耍Q
耍出你的范儿_分享你的福利

《银河补习班》阶级固化与成功标准单一:父母教育焦虑的两大原因

原创 | 书影君

中国家庭中的儿子,总是和母亲的关系更为亲密一些。

想起一个笑话。儿子无论干什么事总是要先喊“妈”,“妈,我饿了!”“妈,我衣服呢?”“妈,学校要交钱”。

即便偶尔喊一声“爸”,后边也会紧跟一句“我妈在哪儿?”

中国的父亲给自己儿子留下的最深印象,就是严厉、苛责、不苟言笑,并且总在缺席自己的成长过程。

中国的父亲,总是不善于表达自己对于儿子的爱。

他们拙行讷言,甚至就连亲密的表情都是吝惜的。这也不怪父亲们,因为他们在当儿子时,自己的父亲同样如此。

中国父子的感情,总是冷静多于热情、无言多于密语、彼此隔阂多于相互依赖。当父子同处一室,常常以沉默相对,仿佛血脉相连,已经是最好的沟通方式。

究其原因,中国父亲不是不爱儿子,只是不知如何表达这种爱。

邓超与俞白眉执导,由邓超主演的《银河补习班》,目前正在国内进行点映。影片就讲述了一对中国父子,彼此相扶,共同成长的故事。

一、探讨教育的皮,包裹着父子关系的核

影片的主线,关于成长,即探讨什么才是好的教育。但在这根主线之下,却暗藏着另一个主题:父子之间那通过血脉而形成的牵连与羁绊。

(以下有部分剧透,介意者请绕道)

邓超饰演的马皓文,曾经是风光无限的桥梁设计师,还成为北京亚运会火炬手。

但万万没有想到,他设计的桥梁,就在他怀抱儿子、高举火炬万众瞩目的荣光一刻,轰然倒塌。

随之倒塌的,还有他和儿子的人生。

作为设计师的马皓文,因为桥梁事故锒铛入狱,整整七年时间,缺席了儿子的成长。“屋漏偏逢连夜雨”,妻子馨予在探监时,也向他递交了离婚协议。

七年之后,马皓文刑满释放时,摆在他面前的,是一个残破的家,和千疮百孔的生活。

昔日同事依旧对他仇视,因为事故影响了他们多年的奖金。

妻子已经改嫁,与新丈夫共同经商打拼。

缺少父爱的马飞,此时已经叛逆,学习垫底、偷看课外书,甚至到了被学校开除的危险边缘。

儿子马飞从小脑袋就比别人慢半拍,同学嘲笑、老师嘲讽,还给他起了个外号“缺根弦”。

就连马飞那焦虑的妈妈馨予,都认为儿子马飞不是学习的料,她总是一脸苦闷地发愁,马飞将来要被社会淘汰了怎么办。

在妈妈馨予的眼中,儿子马飞的人生,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要么上北大清华,要么去楼下卖煎饼。

马皓文不信这个邪,他与刻板严肃的教导主任打赌,如果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儿子马飞考进年级前十名,就可以留在学校继续读书。

而接下来马皓文要做的,就是重新走进儿子马飞已经封闭起来的内心世界,重新找到一个父亲,在儿子心中的位置。

影片中有一幕令人感触颇深:马皓文刑满释放,带儿子马飞回到曾经的旧宅。

马飞看着自己小时候在门框上划着的身高线,再参照自己现在的身高,用手比划了一个20厘米左右的差距。

马皓文看着已经长成半大小伙子的儿子马飞,潸然泪下。

那20厘米,就是他留在儿子生命中的空白。

二、要低头看路,还是要仰望星空?

满脸严肃的阎教导主任,在影片中代表传统教育理念的集大成者。

他对学校的荣誉视为生命,学校历年成绩优秀的孩子,照片都被高高挂在办公室的墙上。

学习不好、违反校规的学生,是他的眼中钉、肉中刺,一定要除之而后快。

比如马飞。

而阎主任最大的底气,就来自学校连续十年都是全市高考前三名,还出过考上清华的孩子。他认为,一切与传统教育理念相冲突的观点,只不过是差学生及家长的自我安慰罢了。

大考在即,马飞的爸爸居然要给儿子请假15天,去珠海看航展。这在阎主任看来,简直是拿孩子的前途开玩笑。

他说,“这段时间,是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耽误不起啊。”

