耍Q
耍出你的范儿_分享你的福利

HK,印象光影下的一座城

图片来源于Sara-香港大馆

生命里总有些记忆,或遗落在某一个不知名的角落,或消失在顷刻之间,抑或模糊在某页折叠记号的书籍中。岁月经过,一一封存,装帧成册,被遗忘的片段,黯淡了记忆的门窗。流年的痕迹中淡了许多本该深刻的事,而对于有些光影记忆却深藏在脑海里深处。当偶然遇见类似的片段,忽而想起小时候的故事,进而掀开了往事的入口,撑开了回忆的帆。

小的时候,最大满足就是看电视。曾因为别人觉得里面的唐僧是两个不一样的人主演而反驳的面红耳赤,长大后才发现自己一直固以为正确的却是错误的。曾经看到还珠格格里面容嬷嬷针扎紫薇的片段,眼睛里闪烁着泪水还不忘苛责容嬷嬷的残忍,长大后才知道原来坏人也不一定是坏人,好人也不一定是好人。小的时候,看过黑白版的少年包青天,长大后发现原来黑白版的比彩色版的更加弥足珍贵。小的时候,看完僵尸片不敢去上厕所。直到长大后,仍然觉得穿着清朝服装的中国僵尸比任何其他国家惊悚片都恐怖。

小时候,电视很小,却又刚刚好能够装满所有人的期待。画质很不清晰,但是却也津津有味的看着毫无抱怨。物质贫乏,却过的很开心。小时候,穿梭在各个角落里和小伙伴嬉戏打闹。小时候,知道星空卫视会播放不一样电影,于是整天蹲守在电视机前。小时候所有有关电影的记忆就是画质不怎么清晰,但是却又能让人刚好能看清楚的香港电影。

或许是因为小时候经过香港电影的疯狂洗礼,所以对香港这座城有种不知名的特殊感觉,对于电影里那个八九十年代的香港更加是痴迷。痴迷于那个时代赋予的特殊电影色调,痴迷于那个阶段所拥有的特定的时代背景。很多人跟我说,在现在人潮涌动的香港是找不到半点怀旧复古风的痕迹的。但是出于对港风的执着,在初次去香港的时候,拿着相机默默的拍遍了所有去过的角落,希望能发现一点关于八九十年代港风的蛛丝马迹。然而,竟然是在某次去香港的石澳才找到一点那个时代的感觉,却也欣喜的像个孩子一样。

图片一 石澳
图片二来源于电影【胭脂扣】

图片一是在香港石澳村拍摄的,里面搭建的木房子像极了图片二【胭脂扣】结尾里面的戏台,该有的特征似乎都没有缺少,简单,破旧,大红色,繁体的大字。电影里面张国荣在戏台上唱着粤剧表达内心的自我,梅艳芳在台下潸然泪下感怀人生。石澳的木房子外面有当地人拿着香火进进出出,好奇心驱使我迈进房子里面去看看究竟,但最终害怕自己过于冲撞而惊扰了在里面祈福的人。在门口纠结了很久,最终还是打算在门口伫立着研究上面的大字就好。

初见石澳的时候,觉得是一个与世隔绝的渔村。村里的各种各样的商店都有,能够满足所有日常基本需求。石澳海边的浪花尽情的拍打着沙滩,海水在阳光的反射下尽显湛蓝,太阳的强度以及风的大小恰好能满足沙滩上晒日光浴的行人。在餐厅吃饭的时候能看见刚从海边冲浪回来的路人,身上小颗粒状的小水珠在金黄色光芒的照耀下隐隐约约的闪烁着,进而随着热度蒸发消失不见,亦或是伴着脚步声缓缓的掉在地上,声音小到让旁人不知不觉直接忽略,但最让人羡慕的莫过于冲浪完挂在脸上的那份惬意的满足感。我想,那份满足感对于有深海恐惧感的自己是永远不能体会到的。

