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月份,王小帅导演的《地久天长》在内地公映。此前,影片已经在柏林电影节揽获得多项大奖。影片时长一共三个小时,这在国内电影中是极其罕见的,时长一长,既影响院线排片,又影响观众的观影体验,那么,王小帅为什么敢于将电影设置为3个小时呢?我认为这是源于影片的叙事模式——整体是三段式叙事,可又不按照时间顺序来讲述,反而是完全打碎。
分析过它的叙事模式,便理解了为何三个小时,也不会给观众带来烦闷的感觉。
首先我们要说的是《地久天长》的叙事结构,本片并没有采用传统的叙事模式——线性叙事,而是非线性叙事,将时间空间彻底打碎,碎片化的叙事,因此观众可能在观看影片的前一个小时有些不明所以,影片的时空跨度打碎了电影界限,时间空间都是在插叙,倒叙中不断变化的。而这样做有何好处呢?
一、时间破碎塑造立体故事
时间线在影片的前两个小时中不停的跳动,既为我们构建了空间框架,一开始的两场吃饭镜头就直接告诉了观众,这是两个不同的地方,而吃法时一个星星是乖乖吃饭的,另一个星星是叛逆的,也为我们交代了,这也是两个不一样的孩子,空间框架得以在这种跳动的时间线中构建,内蒙古和福建也被穿插了起来。
这样的叙事也为我们展现了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这一家人的生活变化,以及内心变化。这种打碎顺序叙事方法也会提升电影的节奏,致使在前两个小时中,观众也可以慢慢沉浸其中,而不至于觉得烦闷。
片中有着大量海浪镜头和火车经过的镜头,之间穿插的插叙倒叙,使得那些旧事宛如这些海浪和列车一般,不停的拍打碾压着他们,人物的沧桑感,以及时代的变化一下子变得更加清楚立体。
二、空间破碎渲染故事情绪
这种破碎叙事的方法,使观众一会在福州一会在内蒙古,一会在二十年前,一会在二十年后,就这样慢慢的进入了角色的生活中,情绪在这种镜头的交叉下不断叠加,不断为后面的第三段时间的情绪引爆两家重逢叙述铺垫感情。
在三段式叙事中的前两段中,影片打碎了整体,通过现在与过去的交叉叙事,将内蒙古包头与福建连江串联到一起,将年轻时的幸福生活与现在时过境迁物是人非的沧桑巨变串联到一起,构建起了时代巨变以及耀军夫妇的悲情半生,让观众无法不为之动容。
其实影片不仅是叙事模式优秀,还有着不少亮点。王小帅运用沉稳的画面构图,平静而有力的镜头语言,丰富的场景美术,构建出自己的影像风格,用画面展现出背后的生活感。影片在画面构图方面,加入了很多景框,导演将人物局限在门框、窗户框还有围栏当中,表现出人物被禁锢、被束缚的无力感。有很多镜头是人物隔着门窗遥遥远望,从而表现人物内心的触动。
《地久天长》引起了太多人的时代共鸣,宛如一首当代人的平民史诗一般,不过电影这个东西终究是千人眼里的哈姆雷特,其中各种滋味,也许观众看过电影就明白了。
#电影地久天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