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完美孤独
文字本来是用于描述事物、表达思想的符号,为全社会共同所有。但是在我国历史上,一些人为了显示权威与尊严,规定有些字只属于个人,不允许别人使用,如果别人使用了,轻则会招来砖块,重则有性命之忧,这就是避讳制度,也叫敏感词制度。敏感词制度是我国历史上一项极为重要的社会制度,是一种专制文化现象。
敏感词已知最早出现于周朝,周王室明文规定了“六避”,即在六个方面设置了敏感词,等于在六个方面注册了商标,别人没有使用的权力,甚至叫的权力也没有。但历史上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君主的名字是敏感词。在历史上最高统治者的名字可不能随便叫的,《唐律疏议》规定,直呼皇帝名字,相当于颠覆国家政权罪,就要请去喝茶。“诸上书若奏事,误犯宗庙讳者,杖八十;口误及余文书误犯者,笞五十。即为名字触犯者,徒三年。”因为叫了君主名字请去喝茶而喝开水死、做噩梦死的、躲猫猫死的大有人在。
康熙年间,庄廷鑨《明书》直书清太祖努尔哈赤之名,结果修订、校阅、写序、署名、刻字、印刷、卖书、藏书、官员等达数百人受到牵连,处死刑者七十余人。举人王锡侯删改钦定的《康熙字典》,重编作《字贯》,触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帝名,判处斩刑,封疆大吏也因失察革职治罪。
上级的名字是敏感词。上级的名字也是不能随便叫的,叫了要你吃不了兜着走。宋代的杨万里任监司,一次外出调研,地方官员请他喝花酒,三陪女为他献歌,其中有“万里云帆何日到”,犯了杨万里的讳。地方官员为讨好杨万里,下令将这位三陪女送往监狱。
宋代太守田登,不允许下级直呼其名,谁叫了就要倒霉。有一年过元宵节,他的秘书起草通知放灯火,有“本州依例放火三日”这样的句子,闹出“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样的大笑话。
五代时的冯道,历朝为相。一天有人给他举行老子《道德经》学术讲座,可书的第一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一句话中竟有三处是敏感词。为了避免冒犯冯道,老师灵机一动,将这句话改为“不敢说,可不敢说,非常不敢说”。
长辈名字是敏感词。古代与人交往,最好先打听别人长辈叫什么名字,因为对于晚辈来说,长辈的名字也是敏感词,言谈中不能出现,否则就等于辱没人家先人。晋朝有个叫王忱的人,一天去看望桓玄,桓玄用酒招待他,王忱因为身体原因忌冷酒,因此叫仆人去“温酒”,谁知桓玄听后突然大哭起来,结果不欢而散,原来桓玄的父亲叫桓温。
唐朝汝南人袁德师是给事中袁高的儿子,因为父亲名高,便不吃糕这种食物。
唐朝的诗人杜甫,父亲的名字叫杜闲,对他来说,“闲”字是敏感词,杜甫写了一辈子的诗,却没在诗中用过“闲”字。杜甫母名海棠,《杜集》中无海棠诗,不名母名也。苏轼祖父名“序”,即讳“序”字,所以苏洵不写“序”字。碰到写“序”的地方,改成“引”字;苏轼也跟着不用“序”字,他以“叙”字来代替。
宋人徐积父因为父亲名石,从来不用石器,不踩石子,遇上非过不可的石桥,便让人背着他跑过去;刘温搜因为父亲名岳,便终身不听音乐,不到嵩月、华山等五岳游玩;北宋吕希纯因为父亲名公着,著作郎是个官职,他宁愿舍弃不做;韦冀的父亲名乐,由于乐是个多音字,即可读作音乐的乐,又可读作快乐的乐,因此韦冀一生中不仅不听音乐,不游高山大岳,不饮酒做乐。
圣人的名字是敏感词。主要指避孔子和孟子的名讳,有的朝代也避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之名,有的还避周公之名,有避老子之名的。比如孔夫子,名孔丘,北宋朝廷下命令,凡是读书读到丘字的时候,都应读成“某”字,同时还得用红笔在“丘”字上圈一个圈。清朝规定,凡是天下姓丘的,从此以后,都要加个耳字旁,改姓邱字,并且不许发音为邱,要读成七。于是天下姓丘的,从此改姓邱了。
你可以不写文章,但不可以不说话,因为敏感词,给人交流凭添了多少麻烦,怎样避免敏感词是古人很伤脑筋的一件事,他们基本上采取以下办法脱敏:
