耍Q
耍出你的范儿_分享你的福利

《聚焦》:权力庇护之下的罪恶野蛮生长

第88届奥斯卡最佳奖

看电影之前我照例先看了一下简介,一看《聚焦》是有关机构犯罪与社会调查的故事,我就准备好了要抓狂。我实在不擅长梳理各种复杂的人物关系,对于那些武林秘籍或是悬疑侦破片我往往都会头痛。

从最初的乔根被指控到13个神父被指性侵,然后找出87名,再到最后实际查出在波士顿大主教区有249名神父被指性侵,被侵幸存者数额超过1000人,而且此后世界各地又陆续爆出性侵丑闻,令人瞠目结舌,我几乎说不出话来,甚至看完几天都无法提笔写影评。

但事情就是这么巧,前几天一个福建的同学来北京出差,我们在一起晚餐,她问我新城控股董事长出什么事?真的很惭愧,我这段时间忙得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顾心头痴。还好旁边有人回答她的问题。让我吃惊的是,王振华居然是“猥亵儿童”!

无论社会文明如何发达,无论信息如何畅通,也无论监控与舆论体系如何完善,都照不见人心最黑暗的角落。

习惯了从电影里感受那些美好的感情,面对《聚焦》所挖掘出来的邪恶,我很难在电影镜头对话中释放压抑。

前几天我们家“制片人”还在跟我说:镜头语言的表达不是你想象一个场景就完了,而是要如何实现这个场景。

毫无疑问,这部影片需要将复杂的人物关系梳理清楚并实现镜头与观众的交流,而且要让法律证据这样原本枯燥的事情生动地呈现,需要设计出扣人心弦的场景。

《聚焦》

这是一部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是一项庞大的社会调查工程,想必参与调查的人远不止电影里的这四个主角,但电影艺术不能太分散,否则观众的注意力也就无法“聚焦”。

其次是聚焦关键线索:从报纸上两则关于“乔根”没有后话的新闻切入,找出之间的关键人物:神父、律师、受害者、精神病医生。

01 时间聚焦

这不是一件突发性新闻,而是一件已经发生的事实,曾经两次报导却没有下文,尘封多年的案卷被翻出来。

时间选择在互联网冲击传统媒体,报纸的重要性正在下降的时候。

《环球报》四人调查小组“聚焦”刚刚结束了一项历时一年的豆腐渣工程报道后,正在四处寻找新的题材,这时做了20年总编的斯图尔特退休,年轻的犹太人马蒂·巴伦接替环球报的总编辑一职,报社记者面临裁员的危机。

新官上任三把火,马蒂最先会点燃哪一把火呢?

02 聚焦事件

1976年马萨诸塞州波士顿警局11区:两个警察在谈论一个女人,怎么样?她妈在大哭,舅舅气炸了,离婚率,四个孩子,神父帮忙……

这是电影的开篇:警局、不幸的家庭、孩子、神父……

马蒂将注意力放到了一则关于性侵的报道上,但吸引他的不是性侵案本身,而是相关的人和反应,一名波士顿神父性侵了80名儿童,这么重大的事件反应过于冷淡:

受害人代理律师米奇·加拉贝迪安称,15年前劳主教就知情却置之不理,报社却没有对此进行追究,半年之内只做了两次简单的陈述性报道,甚至没有人去查阅文件。

新闻和社会问题之间隔着的可能仅仅是思考。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大规模神职人员性侵?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教会、法庭和媒体都如此冷漠?这到底是个别事件还是社会问题呢?

显然,经过一系列的调研,性侵不是个别事件,而是整个体系的腐败与糜烂!

因为利益,所以彼此隐瞒,使得虚伪与罪恶在权威庇护之下野蛮生长。

03 数据聚焦

调查第一个受害者,说出了波士顿有13个神父……

接着研究性侵和受害者的精神病研究者理查德电话说估计有6%的神父利用未成年人发泄,按照这个比例,波士顿1500名神父中有90名左右,他们根据“问题神父”的行踪规律找出了87名……

罗比企图从律师吉姆那里得到一些信息,他五年前就寄给《环球报》20名问题神父的名单,但却石沉大海……

麦克利什发给麦克邮件说他调解了45名神父的案子……

最后实际查出在波士顿大主教区有249名神父被指性侵……

然后是全美……

然后是世界其他地方……

教会神父对未成年人性侵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更严重的现象是如此大规模犯罪几乎无人问津!

04 人物聚焦

是的,律师,关键是律师,还有当是人。

乔根案受害人代理律师米奇·加拉贝迪安,这是一个最难搞的律师,麦克主动提出要去搞定他,第一次受冷遇,他乘米奇秘书离开座位时冲到了米奇的办公室;第二次在路上堵到米奇并跟他进电梯,米奇答应他第二天早上帮他约见委托人;然后他向麦克爆出了很多问题。

波特案受害人辩护律师埃里克·麦克利什,与乔根案相似,波特也是在十年前在福尔河猥亵了几十名儿童。

《聚焦》

受害人幸存者菲尔、帕特里克、乔,他们讲述了他被性侵的全过程:施恩、诱导、性侵……

菲尔在5年以前就写信给《环球报》举报波斯顿有13名神父对儿童性侵,但杳无音信。

西顿精神病研究所理查德·赛佩,1970年至2000年一直研究性侵神父和受害者,根据他的研究,神父性侵远超出大家的想象,他称之为显性精神病现象。

罗比访谈神父代理律师吉姆·沙利文,他对性侵事件看起来守口如瓶,并且一再提醒罗比不要调查此事,但最后他在罗比理出的名单上划了两个大圈,并且责备罗比行动太晚。

直到罗比说要写关于道德败坏的神职人员或有些律师在儿童性侵案中渔利的报告,律师埃里克才说出其实他五年前就将统计的波士顿20名问题神父寄给了《环球报》,而报社却置之不理。

