耍Q
耍出你的范儿_分享你的福利

慈禧“四不变”定调洋务运动:三纲五常不能变;祖宗之法不能变;大清朝的统治不能变;自己的最高权力不能变。

论战:

改良还是革命?

1902年2月8日,日本横滨,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创刊,他在创刊词中写道:“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他的《新民说》在《新民丛报》连载近四年,阐明了国家和朝廷两个概念的差异,引进了国民、权利、自由等汉语新词汇,呼唤独立人格的一代新民。

梁启超认为,中国人最缺乏国家思想、权利思想、自由思想,亟需启蒙。对于政治制度,他主张渐进改良,首先要提高国民素质。

虽被清廷严禁,《新民丛报》仍在国内一纸风行。梁启超后来自述,“别办《新民丛报》,稍丛灌输常识入手,而受社会之欢迎,乃出意外。”常识,正是中国从古至今的匮乏物。

1902年6月17日,《大公报》在天津创刊,宗旨是“以开我民智、以化我陋俗而入文明”。

创刊之初,《大公报》公开要求慈禧撤帘归政于被囚瀛台的光绪,指斥新政名不符实。同时,宣扬“立宪法,予民权”,希望清政府在吏治、军事、实业、教育等方面进行真正的改革,变专制政体为君主立宪政体。

1904年6月12日,《时报》创刊于上海。该报大量介绍西方宪政学说,并进行中西政治比较:用西方的主权在民理论,批判中国的君上大权;以西方政党内阁的政治稳定性,对照中国官僚体制的腐败和动荡;从西方的言论、出版、集会三大自由,谈到“中国人民踡服于专制政体之下”无人格无权利的奴隶地位。这是报纸上的公民课。

这边厢,改良派报刊鼓吹君主立宪;那边厢,革命派报刊高呼“革命其可免乎”。

且看当时多在海外创办的革命派报刊言论:

香港《中国日报》:“国与朝廷判然为二物。”

日本横滨《开智录》:“灭此尸位素餐冥顽不灵之满族。”

日本东京《国民报》:“杀身以易民权,流血以购自由。”

上海《中国白话报》:“若然我们要救我们的国,必定要把那些贱种赶出去,然后可以救我们的国。只有这一线的生机在这里,那是什么呢?就是革命排满。”

1904年11月慈禧七十大寿期间,上海《警钟日报》发表了一副林白水写的对联:“今日幸西苑,明日幸颐和,何日再幸圆明园?四百兆骨髓全枯,只剩一人何有幸?五十失琉球,六十失台海,七十又失东三省!五万里版图弥蹙,每逢万寿必无疆!”全国报纸争相转载,传诵一时。

1905年11月26日,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在东京出了创刊号,提出六条宣传纲领:一、颠覆现今之恶劣政府;二、建设共和政体;三、维持世界真正之和平;四、土地国有;五、主张中国、日本两国之国民的联合;六、要求世界列强赞成中国之革新事业。孙中山在发刊词中首次公开陈述三民主义。

《民报》创刊时,改良、革命两大阵营已成水火之势。以《民报》和《新民丛报》为主要阵地,两派展开了一场关于中国去向的大论战。

论战焦点集中于四个方面:

一、要不要革命,革命应该怎样进行?

二、革命会不会导致内乱?

三、革命会不会导致专制,革命后能否成功建立共和政体?

四、土地国有是福祉还是祸根?

随着论战深入,梁启超渐显捉襟见肘、疲于应付,《民报》声势占了上风,时势发展下人心向背使然——清廷的败坏日甚一日,梁启超实在难以维护,他痛心于“现政府者,制造革命党之一大工场也”。越来越多的青年开始倾向革命。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中形成了这样一种气氛:“在人前谈革命是理直气壮的,只要你不怕麻烦;若在人前谈立宪,就觉得有些口怯了。”学者高一涵回忆:“我在先总喜欢读梁启超主办的《新民丛报》和《中国魂》之类的刊物的。看到《民报》后,才认识到国家不强是政府恶劣,而不是国民恶劣,应该建立共和,不应该维持专制,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必须同时进行,种族革命绝不会妨害政治革命。”

1907年8月,《新民丛报》悄然停刊,这场持续近两年的论战终告结束。论战使国人在不知不觉间形成了政治新观念,曾参与两派调停的徐佛苏评说,“诚足以开我国数千年政治学案上之一新纪元”。

这场论战,注定没有结论。改良与革命的选择,自此考验每一个中国人。

1 2 3 4
赞(0) 打赏
转载请注明出处:耍Q-耍出你的范儿_分享你的福利 » 慈禧“四不变”定调洋务运动:三纲五常不能变;祖宗之法不能变;大清朝的统治不能变;自己的最高权力不能变。
分享到: 更多 (0)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