最大的事儿”,他怎么会放弃呢?后来马飞给爸爸留了一张字条,“爸爸,我像你,永不服输。”
别因为一点儿折磨就厌倦了生活。
别遇到一点儿困难就认怂,坚持下去,柳暗花明又一村。
6
《银河补习班》,其六补的是:人生的意义。
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
马皓文说:
“你一定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清华北大是过程,不是目标。”
“人生就像射箭,梦想就像箭靶子,如果连箭靶子也找不到的话,你每天拉弓有什么意义?”
马飞对飞机很感兴趣,马皓文就带溜号去外地看航展,那时已临近期末考试了,这在一般人看来是匪夷所思的。但马飞却因此在心中种下了梦想的种子。旅途中,马皓文让儿子观察草地,领会诗句“草色遥看近却无”,使他对学习产生了强大的内驱力。最终,长大后马飞成为了一名航天员。
在中国的应试教育下,许多家长认为,好好学习考上一所好大学,将来找一份好工作,过上好生活,这就是读书、生活的全部意义了。甚至中国许多老师都是这么认为,也是这么去教育学生的。以前,说考大学就是以后穿草鞋穿皮鞋的分水岭;现在呢,考985、211成为社会精英,成了老师、家长教育青少年下一代的口头禅。
好好学习,考上好大学,这不错;有一个好生活,这也不错。
然后呢?
没有然后。可怕的也是这个“没有然后”。
把生活的意义和物质享受划等号,爱因斯坦判定这无异于猪栏的理想。(我从不把安逸和享乐看作是生活的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爱因斯坦)
很多学生不爱知识只是机械地学,高考前撕书、撕试卷,上大学后,书籍束之高阁。
马皓文说的对,“如果刚考了高分的孩子们如此迫不及待的要扔掉自己的课本和试卷,我担心他们是不是真的热爱学习,学习难道不是一个人一生的习惯吗?”
很多大学生一进入大学后厌倦了读书,选择了无比放纵的方式去度过大学宝贵的四年。玩游戏,谈恋爱,挂科。因为人生没有目标,没有规划,没有方向,没有爱好,没有真正喜欢并想为之努力一辈子的事情。
人还是要有梦想的。周星驰有一句名言,“做人如果没有梦想,和咸鱼有什么分别?”
说到底,你一定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银河补习班》,良心好剧,想说的是太多,是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