耍Q
耍出你的范儿_分享你的福利

光与暗-观《金陵十三钗》有感

总想为它写点什么,迟迟未动笔,总觉得自己的文笔难以描述出看完这部电影时内心的情绪,可不说出来又觉得太过压抑,只能以我粗浅的文字来表达一些自己的想法吧。

这部电影是压抑的,好似要把人的心一点点撕碎,然后再揉到血液里一般。整部电影没有过于华丽的色彩,也没有什么矫揉造作的对白,可正是这种光暗之间的交错,才使得它更加的血肉饱满。它让你真真切切地体会到战争的残酷,也让你感受到在那样一种情境下更显珍贵的人性的光辉。

《金陵十三钗》这个故事的大背景是沦陷的南京,整部电影的主要情节在一个狭小的教堂中展开,以其中一个女学生书娟的视角讲述了妓女与女学生共同避难,从矛盾到和解再到感激,最后妓女们为了女学生而毅然走向死亡的故事。

影片一开始便充斥着恐惧与绝望的气息,一群女学生无处躲藏,四处奔逃,后面是日本鬼子们的追击,是枪火弹药的追赶,是死神的呼号。他们想要躲进草垛却被无情拒绝,能怪那些人吗?显然是不能的,每个人都有对死亡的恐惧,在生死面前一切都不重要了,活下去已经成了他们最大的愿望。日本人以尖刀试探,发现鲜血时,是怎样的良知尽丧才能发出那样残忍的狰狞的笑。死亡的气息像飓风一样吹过每一条街道,一条条生命被随意堆砌在道路旁,像被风吹落的一片片残破的叶子一般,所谓炼狱也不过如是吧,藏在管道里的女孩子像受惊的小兽,眼睛里是害怕,是迷茫,是对生的渴望。

李教官这个角色在这部电影中戏份不多,可正是李教官让我们感觉到了那个年代的军人是怎样的热血男儿,生而当自强,为了国家,为了人民,他们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抵挡坦克大炮。当看到十几个人为一个人打掩护,只为摧毁一辆坦克时,我是心痛的;当看到十几岁的浦生踏上战场,浴血奋战、魂走他乡时,我是心痛的;当看到李教官以死亡为代价为教堂中的人们换取那暂时的生机时,我是心痛的。

刻板印象是可怕的,秦淮河女人第一次踏入教堂的大门,女学生们是抗拒的,正如人们一直对妓女的印象,她们觉得她们是卑微的,是肮脏的,是为人所不耻的。在她们心中,这些人是不配与自己呆在一起的。或许妓女们生活在地窖里这个情节也是富有深意的吧,“商女不知亡国恨”早已深植在人们心中,既然你是妓女,那你就是错的,就应该被人所唾弃。

然而,在这部影片中,她们又是不一样的,电影中有一个情节,三个妓女要去洗澡,她们说她们每天都要洗澡,或许她们也是不甘的吧,或许她们也有不得已的苦衷的吧,所以才想用水来洗净自己。她们是不同的,影片中每一个烟花女子都有一件自己不能割舍的东西—琵琶、猫、耳环以及那或大或小的物事。那应该就是她们心中的那份坚守吧。在黑漆漆的地窖中,我看到的是每个女子对浦生的悉心照料;我看到的是豆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她哪怕明知有死亡的危险,还要去翠禧楼拿来琵琶弦为浦生弹唱《秦淮景》,最终惨死途中;我看到的是当秦淮河女人知道豆蔻与香兰跑出教堂时的担心以及得知她们死讯时的悲伤;我看到的是她们最终选择为女学生走向死亡的步履。她们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有着自己难言的苦衷,不然,当她们换上女学生的衣服时,又怎么会发出那样灿烂的笑,又怎会唱出那样动人的歌。摔碎镜子这个镜头是让人记忆深刻的,随镜子碎掉的还有她们不堪的过往吧。我印象中她们最后留下的是满含泪水的眼眸,那是她们最后的懦弱以及最终的坚强。

玉墨这个形象在电影中是极为鲜明的。她身上有着不同于一般烟花女子的优雅,果敢,与刚强。在要求约翰帮助自己逃跑时,她提出的是帮助自己和十三个姐妹一起逃跑;在日本鬼子第一次冲进教堂时,她选择打开地窖门等女学生进地窖后再关上;在女学生被要求为日本军官献唱,走投无路要自尽时,她提出她替她们去。要知道生的机会在那个时代是可贵的,不是每个人都有为他人献身的精神的,更何况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她们,不被世人理解和接受的她们。可是最终她们还是去做了,正如玉墨所说:“他们都说“商女不知亡国恨”,可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做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她们为什么就不能成为英雄?

说到这部电影,不得不提的还有约翰和乔治这两个人物。一开始我对约翰的印象是不好的,不就是无所事事的痞子形象吗?可是在目睹了日本人的惨无人道的暴行时,他做出的选择是值得人的敬佩的。他选择留下来,在明明可以安然无恙离去的情况下选择留下来!他高呼人道主义,可早已沦为野兽的日本人又怎会听他述说,当被打倒在楼梯上时,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他的无助。他尽自己所能的去给予这些女孩子呵护,当日本的军官要求女孩子们去献唱时,他据理力争,因为他已猜到她们出去将会面对什么。他是不忍心将这一切告诉女孩子的,他不想让他们面对真相,他编织谎言只为留住女孩们心中的一份幻想。他为女孩子与女人们之间的抉择痛苦,为只能牺牲一方来拯救另一方自责,可是他尽力了,真的尽力了,最后却只能接受这残酷的结果,卡车上留下的泪水正是他对那些可怜女子最深的祭奠。而乔治一开始是不起眼的,他身上有着那个年代不合时宜的书生气,在战争的衬托下显得他是懦弱的,然而正是这个看似懦弱的男孩子,最后在缺少一个人的情况下英勇赴死,像一个英雄为女孩子们赢得活下去的希望。

电影和小说原著是有很大的不同的,但人性的光辉都一样璀璨绚丽。一个人高贵与否绝不是由身份,地位决定的,而是在大是大非面前的一份选择,一份不变的坚守。只有在暗处,光才显得更加明亮。也正是因为战争,人心的美好才更加的可贵。

赞(0) 打赏
转载请注明出处:耍Q-耍出你的范儿_分享你的福利 » 光与暗-观《金陵十三钗》有感
分享到: 更多 (0)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