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吸引着我们
恨也吸引着我们
她惊恐的表情夸张地扭曲了原本保养得宜的面庞
身体在几秒中就快速冷却
那冰冷而僵硬的触感
以及雪白衣服上惊心夺目的红
一如毒品般侵蚀着我的血液
那一刻我已经死了
于是我拿起了枪
因为我想再死一次
—-《扫毒2》余顺天
电影《扫毒2》最近上映,刘德华的角色,上一代吸毒,自己禁毒,下一代又吸毒。祖父和孙子从未见面,却通过冥冥中的某种联系,将吸毒的行为模式隔代传递下去,电影中的人物和剧情走向,也可以用来对照我们当前自己内在,目前处于什么样的状态。
第一、毒品是电影人物的课题,也是整个社会的课题,但是课题背后的课题是什么?是病态的人心。我们看到电影的毒,也是自己内心的“毒”原形毕露了。
如果我们看到生活中别人身上需要杀毒、扫毒,其实是映射出自己也有类似的问题,这就是生活中需要用时刻发生的人物和剧情,来对照自己内心的“毒品、毒样”。
毒品再毒,却毒不过人心。
黑社会老大贩“毒”又禁毒、自己贩毒而不自知(虽然电影没有交代黑社会老大具体从事什么产业,但是黑社会的产业嘛……大家自行脑补),他严格下令自己的“产业”不能涉毒,但是自己所做的产业本身,何尝不毒?他自己就是在一个割裂、病态的存在模式里循环。
余顺天禁毒又沉湎于毒品带来的复仇感,虽然人称“太平绅士”,可他的一言一行,既不太平,也不绅士。他屡次跳过法律,私自安排下属执法、滥用死刑,对于毒贩不讲基本的人权,这一点值得商榷,不吸毒不代表内心无毒。
我认为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创伤,以毒攻毒、以暴制暴,从来都是两败俱伤、缺乏智慧的行为。这就像孙子兵法里的36计,我们都对36计津津乐道,但实际上,36计并不是上策,因为不战而胜、无为才是上上策,如果要开始计算兵力、点兵点将、筹谋战术了,那这个行为无论输赢,本身就会带来极大的损失,怎么是上策?
中医治病也是同理,像西医一样用药猛烈、见效和副作用都很到位,很多在手术领域崭露头角的医生,都被标榜为名医、被争相追捧。而真正有修为的中医,都藏在民间,他们可能是在人没有出现病症的时候,就通过能量调整,把得病的因缘治好了,杜绝了后面一系列的打针吃药。两者高下立见。
所以,对于毒品,我们也可以思考一下,有没有更和平、更温和的、更能考虑整体利益的手段去解决,把伤亡和损失降到最低,尤其是要尊重社会秩序、法律制度。一个人能够掌握的权利和资源越多的时候,越要学会对内心的黑暗面,要有自省、谦卑,因为他的一个决策、一个行动,因为调动的资源幅度大,那么给公众社会带来的影响辐射面也是很大的。
第二万物都有空性,关键是我们怎么看待事物本身,或者能跳出正负二元的视角,以全观视野看待,观察者决定了观察结果。
万事万物,都有其“空性”,关键是我们自己如何看待?想必在很久以前,一束罂粟花仅仅是为了阳光而绽放、为了情人一笑而盛开,那个时候的人也不会想着大批量地用花朵来诱惑人吞食、犯罪。而现在,人们不仅像大厨料理食材一样,做出“蘑菇、药丸”等不同形态的毒品(影片有此类细节描述),还产生了这么多纠缠不清、毒性蔓延的思想和社会问题。
心理学有一个白熊效应非常经典,就是当你告诉一个人,在接下来的一分钟内,不要去想一只白熊,结果这个人在接下来的时间内,会持续不断地想一只白熊。再比如让一个人戒烟,越是强调戒烟,越是难以戒掉。
这是为何啊?因为在人的潜意识层面,信息是以图像的形式被储存的,当你一直强调“不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潜意识看到的只是画面。所以当你强调禁毒的时候,潜意识被唤醒的就是关于毒品的画面,当你强调戒烟的时候,潜意识被唤醒的也是重复出现的有关烟的画面。
这种一味强调禁止负面的行为,反而会强化与负面有关的画面。这也解释了生活中,当我们一直强调从正面思考、避免负面思考的时候,负面的事物反而会接踵而来。道理很简单,当你极力躲避、禁止一件事的时候,其实你是在这个事物上聚焦了能量(能量层面无正负,显化层面在三维的认知范围,才有“正负之分”)。
