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正式上映前,早已火遍朋友圈的台词金句;连续一周点映后,传来的如潮口碑……在走进电影院之前,我其实已经调高了对《银河补习班》的预期。
但事实证明,我还是小看了邓超,小看了《银河补习班》。
147分钟的电影,近两个半小时的光影逐梦,时而被幽默情节逗笑,时而被满是记忆点的父子亲情感动哭,邓超的这部《银河补习班》里丰满生动的父子感情,让人很有触动。
电影看完,笑点还在,泪犹未干。咱们这就一起来盘一盘这部”邓超导演的翻身之作”到底讲了啥?它的正确打开方式又是什么?
1、外观品相
《银河补习班》为我们讲述的,是一段发生在父子之间横跨30年的故事。
讲述这段跨越30年的故事,《银河补习班》拿出了足够的诚意:在关键时刻,总能轰出观众眼泪的音效,大场面壮观,小场景温情。
而最直观的,还要数在场景设置、人物衣着的年代感,被一个个真实事件、记忆中的经典歌曲串联起来的世事变迁。
没错,小到一块手表、一个铁皮手电筒、一条发带、一间掉着绿漆的教室,大到亚运会火炬传递的现场、抗洪救灾场面;在《银河补习班》里都有最精准的年代还原。
而那些和故事完美融合的音乐&历史大事件,更是能瞬间让人陷入”回忆杀”。
韦唯的《亚洲雄风》、毛阿敏的《渴望》、韩磊的《走四方》、刘欢的《弯弯的月亮》等经典歌曲充当背景音乐,1990年北京亚运会、1992年中国足球在世界杯出线、1997年香港回归、1998年抗洪救灾、2003年张国荣离世……这些真实的”时代记忆”,成为马皓文&马飞这对父子感情最动情的年代背景板。
2、最让人动情的父子关系
邓超饰演的马皓文,是一位顶尖桥梁工程师。亲手设计的大桥竣工,手举亚运火炬的马皓文出现在儿子面前,那时的他,是个能带给儿子自豪感的父亲。
刚刚竣工的大桥,在万众瞩目下轰然倒塌,马皓文被人陷害背着黑锅入狱七年,他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loser——婚姻破裂,人人唾骂。
儿子马飞,则成了教导主任口中的那个”脑子缺根筋的煤球”——成绩倒数、违反校纪、痴迷武侠小说——再怎么洗也变不成钻石,被学校放弃即将开除学籍。
一个是形象坍塌的父亲,一个是需要被拯救的儿子。父子携手为我们开启了一个探讨孩子教育为主线、感悟亲情的重磅催泪之旅。
七年牢狱之灾,马皓文错失了儿子的成长,马飞缺失了父亲的陪伴,这些他们只有慢慢弥补。
父爱缺失,他只能一点点弥补,卖血、收废品、做苦力,也要给儿子买电脑。
从”脑子缺根筋”,到学会在知识的世界里飞翔,最重要的是心中有靶,眼中有光。马皓文就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人生的阅历一遍又一遍向儿子讲述。
父亲马皓文对马飞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都让父子之间的情感更加细致、更加丰满。有人说,邓超在《银河补习班》中的表演,简直堪称”眼泪收割机”;也有人说:这部电影是一封写给天下父亲的情书。
没错,真正催泪的不是悲伤,而是我们能在马皓文身上看到了自己父亲的影子,《银河补习班》在这一点上做到了和观众共情。
因为父亲,邓超说”在拍这部电影时,把自己的眼泪哭干了”;
因为化不开的浓浓情感,很多影迷带着感动离开,默默写下几千字的”观后感”。
如果你要问:从这个以”银河”冠名的”补习班”中学到了什么?
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相信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太一样:或pick了父爱,或get到了成长,又或者学会了”从书本以外的地方”汲取为梦想蓄力的养分。
但哪怕感受不同、感悟不一样,都不应该妨碍《银河补习班》被评为一部好电影。
在猫眼近14万影迷,为《银河补习班》评出了9.4的高分。
但在豆瓣上,2.7万网友,却只打出了6.3分的评价,细扒之下不难发现,这些网友其实没有真正理解《银河补习班》:有人把它看作是”素质教育”向”应试教育”的宣战;也有人单纯是鸡蛋里面挑骨头,只看了一个预告,就开始抨击影片里的正能量……给出一星差评。
与其说,这些评价是影评;不如说,这种偏离了正常影评方向的偏激评价,是拿着放大镜对好电影鸡蛋里挑骨头。
没错,好电影是要用心感受的,纠结到某些细节上是否完美,就一定会错过细腻的父子情感。
对于《银河补习班》,你的打开方式正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