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h! Captain!My captain!”
影片的最后,死亡诗社的成员以及被基廷老师感动的学生们一个接一个地站上了课桌,即使他们被校长用开除威胁着。他们就像站在甲板上的水手,用深情的凝望送别他们可爱可敬的船长。
以前看励志影片都是在影片结束后激动一阵。觉得只要努力,只要想清楚自己究竟想干什么,然后坚持自己的梦想就能使自己的人生变得美好而圆满。随后自己也蠢蠢欲动,想着干那些自己想干的事或者马上滚回去学习,希望从这一刻开始改变人生。结果第二天还是像一条咸鱼一样干着自己不想干的事,学着自己不想学的习。再过一阵子,内心已无半点涟漪,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什么也没有改变。
励志书籍或者其它类似的鸡汤好像也是这样,我想从中获得激励,我也确实获得了一定的激励,但一段时间过后,一段咸鱼的挣扎时间过后,我还是老样子。所以我对励志片能否给我带了什么激励甚至改变以及没有什么希冀了。但《死亡诗社》这部电影带给我的好像是另一种东西。它不是普通的励志,影片中能进威尔顿学院的大都是尖子生,这些学生的成绩也都很好,如果按学院的教学计划与教学方式,他们之中的大部分人都能进美国常春藤联盟,以后将会有辉煌的未来。这是我们很多人都向往的,却不是影片所推崇的。影片通过基廷老师的英文课让我们明白“Carpe Diem”即“Seize the day(及时行乐)”的重要性。
影片让我们思考,当我们不可一世地、骄傲地、兴奋地步入中学、大学的时候,我们每天所做的以及我们将来要做的是不是我们内心真正渴望做的。我们这样活着是我们本来的面目吗?为什么我们不能在父母、老师、同学面前表达真正的自己?为什么我们要按部就班地依照父母的安排度过自己的人生?
影片鼓励我们表达自我。这是让我感触最深的。我对影片中的一个情节记忆很深刻:基廷老师让害羞的安德森念自己写的诗,安德森支支吾吾地说自己没写完,老师说,看来安德森对自己的思想情感的表达感到难堪。随后硬是把他拉到讲台上让他看着惠特曼的画像让后闭着眼说出自己心中所想的,后来索性还自己帮他蒙了眼睛。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安德森说自己看到了一个疯子,疯子正在蒙着他的眼睛对他说着什么,是一些真理……令人齿寒的真理(这引起了其他同学的嘲笑)……我拼命想要拉扯它,但这真理还是那么小……只够覆盖人的脸……就像人脸上所有的忧虑、悲伤、不安。这首断断续续的在老师诱导下做出来的诗让班上的同学鸦雀无声,随后是同学们佩服的掌声。
我也是一个不擅长甚至害怕在人群面前表达真实的自我想法与感觉的人,我好像是为我的思想我的情感感到难堪,我怕这些不为人所接受,或者与众不同显得怪异或不合群。我宁愿自己一个人写诗也不愿多说一句话,生怕说错话或者说别人不爱听的话。现在想想,真的是傻。如果人的一生只能一直说别人爱听的话或者和别人相同以及类似的话,把自己内心真正想说的话想表达的思想感情憋成肚里的死水。过着父母为你安排好的所谓“一切都是为你好”的人生,这样的人生值得度过吗?那肯定是憋屈和索然无味的吧。
我之前没写过什么像样的影评,大多是看了别人的感觉很有道理,写得很好,点个赞就悄然而去。但看完《死亡诗社》后我想要表达我的想法,也许浅显,也许幼稚,也许无人问津,但我还是要表达。毕竟这也是这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属于我自己的看法。我对上大学来这几年的态度感到愧疚,很多次为了应对期末考试而只顾死记硬背课本,也没有什么自己的思考。有一次期末考试复习周同学问我一个课本上的关于学术上他觉得有疑问的问题,我竟然说背了就行了,有疑问就放着吧。我是真的觉得自己越学越浮躁了,对他人的著作没有或者不敢表达自己独立的思考是重要原因之一。
电影毕竟是电影,电影结束了,现实而残酷、平淡而美好、复杂而深沉的生活还得继续下去。为了自己“愚蠢”的梦想而活,应该大多数人都会感到快乐,如果不得不现实地活下去,那就带着梦中的梦想及时行乐吧,梦想在你的精神家园中应留有有一块栖息之地,正如你真实而自我的思想与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