所以对于毒品,除了一味地宣传禁毒,能不能从更多元的角度来解决呢?电影的末尾给出了答案,我们在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可以多去关注与毒品相关的人群,比如单亲妈妈抚育的孩子、低收入人群、孤儿、家里有长辈吸毒的孩子等,去真正走进他们的世界,了解他们的内心,到底被种植了什么样的“毒品思想和情绪”?他们的生活中,到底面对的是什么样的问题,当我们从整体层面,文化和创意的层面,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困难,给予他们心灵层面爱的养分,或许能为禁毒找到更多的出口。
第三每个人的生活都有固定的剧本和模组,当你看不到剧本循环的模式,你就会在里面一直循环、不死不休。
电影里很多镜头,都在隐喻着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隔离,尤其经典的一幕,是余顺天发现自己的妻子竟然找了私家侦探在调查自己,这个时候的镜头感很有意思,两个人在卧室里,一个人脸在镜子外,一个人脸在镜子内,表达出夫妻两人内心的隔离。
同样的行为模组在整个电影的人物关系中扩散传承:儿子与父亲隔离,丈夫与妻子隔离,好与坏隔离,光与暗隔离,健康与疾病隔离,进取与堕落隔离……每个人在自己的生活剧本里,一直循环、不死不休。
比如余顺天:爷爷、父亲、儿子都因吸毒而死(剧本)—-自己的观察:仇恨毒贩、谈毒色变—-仇恨的背后是自己陷入要制裁、要报复的仇恨中放不下—-行为:滥用死刑—-结果:以暴制暴、自我毁灭;
地藏:因下属私自贩毒而被黑社会放逐、剁手指(剧本)—-自己的观察:发誓要贩毒来报复放逐者—-报复的背后是自己放不下被放逐的无助、冤枉感、受伤感—-行为:贩毒、黑吃黑—-以暴制暴、自我毁灭;
余顺天妻子:余顺天前妻的儿子因为吸毒而死(剧本、和自己无直接关系)—-自己的观察:怀疑丈夫—-行为1:找私家侦探调查丈夫—-行为2:发现自己怀孕的概率很低、自我价值感瞬间崩溃—-崩溃的背后,是男权为主的香港上层社会中,女性被定义的以生育繁殖为主要诉求的自我价值感不足—-结果:争吵、离婚;
影片中还有很多人都存在自己的剧本模式和行为模组,假设把这部电影的主题从毒品改成别的东西,比如金钱、亲子关系、婚姻忠诚问题等等,并让余顺天、地藏、余顺天妻子来演这部电影,或许他们的剧本和模组,还会用上述方式来循环。
当然了,我不否定电影的剧情设定,就是要安排固定的模组和剧情,来制造冲突和剧情,这无可厚非。
我之所以做了上述详细的拆解,是希望借电影的剧本,来训练自己的全观视野,发现自己在生活中,是不是也在类似的循环中,像陀螺一样打转、反复。
电影是假,但生活中,对于同样的剧本,自己做何反应,高手和小白,高下立见。
比如同样是赚钱的问题,高手如何面对赚钱的问题?
高手会把遇到的所有人事物、所有的问题、纠缠,当作提升自己的工具和法器,所以高手永远都不会让自己掉进“事情”、掉进“赚钱”本身,而是提高自己的维度,直接用赚钱的问题,看到自己的本心,来验证自己内心的本具自足。
小白呢?永远都是老老实实做动作,永远都在各种动作中找解决方案,而不能跳出问题,去看整体、去看自己的内心。
高手看事情,就是“突破认知障”的过程,也就是佛法说的“消业”,不断地用眼前的障碍来反观、自省,回归到当下、提升意识的觉醒程度,最后借助赚钱来达到自我的觉醒和生命维度的提升。
小白看事情,就是“加深认知障”的过程,也就是“造业”,不断地叠加眼前的认知障,不断地进行低纬度纠缠,不断地解决问题和冲突……
人本质上都是佛魔鬼一体的,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只是对于同样的人生剧本,每个人的一念、维度不一样,就会以不同的认知方式、行为模组来反应。而不同反应,高下立见,最终造就的人生将是完全不同的风景!
此刻的你,无论在做什么,请问你是在消业还是在造业?
人本质上都是佛魔鬼一体的,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只是对于同样的人生剧本,每个人的一念、维度不一样,就会以不同的认知方式、行为模组来反应。而不同反应,高下立见,最终造就的人生将是完全不同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