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先知书店 千字文华 原文
摇荡的钟摆
· 极简改革开放史 ·
—
1978年12月18日,中共“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会后,中国开启了一系列重大变革。这一天因此被确定为改革开放纪念日。
2018年12月18日,改革开放整整四十年,这四十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在面临十字路口的当下,对每一个中国人乃至全人类而言,这四十年究竟意味着什么?让我们重回现场,拨开历史的迷雾。
改革开放前夜:挣脱历史的枷锁
﹎
1978年,中国走出极端年代已经两年,社会秩序逐步恢复。
然而,多年激进运动造成的后果触目惊心:经济崩溃、民生凋敝,人均GDP仅225美元;大批政治运动的受害者饱受冤屈和歧视,无权参与社会生活;“阶级斗争”“计划思维”“两个凡是”等思潮依然大行其道;科技、教育、文化事业停滞不前……
中国仍然被束缚在历史的枷锁中。
▎大逃港:
改革开放的催生针
1978年,广东省农民人均收入仅77.4元人民币 ,而一河之隔的香港农民却有1.3万元港币。为了“吃上饱饭”,当年就有7千多人冒险越过边境,从深圳偷渡到香港。其中,仅宝安县就有300多干部出逃。大规模的逃港潮,成为了改革开放的“催生针”。
▎家庭联产承包制:
农村改革的艰难突破
1978年11月24夜,18名“敢为天下先”的小岗村村民,冒死秘密签下土地承包责任书 ,率先冲破“人民公社”的桎梏,当年就取得大丰收。安徽、四川成功后,全国纷纷效仿——几千年来,中国农民第一次吃饱饭。
万里、邓小平等人克服重重困难,为其正名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由于回避了土地所有权等“姓资姓社”的问题,农民的积极性被调动。短短几年内,中国的粮食、棉花产量跃居世界第一。
▎思想解放: 打破观念的枷锁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引发了关于真理问题的大讨论,“两个凡是”的主张遭受广泛质疑,破除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以实践来检验真理的实用主义思潮逐渐占据上风。
1978年10月,邓小平提出:中国经济必须进行制度上、组织上的重大改革;实行开放政策,学习世界先进技术。
▎十一届三中全会:
“改革开放”被正式确立为基本国策
1978年12月,中共“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决定: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家庭联产承包作为农村的基本制度,以市场机制发展解放城市生产力;设立经济特区,积极发展与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采用世界先进技术……
自此,“改革”和“开放”被正式确立为基本国策。
▎中美建交:走向开放的关键一步
三中全会刚结束的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交,邓小平立即访问美国。时任社科院副院长在飞机上问他:“我们为什么要这么重视同美国的关系?”邓小平答:“凡是和美国搞好关系的国家,都富起来了。”
中国以变革、开放的姿态赢得了世界信任和尊重。除了资本、技术和商品的涌入,西方的制度、思想和文化,也为国人带来新的启示。
▎纠正历史错误,彰显改革决心
· 拨乱反正与知青回城
1979年初,各地爆发激烈的知青请愿事件。长达25年的时间里,知青们在农村饱尝艰辛、错过发展机会,改革启动后,他们极力要求回城。1980年开始,一千多万知青陆续回城,并获得工龄补偿。
1981年6月,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对十年浩劫的错误和责任做了明确的评判,同时决定对300多万件冤假错案平反,这些案件的受迫害者、受牵连者,终于摆脱了受歧视的地位,获得了平等升学、就业的机会。
· 对制度与文化的反思
1980年8月21日、23日,邓小平在接受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采访时,从传统政治文化影响的角度,深刻反思了政治体制的弊端:官僚主义;权力过分集中;家长制……
邓小平说:“我们正在研究避免重复这种现象,准备从改革制度着手。”“如果不坚决改革现行制度中的弊端,过去发生的一些严重问题今后极有可能重新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