改字。秦始皇的父亲名子楚,于是把楚地改为荆。秦代以前阴历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由于秦始皇一月出生,取名嬴政,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月的正”不再读政而读征了。晋文帝名叫司马昭,昭字别人就不许用,于是古代的王昭君改称为王明君。唐高宗叫李治,当时在行文中凡遇到治字都要改成理字。宋仁宗名赵祯,蒸包子、蒸馒头的蒸字就得改为炊字。《水浒传》里武大郎吆喝的卖炊饼应该是卖蒸饼。
汉高祖名刘邦,汉代凡用“邦”字的地方,都改用同义的“国”字。《论语》中有“邦君为两君之好”,“何必去父母之邦”,《尚书》中“安定厥邦”,邦都改用“国”字。张迁碑说:“诗云旧国,斯命维新。”而《诗?大雅?文王》原文作“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这是后人抄碑文时为脱刘邦的敏而把“邦”改用“国”。微子启改作微子开,这是避汉景帝讳“启”;盈数改作满数,这是脱汉惠帝敏“盈”等等。
空字。指遇有敏感词的地方则空而不书,或打个空囗,或用“某”字代替,或直接书“讳”字。《史记?孝文本纪》:“子某最长,请建以为太子。”文中的“某”指汉景帝刘启。许慎《说文解字》中遇有敏感词都注“上讳”而不加以解释。禾部“秀”,是光武帝刘秀的讳,戈部“肇”字是汉和帝讳等。脱敏空字极易造成史病。唐人写《隋书》避李世民讳,将王世充、徐世积分别写成了王充、徐积。
缺笔。是指用缺少字的笔画的方法脱敏。用缺笔的方法脱敏始于唐高宗时。“世”字因脱唐太宗李世民之敏,在唐代碑文中缺作卅,少了最下边的一横。用缺笔的方法避免敏感词导致古代典籍用字的混乱,影响对文义的理解和正当流传。所以在唐高宗显庆五年(公元661年)曾下诏曰:“孔宣设教,正名为首,戴圣贻范,嫌名不讳。比见钞写古典,至于朕名,或缺其点画,或随便改换,恐六籍雅言,会意多爽;九流通义,指事全违,诚非立书之本意。自今以后,缮写旧典文字,并宜使成,不须随义改易。”后世沿用这种脱敏方法的,如清康熙帝名玄晔,在书写或刻书时都要缺掉最后的一笔。
同音替代。指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所要脱敏的字。
我相信这些方法现在很多人并不陌生。这都属于明文规定的,变通处理还可以,但在有的王朝敏感词被滥用,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令人防不胜防。根据《礼记·典礼》,“名字者不以国,不以日月,不以隐疾,不以山川。”孟子也说过,“讳名不讳姓,姓所同也,名所独也。”意思是称呼国名、姓氏、日月、官职、牲畜、器物、货币、山川不受敏感词限制。然而,在有的统治者眼里,“朕即天下”,祖制算个逑!朕就是祖制,为了所谓个人权威与尊严,可以为所欲为,什么国名、姓氏、日月、官职、牲畜、器物、货币、山川,都要给我让道。
五岳之一的恒山,一度改称常山,就因汉文帝大名刘恒。战国时的鲁国出了姬具、姬熬二位君主,鲁境的具山、熬山即告易名。宋太祖名赵匡胤,于是匡城县、胤山县统统改掉。南京曾名建邺,司马邺登基后改为建康;玄武湖曾名元武湖,因清朝有康熙皇帝玄烨。
战国时,宋武公名司空,官职司空改为司功;晋僖侯名司徒,官职司徒便被改为司城,后改称中军;唐太宗名李世民,改民部尚书为户部尚书。
郑樵《通志?氏族略》曰,籍氏脱项羽敏而改为席氏;奭氏脱汉元帝敏改为盛氏;庄氏脱汉明帝敏改为严氏,春秋时的庄子名周,此时也要改姓,叫严子;庆氏脱汉安帝父敏改为贺氏;师氏脱晋景帝敏改为帅氏;姬氏脱唐明皇敏改为周氏;弘氏脱唐明皇敏改为洪氏;淳于氏脱敏唐宪宗讳改为于氏;啖氏脱唐武宗敏改为澹氏。山药蛋本来叫薯蓣,因为唐代宗讳予,改名为薯药,到宋代,天子英宗名曙,薯便成了禁忌,薯蓣又改名山药。
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惊蛰”原本叫启蛰,是脱汉景帝刘启敏而改称的;野鸡本叫雉,是脱汉高祖吕后雉敏为改称的;《广雅》一书因扬广而改名《博雅》、《太玄》一书因唐熙玄烨而改为《大园》。