从海边离开的时候,看到四个70多岁的四个老奶奶在海边吹着海风打麻将,和自己的好友谈笑风生,顿时觉得那才真的是人生赢家。

图片来源于Alice-石澳海边
图片来源于Alice-石澳
图片来源于Alice-石澳

最喜欢香港的叮叮车和天星小轮,可以让人有时间慢慢欣赏窗外的风景。特别是黄昏下的天星小轮,靠在边上的位置刚好够夕阳余晖撒落进来,一边在维多利亚港随着船身飘荡,一边享受着夕阳赋予片刻温暖。海面在夕阳的照耀下闪着无数耀眼的涟漪,很容易让人去回忆起类似的光影片段。但是晚上乘坐的时候,出于对黑暗的恐惧总担心万一自己从船上掉下去,别人还找不到我,然后再被海底不知名的生物吃掉,想想就是极为恐怖。大海的魅力来自于白天的美丽和晚上的神秘,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前者。

【重庆森林】里的王菲在中环至半山的自动电扶梯上下来回,有时候在梁朝伟的家中,对窗外扶梯上的行人叫一声就又躲起来。扶梯和居民楼挨得很近,几乎能隔窗耳语,面对相望,伸手取物。在去到中环至半山的自动电扶梯的时候,竟然找不到电影里的感觉,也找不到那片金鱼店,但是也是坚持走完了全程。

中环的兰桂坊,中环的荷李活道,中环的摩天轮都是大家趋之若鹜打卡的网红目的地。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位于香港岛中环荷李活道10号的【大馆】-一所见证了香港社会的变迁的监狱。英军在香港兴建的第一栋公共建筑物,便是大馆内的域多利监狱。第一次参观从没有接触的监狱,充满了好奇和兴奋。监狱囚室面积不足7平方米,标准配置是一张单人塑料床以及如厕设施。囚室里面配有动画投影以及音频,生动的展现了那个时候的监狱生活。最令人好奇的就是胡志明所呆过的监狱。他在香港被港英政府逮捕,其后一直收监于域多利监狱。逼仄的高墙、缝隙内的蓝天、窒闷的囚房、臭鱼佐餐的牢饭……域多利监狱的场景,曾出现在他于1961年写下的回忆短文中。

黄昏下香港西环码头是最让人流连忘返的,要不是有人带路,自己是绝对找不到那么适合看日落的地方。夕阳西下,余晖洒落在海面泛着一层层金黄色的涟漪,海上船只缓慢消失在视线之内,微风缓缓吹拂着丝丝发尾,没有在乎是否被吹乱了发型。码头上聚集着各种喜欢拍照的人,都想要在短暂的夕阳下的码头拍出最满意的成品。直到黑夜降临,却也是迟迟的不舍得离开。

图片来源于电影【重庆森林】
图片来源于Alice-中环摩天轮
图片来源于Alice-叮叮车
图片来源于Alice-中环
图片来源于Alice-天星小轮
图片来源于Alice-西环码头

香港寸土寸金,是没错的。中环和旺角是很好的体现了这点,很小很小的地方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商店,而且客人是络绎不绝的进进出出。店面的大小丝毫不影响店铺的生意。特别是网红店,不排队买东西基本是不可能的。很喜欢旺角的夜景。在人来人往的旺角,各种小吃和店铺也是琳琅满目的遍布各种角落。在旺角会看到各种提着大包小包的行人,里面装满了自己的所需品以及帮别人带的各种物品。在各种灯光的照射下,马路上黄色车灯更具特色,特别是穿梭在各个街道的红色的士,俨然成为香港的一大特色。

也只有在香港的晚上,才能够找到八九十年代香港的感觉。各种灯光相互交错着,但是呈现出来的是暖色调,让人不经意会想起那个刚发展起来的时代。马路上传来的各种鸣笛的声音,也能听到周围传来的粤语,英语,还有普通话。

