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年一轮回,昨日的懵懂少年,今天的你活成了谁的模样?
想当年哭了笑了,《千与千寻》你读懂了多少?贪婪、欲望、金钱、麻木、空虚、亲情、友谊、善良、单纯,失去什么又得到什么?你活成一道光,还是化作一滴水?
变成了透明的“无脸怪”?金钱至上的“油屋工”?还是弱小黢黑的煤精?
人性如斯! 现实如斯!
经历了社会的捶打,如今再次走到《千与千寻》的荧幕之前,总有更多的触动和感悟。重温宫崎骏老先生的这部扛鼎之作,才发现其中对于人性的描述已淋漓尽致。
剧中亲情、友情等各为线索,将“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的终极话题对立统一在一个极小且非常固定的场景当中,利用“油屋”构建一个小型的社会缩影,此中牛鬼蛇神,人影幢幢,人心、欲望被无限放大。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浮世绘”当中,人性善恶,互挣互博,此消彼长。
孤悬世外的孤岛,一切自成体系,遵从规则,崇尚价值,人人要有工作,通过劳作创造价值,没有价值的人会被变成饲养的猪,能够赐予价值的人会被当做上帝。于是有了规则代言人汤婆婆和钱婆婆,底层劳动者锅炉爷爷、青蛙、小玲之流,奉为上帝的“黑化”无脸怪以及故事一开始便被变成猪的主人公父母。一切存在有迹可循,一切发生与其世界观同流。
但是,理所应当之中又充斥着诡秘和现实的对立,这里的人昼伏夜出,白天空寂破败的街道,晚上灯红酒绿,夜夜笙歌。这里招待鬼神,却是人类的禁区,因为人类身上有“臭味”。来到这里需要吃这里的食物才不会变成透明,有金子就会成为座上宾。一切都自然而畸形的存在,像一沼污泥,本该如此在那里,直到一滴清水闯入其中。期待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是水变成了泥,还是水化开了泥?如此,故事便有了贯穿始终的线索和期待,千寻误闯油屋亦是同理,是善胜了恶,还是恶胜了善?
人心向善,所以我们乐意看到好的结局。
一个陌生且冷漠的小镇,一个弱小也强大的女孩,它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
搬家误入小镇的千寻一家,父母因口腹欲念阴差阳错之下,留下千寻独自面对陌生的世界。”无措和惶惶不安的女孩”,望着分割两岸的河水,一次次告诉自己这是个梦,却无论如何不能从梦里醒来,纤细的身影单薄而瘦小。十几岁的身躯与陌生冰冷的“小镇”形成鲜明对比。黑夜即来,新的世界将要打开,人类少女要如何在人吃人的鬼神世界挣扎求存?
答案也许有千百种,但我们只看到了人性在卑微时刻的闪光,善良也许不聪明,也许格格不入,但它确影响着一批人。千寻的善如斯,也许弱小,到最后也会变得强大。
看着娇小的身躯,趴在几十阶的阶梯小心翼翼的向下移动时的无助,躲在无人的花圃背后大声哭泣的心酸和委屈,我们总感同身受,因为现实总也会让我们无奈。同情千寻何不是在同情我们自己,如此,卑微便有了共通之处。
然而苦难也有难能可贵,它让人性闪光,让意志经得起捶打。纸醉金迷的世界,千寻的善良本性让她像一束光,能他人所不能。独自接待人人避之不及的“河神”,帮助无脸怪重归本性,拯救白龙于性命危难。她积极融入规则,在规则中勤恳,却敢于在较条之下挑战规则。攀上顶层汤婆婆的卧居,于规则之外独自出走寻求钱婆婆帮助,无不彰显着女孩本性中的“善良和坚贞”,她与麻木不仁的世道不同,她愿意为寂寞徘徊的无脸怪在雨夜留一扇门,却不愿在上宾的“无脸怪”手中取走一粒金子。
所以她的善良白龙愿以性命守护、锅炉爷爷愿意为她送上车票、小玲愿意带她去车站,而无脸怪一个本无价值的存在突然有了价值,一开始便受到千寻的吸引。人性向善,善能强大自己,也能净化许多人。
故事即是人生,小镇就是社会,每个人都是主角。从小到大,从校园踏入社会,从一个陌生的环境到另一陌生的环境,谁不是在无助中强大,在弱小下成长,遵循着这样或者那样的规则和制度,最终遇到“友谊”和“爱情”,也许现在过得不如意,但我们想要坚守这份善,拥有这样勇气。生活不就是克服一个个苦难,然后一面哭着大骂苍天不公,一面卑躬屈膝的活着!
如今解构剧中的人物,独到之感更甚。每个形象都可能从现实中找到映射。找不到存在感的“无脸怪”,规则的执行者汤婆婆,规则之下的劳动者等等。
身处社会中,心在“牢笼里”。一方面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在现实奋斗,一方面蜷缩在角度,看不到别人也看不清自己,最终只是变成了透明人,空虚和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