李渊当上皇帝以后,因为李与鲤同音,就明令天下,禁食鲤鱼。明武帝朱厚照发文在全国禁止养猪,禁食猪肉。好在历史上没有姓万或范的皇帝,否则老百姓吃饭的权利都会被剥夺。
据鲁迅先生的描述,阿Q因为有头皮上“颇有几处不知起于何时的癞疮疤”。痊愈之后留下的光滑发亮的疤痕。阿Q对此又很有讲究,怕人提及,因而忌讳说“癞”以及一切相同相近的读音,后来推而广之,“光”、“亮”也讳,再后来,连会发光发亮的“灯”“烛”之类也都讳了。一犯阿Q的讳,阿Q就“全疤通红地发起怒来”,跟人家吵骂,打架。阿Q的联想属于捕风捉影、疑神疑鬼,鲁迅的《阿Q正传》是小说,但有血淋淋的历史作依据的。
明朝初年,朱元璋作了皇帝,杭州儒学教授徐一夔献上一篇贺表,其中有这样的句子:“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光天”者,光辉达于天下也;“作则”者,作榜样也。可谓是称颂备至了。然而,朱元璋看了,破口大骂:“腐儒乃如此侮朕耶!”生’者僧也,以我从释氏也;”光’则摩顶之谓矣;”则’字近贼。 ”下令将徐一夔抓起来斩首,罪名为“不敬”。原来,朱元璋贫贱时,当过和尚,也干过偷鸡摸狗的勾当。当了皇帝,怕人家揭他的老底,心存疑虑,忌讳良多。“和尚”、“僧”以至音近的“生”,还有光头的“光”,“贼”以至音近的“则”之类,都是敏感词。一篇歌功颂德文章,经朱皇帝歪批三国,变成了指桑骂槐,徐教授稀里糊涂做了刀下之鬼。
清朝,统治者嫉恨中原人民视其为外族,除皇帝名之外,胡、夷、虏、狄等字都是敏感词,不注意是要判刑的,处罚十分恐怖,本人动辄砍头凌迟,株连几族。清人徐骏诗集里有“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两句诗,被人告发这“清风”就是指清朝,于是徐骏以诽谤朝廷罪斩首。雍正年间,主考官查嗣庭摘用《诗经》中的“维民所止”作为试题,经人告发说题中“维止”二字是暗示将“雍正”砍头示众,查嗣庭下狱并病死狱中,惨遭戮尸枭首,儿子处斩,兄侄流放。乾隆年间,内阁学士胡中藻引用《周易》中的爻象之说,以“干三爻不象龙”为试题,题中有“干、龙”二字,龙与隆同音,竟判定是影射乾隆皇帝而被送上断头台。
谁说中国人没有想象力?这就是想象力,但我们的想象力都用在了这些歪门邪道上了。在专制社会,老百姓不仅剥夺了思想的权利,而且剥夺了说话的权利。在这种情况下,你什么时候冒犯了敏感词,什么时候没有冒犯敏感词,解释权在最高统治者,令人防不胜防,权力的霸道与专横发挥到了极致,如果你因此被请去喝茶,最好不要怨天尤人,套用中科院院士何祚庥的一句话就是“谁叫你不幸生活在这个年代”。
敏感词的出现,一是给文献的流布制造了混乱。
由于敏感词,文献典籍经常改动,给后人阅读造成诸多不便;二是给人们语言正常交流造成了障碍。据统计,宋代是敏感词最多的一个朝代,有278个字,这不是成心让人添堵吗?那时候能将意思表达清楚、顺畅的人简直就是天才,估计宋人见了面,交谈内容大概就是“今天天气,哈哈哈”;三是扼杀了中国人想象力。
明清两代因敏感词问题导致文字狱不知牵连了多少人,敏感词制度在明清两朝成了钳制读书人思想的重要手段,天下读书人莫不胆战心惊,中国近代文人少有独立的人格和思维,和这种残酷的敏感词制度有很大的关系。可以看出,我国历史上敏感词的出现是封建等级制在文字领域的集中反映,是恶搞,是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糟蹋,是一种反文明的行为。
唐代大诗人李贺,才华横溢,但是他的父亲叫李晋肃,“进士”与“晋肃”谐音,对李贺来说是敏感词,为此他放弃了进士考试,进士考试相当于今天的公务员考试,为了敏感词,李贺自毁前程。韩愈得知此事后,写了《避讳》一文,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无情的批判:“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可见敏感词制度是多么滑稽与荒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