夜晚下的摩天轮散发着不同于白天的魅力,人更多,音乐更多,活动更多。晚上去中环坐摩天轮是欣赏夜景的最好方式,15分钟一圈的循环转圈能够确保你前后左右的风景都能一览无余。我是恐高的,但是也逃脱不了摩天轮的魔咒。印象最深的是,某次白天去坐摩天轮的时候,一起同行乘坐的还有一个四五六岁的小女孩,她竟然在摩天轮升到最高的时候在里面蹦来蹦去,本来就不敢乱动的我在感受到晃动的车厢后简直被吓的心脏要跳出来了,脚不停的抖动。然后那个小女孩还面对着我露出了迷之微笑,顿时觉得受到了赤裸裸的挑衅。最后在她家人的制止声中终于安安静静的坐好不怎么乱动,但我感觉我经历了人生中最长的15分钟。虽然恐高,但每次去都鼓起勇气去排队买票,检票,然后紧张的上去。

图片来源于Alice-中环
图片来源于Alice-旺角
图片来源于Alice-中环
图片来源于Alice-夜晚下的香港
图片来源于Alice-夜色下的街景

香港最热门拍照打卡地一定属于彩虹邨,色彩独特设计的房子吸引了各种到那里拍照的人。即使温度很高很高,也丝毫没有影响拍照创作的热忱之心。最搞笑的是遇到两个东北的男生,在近38度的高温而且太阳照射下,依旧是坐在彩虹邨的中央摆拍,边拍边用东北话叫喊着好热好热,拍快点!在彩虹邨拍照的人超级多的人,经验是想要拍出好照片之前需要先占领一个好的位置,而且不能离开,不然位置不出三秒就被下一组拍照的人抢走了。早上9点多到那里,本以为自己是最早的那一批,结果看到一大片一大片的人发现自己低估了网红这两个字的影响力。

香港另外热门的是处于中环的嘉咸街涂鸦墙,一片看不懂的涂鸦墙,拍照的人在马路对面,被拍的人在涂鸦墙的位置拍出最为吸引人的姿势,照片能不能成功出片还在于马路上的车辆以及人流量以及拍照的人的抓拍技术和速度。在每个人拍完的后面还有一大群排队等着拍照的人群。

周末的中环会出现相比其他时候比较特殊的群体-菲佣。她们会带着简易的野餐工具,三五好友席地而坐,吃着自己做的零食,分享着身边发生的故事,热的话就用扇子扇一下,困了就躺在地上闭着眼睛休息。香港菲佣的数量是超乎我想象的,是真的多。

图片来源于Alice-彩虹邨
图片来源于Alice-嘉咸街
图片来源于Alice
图片来源于Alice

我喜欢有故事的地方,特别是在这个地方本身就是一个故事。香港是一个可以探寻城市密码的东方明珠,她有着东西方文化集锦碰撞的那种矛盾感,钢筋水泥间有无穷无尽的广告牌,转角街边有卖鸡蛋仔的老人,每一幕都是一场剧情。

我是一个很喜欢老味道的人。小时候的粘牙却又奶香味慢慢的大白兔糖,白色包装,不抢眼却又很好的抓住眼球。圆形盒子包装的大大卷草莓味泡泡糖 。简易包装的麻辣,很辣但是仍然想要一口塞满得到满足的饱腹感。

我也很喜欢未来感。新的东西,总是不知不觉的带你走入一种未来感。比如拆了新建的笔挺高耸的大厦,比如四环五环欧式的日式的中式的住宅小区,形态各异的地标性建筑。干净明亮的酒店大堂,带着点香味的纸巾,路边的消防水闸,都是崭新的。

所以,我特别喜欢香港这个地方,一座充满故事的城,亦是充满老味道的大街小巷。

赞(0) 打赏
转载请注明出处:耍Q-耍出你的范儿_分享你的福利 » HK,印象光影下的一座城
分享到: 更多 (0)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