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无疑是奥斯卡的巅峰时代,《肖申克的救赎》、《阿甘正传》、《狮子王》等著名影片在那一年共同竞争奥斯卡最佳影片,时至今日,其中很多电影仍被大家津津乐道。
而与它们一同被提名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变剧本的电影《机智问答》相比其他几部,如今尤显得默默无闻。本周就为大家介绍:
《机智问答》
电影取材自20世纪50年代美国电视圈的真实事件,而电影讨论的话题时至今日仍然有很多人热衷于讨论,话题关于明星的人设、娱乐节目的欺骗性。
如今,越来越多的明星除了创作好的作品之外,将精力花在打造自己的设定上面。作为其粉丝们的“意见领袖”,包装出来的好人设通过媒体渠道传播,而这种虚假的形象往往能为赢得更多的夸赞。
爱阅读诺贝尔数学奖获得者论文的老干部靳东、年初不知知网的北大博士翟天临事件以及最近都演变成电视剧的胜利韩娱事件等等,都是在人设被戳穿后的失败案例。人设崩塌、没人买账之后,他们便不再受到粉丝群体的拥护,人气下降。
电影《机智问答》的讲述对象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收视率最高的有奖答题节目“21点大满贯”,与现在还流行的很多益智类节目一样,参赛者回答节目组五花八门的问题竞争擂主获得奖金,一场比赛结束后,擂主可以选择拿走奖金,也可以选择继续守擂。继续守擂的选手需要在下一周接着挑战,守擂面临着奖金翻倍或者奖金归零两种情况。
而电影的开头,多次守擂成功的赫伯收到了节目组让他故意答错题目的要求,原来是节目制作人认为赫伯已经连冠太多次,如果他再继续赢下去,观众们看这个节目就体会不到新鲜感了。
没等赫伯拒绝,节目制作人又以六万块钱作承诺,扬言不会让赫伯空手而归。家境贫困的赫伯无奈之下只好同意。
在第二周的比赛中,赫伯答错了一道三岁小孩都知道的常识题,守擂失败。而与此同时,哥伦比亚大学的优等生范多伦成为了新的冠军。
范多伦的出现让观众们眼前一亮,他出身于学霸世家,祖上三代都是学术权威,这使他赢得了一大批知识分子群体的粉丝;他还长得一表人才,答题过程中不紧不慢、冷静思考的样子又使他赢得了一大批“颜值粉”……殊不知,这一切都是电视台“用心打造”的结果。
两周不到的时间,范多伦已经从默默无闻的学生变成当红的“明星”,他的穿着被人们模仿,他的照片被做成海报,很多电视节目邀请他去参加。
范多伦持续几周守擂成功,节目收视率逐渐上升,他就这样成为了新的“21点大满贯”明星选手,甚至登上了“时代周刊”,学校考虑到他的知名度也邀请他留校做教授。
而看到这个情形的赫伯非常愤怒,他认为范多伦现在拥有的荣誉和粉丝其实是他的。赫伯写信举报“21点大满贯”节目组有舞弊行为,称范多伦是被制作出来的明星。这封信引起了国会议员迪克的注意,迪克决定展开调查。
在找到赫伯了解了一些节目的相关规则后,迪克认真地查看了“21点大满贯”的所有往期节目。迪克坚信直播节目一定会查到漏洞。终于,有一期节目的结尾一个片段吸引了他—— 守擂者詹姆士在说出答案之后,主持人不假思索地喊出“很遗憾答错了”几个字,然后迟疑着停顿下来,重新询问他答案的内容,原来守擂者说的答案是正确的。在这之后,主持人满脸尴尬地祝贺詹姆士守擂成功。
这便是为数不多一场守擂者没有受电视台的诱惑参与剧本的比赛。
迪克拿着这段视频找到这位选手,之后一家接一家地寻找参加过节目的选手搜集证据,渐渐发现电视台与节目组不仅设计了比赛的输赢,甚至提前透露题目给选手。“21点大满贯”里那些惊心动魄的答题场景,原来从头到尾都是提前设计好情节的骗局。
迪克召开了听证会并邀请电视台负责人、节目负责人以及范多伦出席,电视台负责人称毫不知情,节目组则声称作为一个娱乐节目,制作人除了设计节目情节之外并没有做什么犯法的事情,观众看节目也只图一乐,还顺便增长了一些知识。这些回答让迪克非常无奈。
而原本因与节目组串通一气,提前背诵题目答案,享受到节目热度从而名利双收的范多伦也百般纠结,在父亲的坚持下,范多伦出席了听证会,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深刻反省。这一举动使得他被节目组除名不说还丢掉了大学教授的工作。
而自始至终,作为幕后主使的电视台与节目组没有因此造成任何损失。
影片结尾,随字幕滚动一同出现的是观众席上的人们开心大笑的场景,这一幕给人的印象非常深刻。
正像片中的节目负责人所说的一样:“观众们并不想了解高深的知识,他们只想看人赢钱。”
同样的,也许观众们并不在意他们在节目中看到的是真正的优秀的人还是虚假的人设,也不在意那些跌宕起伏的游戏情节是提前设置还是真实发生。而细想人们对待这类事件的态度,后果可小可大。
不妨试想:如果我们将文化生活单纯地定义为娱乐,将自己定义为被动的受众,渐渐地区分不出真正该严肃的事件和可以娱乐的事件,长此以往下去,还有什么会被认真对待呢?
作者 | 德尔
图片 | 来自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