马皓文却说,“孩子人生的重要时刻,应该平均分布在他生命中的每一天。”

阎主任与马皓文,秉持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

马飞期末考试,作文内容天马行空,幻想到了紫禁城里发射航天飞机,被阎主任以“离题万里,与标注答案不符合”而判了零分。

马皓文坚信儿子的作文想象力丰富,一个孩子的人生,也不应仅仅只有考试卷中“A、B、C、D”四个标准选项。

但阎主任却坚信,要想人生成功,就要考试高分,而要想考试高分,就必须严格按照标准答案。

他不无讽刺地对马皓文说,“考生自由发挥的后果,等高考老师判完卷子,你就知道了。”

阎主任这么坚信标准答案的力量,来自于他自己的亲身经历。

他在60年代考入师范学校,在光着脚走进学校大门的那一刻,命运彻底被改变。“我们村的孩子从来没有穿过鞋。你要想以后不再光脚,就要做对眼前的卷子。”

但马皓文一直坚持的教育理念是引导孩子寻找自己的人生目标。“人生如同射箭,你如果找不到自己的箭靶子,每天拉弓又有什么意义呢?”

三、什么才是最好的教育?

教育,是摆在中国甚至世界家长面前,头等重要的一份人生试卷。而这份焦虑,来自于人人希望突破阶层,努力攀升社会高峰的原始本能。

马皓文坚持用自己的理念教育儿子,但吊诡的地方恰恰在于此:他与阎主任的理念看似冲突,却又殊途同归:都希望孩子最终找到目标,出人头地。

而在攀登人生高峰的目标之下,马皓文和阎主任都忽略了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底线。

为了为了考上名校、为了出人头地、为了人生幸福,我们愿意突破多少底线?

剧中有一场戏,深刻揭示了这个问题。

当马飞如愿成为航天员,并要进入太空时,父亲马皓文却还在为当年自己的冤案而四处奔波。

当他得知自己当年的设计图纸是被徒弟篡改陷害后,愤怒地暴打了对方,这则新闻很快上了报纸头条,非议四起。

而这时,恰逢马飞即将执行太空任务。

领导找马飞谈话,希望他劝告父亲,不要再惹事,否则对国家航天事业的影响不好。

当马皓文兴冲冲地来到基地看望儿子时,马飞却劝父亲放弃伸冤:“这么多年过去了,谁还在乎你的名誉呢?”

马皓文面对儿子的劝说,极其失望,他瞬间苍老了许多,默然转身离去。

那一刻,他突然意识到,自己多年来引以为傲的教育理念,也是失败的。

他一直鼓励儿子,要努力追寻自己的梦想,即“脑子里要一直想,就一定会成功”。

但如果儿子在追寻梦想的过程中,为达到目标而不惜一切代价甚至放弃道德底线时,那自己和阎主任的教育理念,又有什么本质不同呢?

这一段情节,才是整部影片中最具有深度的高光时刻,因为它触及到了教育最本质的地方。

我们一直在对孩子进行成功教育,鼓励他们为自己的幸福要不断努力。

但我们却从未告诉孩子,当努力之后他依旧失败时,应该如何面对?当目标与底线同时摆在他面前时,该如何选择?

《银河补习班》的剧情,还有许多生硬和幼稚的地方,一些强行表达的教育理念,也有鸡汤的廉价味道。

但瑕不掩瑜,它依旧是国产电影中,为数不多真诚思考教育,直面当前教育弊端的诚意之作。而剧中多场涉及父子亲情的戏,也会令人潸然落泪。

正如网友所说,我宁愿看一部有瑕疵但真诚的影片,也不愿看一部制作精良但毫无思考的影片。

影片并没有为我们提供一个关于教育的标准答案,也没有真正打碎传统教育的固化理念,在我看来,这正是纷繁世界真正精彩的地方。

这个世界从来不会为我们而改变。

​当人类以为一切都在自己的安排与掌握之中时,上帝正在微笑。

恰如专栏作家万维刚的一本新书名《你有你的计划,世界另有计划》。

赞(0) 打赏
转载请注明出处:耍Q-耍出你的范儿_分享你的福利 » 《银河补习班》阶级固化与成功标准单一:父母教育焦虑的两大原因
分享到: 更多 (0)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