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至今,实用新型专利与外观设计专利授权的占比从未低于75%。发明专利授权在2015年才首次超过20%。
对于不能带来收益的低质专利,申请容易,但维持起来就日渐艰难。
专利申请与维持并不是零成本。实际上,中国对专利收取的申请费、维持费、审查费、复审费和年费与国外相比已经算高昂。
专利权人需要在专利保护期内缴纳年费。越接近保护期限,需缴纳的年费越高。如发明专利在专利保护的第16-20年,每年需缴8000元用于专利维持。
于是,在低质低效、侵权案件高发、年费成本高昂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出现了中国专利中颇为壮观的“昙花一现,批量死亡”场面。
(点击查看大图)
彭博社此前查阅了 JZMC 数据库和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数据,对中国的短命专利进行了报道,发现2013年至2017年间,中国分别有91%的外观设计专利和61%的实用新型专利因未缴年费而失效。
只是年费一项,就轻易地戳破了中国专利的泡沫。
– 能拿补贴就行,质量不重要 –
事出必有因。造成中国专利结构扭曲、垃圾专利泛滥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中国的专利资助制度。
为了激发专利创造的热情、减轻专利研发成本,政府以财政拨款的方式对专利申请和维护费用进行减免或定额补贴。
这本来是好事。但财政资源是有限的,大量低质低效的专利项目势必会分流一大部分财政资金,而真正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专利研发项目却可能因资金短缺而夭折。
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16年中国专利调查数据报告》显示,当年共有83%的省市项目受到资助。国家级项目、区县级项目、部委级项目和高新技术企业资助占比总和不超过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