这说明,他提供的文件被《环球报》内部“和谐”了。

不是材料不曾发出,只是不曾达到可以释放的窗口。

05 问题聚焦

本片讲述的是神父性侵的问题,但成为一种群体的现象,这里面就不是个人心理问题或个人道德问题了,而是一个社会问题,是关于人性、权力、信仰、法律、道德、利益……的问题。

问题之一是教会对神父的禁欲要求客观上违背了人性,教士独身制,只有50%的神职人员是禁欲的,但他们大多数都和其他成员一样有性行为,教会早就知道这一危机却刻意保密,而事实是这种保密文化,容忍、甚至是保护了恋童癖者。

不仅仅是波士顿,而是波及全美、全球、而且直指梵蒂冈。教会既不是信仰,也不是事业,而是一份职业和一个舞台,神父借此获得自己的利益与特权。

问题之二是利用人们的信仰和教会的权威侵害企图改变命运的穷人,性侵带来的伤害,这对儿童是双重伤害,不仅侵害了身体也剥夺了他们信仰。

“知识诚可贵,信仰价更高”,他们对那些家庭贫穷的孩子施于一些小小恩惠,对他们表现得友好、幽默、随意,让他们感到受宠若惊,然后利用黄段子、黄色的图片诱导孩子们和他们发生性关系,而且他们还会觉得为神父做事情是荣幸的事情。

由于罪恶感和羞耻心,很多受害人都难以启齿,往往会在过了三年诉讼时效期后才会提起诉讼,导致嫌疑犯逍遥法外。即使在诉讼期内,慈善豁免令规定赔偿不超过2万美元,受害人以自己的名誉为代价却不能得到对等弥补,还不如干脆忍受。

问题之三是利益促使法律问题私下解决,相互包庇,通过协商决绝相关利益人甚至包括律师都分享渔利。

神父对马蒂说:“你会发现波士顿这个小镇很多方面需要相互帮忙。我发现城市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各大机构的齐心协力。”

为了隐瞒事实,教会、社区、法院、媒体,一级压一级,并伴随着诱惑、奉劝、恐吓,于是大家都装聋作哑。

赛佩说出据他的观察大约有90个神职人员涉及性侵,这让人难以置信,如果这么大的规模,早该有人知道,事实就是如此,当罗比找到问题神父的代理律师时,他开始时不敢说出来,当罗比把名单呈现在他面前时,他反过来问罗比“早干什么去了?”

《聚焦》

问题之四是上层机构腐败,如果只报道神父个人的问题而不揭露上层问题,虽然一时有人关注,也不过是新闻,不会有任何改变,性侵问题就不可能得到根治。

马蒂提醒调查小组必须把重点放到机构而非个人上,找到惯例和政策,证明教会一手操众的体系,所以这些神父无需受罚,证明教会把问题神父一次次重新派回教区,证明这是一场自上而下的系统行为。

一些封存的文件已经公开,教会甚至从法院拿走了那些关于神父猥亵儿童的文件,他们控制着一起!

问题之五,人性之恶的恶性循环。萨夏找到问题神父罗纳德·帕奎因:“我们采访了几位曾在黑弗里尔施洗约翰区的男孩,他们说被你猥亵过,是这样吗?”

罗纳德·帕奎因毫无羞涩与掩饰:“我是干过蠢事,但并不满足。”

“所以你承认你在施洗约翰区猥亵过男孩?”

神父继续回答:“是的,但正如我刚才所说,我并没有感到愉悦。你要明白这一点。”

“好的。你可以告诉我具体的地点和手段吗?”

“我想说明一下,我从来没有强奸过任何人。这不一样,我是知道的。”

“你怎么知道的?”

“我以前被强奸过。”神父的回答和镇定自若让萨夏惊愕,似乎一切都理所当然,而且他的引诱远比施暴者“仁慈”,一种人性的恶在无休止地循环。

《聚焦》

这足以让每个人感到恐惧与恶心,萨夏让不愿再带奶奶去教堂;而马特发现有神父住在距离他不远的佩尔顿街276号时,他冲出图书管,在家里贴上纸条:“孩子们,远离佩尔顿街276号,不要靠近住在那里的人。”

我一再提醒自己写作的时候尽量不要有太多“观念”,更不要加入太多“激动”或感叹,力求表达电影或者事情本身。但我还是几乎要被这部电影击倒:那个被教堂放大了的神也可以如此没有边界地放大它的邪恶!

很多人说,太多中国人都缺乏信仰,我无法理解上帝,却觉得有一个与神对话的机制也是很不错的,这样可以让灵魂有归宿感。

但被全世界人向往的文明国家——美国,就在距离我们不远的2002年挖出了这样近乎恐怖的事件!

上帝真的死了吗?或者上帝只是住在每个人自己内心的一个声音,有多少人、什么时候它能够战胜另一个声音——魔鬼?

赞(0) 打赏
转载请注明出处:耍Q-耍出你的范儿_分享你的福利 » 《聚焦》:权力庇护之下的罪恶野蛮生长
分享到: 更多 (0)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