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电影《狗十三》之后,让我想起一件小事,有一次女儿上完课后,我让她把手里的贴画选一张给她的小伙伴玥玥,看她犹豫不决,我强行的从她的手里抽出一张送给玥玥,女儿很生气,因为我选了她喜欢的,她一直摆着张臭脸,向我示威,她的表情激怒了我,在上车的时候我直接上了车,把她丢在路边,她惊恐的拽着车门,爬上了车,(⊙o⊙)哇的大声哭起来,我质问她是不是你做错了,她哭着点点头,再不吭气。看着电影中的李玩,我突然意识到自己是个多么恶毒的母亲,女儿什么也没做错,我却仗着母亲的身份,欺凌她,恐吓她,世间最令人难过的事不是你对顽劣的孩子的鞭挞,而是对本来就乖顺的孩子的阉割。
李玩是个品学兼优的孩子,她身上少有棱角,一是她想参加物理小组,而老师和爸爸合力逼迫她参加了自己不喜欢的英语小组,因为英语是她的薄弱环节。我似乎看到父亲和老师以为她好的名义合力撕扯开她身上的那个棱角,鲜血淋漓。李玩独自舔舐着伤口,自主地遗忘伤口带来的疼痛。她英语考了95分,爸爸答应带她去看她一直希冀的天文展,第一次记错了时间,第二次又因为陪爸爸应酬错过了时间。
李玩身上的第二只棱角,是爷爷丢了她的狗爱因斯坦,她因为狗的丢失而不依不饶,继母买了一条跟爱因斯坦一模一样的狗,全家人逼迫她承认这条狗就是她的爱因斯坦,她的坚决,遭到父亲的一顿暴打。我看到那支楞出来的棱角被父亲连根拔起,伤口狰狞可怖,那个浴室里带着伤痕,脆弱无助害怕的女孩儿自此变得乖巧懂事,她选择吃狗肉,在路上碰见爱因斯坦却选择离开,因为他知道爱因斯坦回去并不会有好日子过。
可这部电影里有反面角色吗?似乎没有,疼爱李玩的爷爷奶奶,丢了狗的爷爷愧疚难当,被李玩推到摔伤,也不曾责怪她,多年没有出过门的奶奶为找李玩,在黑暗的街头彷徨无错。而里面最具反叛角色的爸爸,是一个坏爸爸吗?似乎不是,她逼迫李玩上英语小组是出于让李玩补足学习短板的初衷,她暴揍李玩,是因为李玩因为一条狗闹的家里鸡犬不宁。他知道李玩最期盼的是看天文展,李玩获得物理一等奖,他高兴的请客,李玩在车上问他:“他与妈妈第一次见面的场景”,他痛哭流涕,他反思自己不是一个好爸爸,没有给李玩完整的家。
可这一群关心李玩的家人却伤害着李玩,逼迫她成为大人眼里的好孩子,用双重标准要求她,跟同学喝酒就受到责备,在饭局上喝酒,就受到表扬。
我们每一个人何尝不是这样,努力的赚钱养家,给孩子自以为好的一切,却从未从孩子的视角出发去理解孩子,我们肆无忌惮的谩骂孩子,因为我们知道对他们凶没有后果。
成长的残酷在于,承担着不易的大人会用他们早已习惯的冷漠和嘶吼逼迫孩子顺从。你看这孩子好懂事,你怎么知道她不是害怕,沉默,妥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