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再宽广也终究不是自由的天空。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在旧思想的束缚下,只有对生存的理解,日复一日的过着相同的生活,他们相信这就是命运。本片讲述了陕北地区人们在旧思想制度下的生活状态。
信天游是每个人的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在人们一遍又一遍的吟唱中,能清晰的感觉到在当时的环境下,人们内心感受的变化。白天工作的时候,翠巧是不唱歌的,她只能藏在心底,繁琐无味的工作压制了她内心的情感,只有在深夜独自一人的时候她才会放声歌唱,唱出了一种凄凉,一种在压迫下的悲歌。
翠巧在河边打水时所唱的民歌反复出现,虽是同一地点,同一人物,唱的同一首歌,但由于发生在不同时期,经历了不同的事情,人物的心情不同,所诉说的情感也有不同,而这种情感的变化也正是封建制度对人命运改变的过程,如这滔滔黄河水一般,水中的一切都会顺着河流的轨迹走下去,无法抗拒。
当顾青走的时候,翠巧为他唱了一首歌,那歌声优美动听,承载着她对自由的渴望,歌声连同自由一起随风飘向远方。在翠巧看来,顾青就是她唯一的希望,只有他才能带着翠巧脱离旧思想的压迫。从丈夫家逃脱之后,翠巧站在船上,她唱起了顾青的那首镰刀斧子歌,她从心底里接受新文化,对大山外的自由是那么的向往,这首歌是她对新生活的无限渴望。
在构图方面,采用了不规则的构图,这种方式的构图着重表现出了“压迫”这一感觉。无论是天和地的组合还是人和地的组合,黄土地始终占据了整个画面的大部分,只留给人物和天空一小块部分,这样的构图看着会有一种压迫感,让人快要窒息,迫切想要逃离出来在天空下痛快的呼吸。
而对于人物来讲,他们又显得多么渺小,无力抗争,只能顺应天命。翠巧一家人与顾青坐在山丘上吃饭时,镜头一再的向下移动,直至将人物的头部切掉才肯罢休。占据主题的黄土地与微不足道的人物形成对比。暗喻了这种封闭的生态文化格局对渴望自由发展的人性的压制。
而在光线方面的处理也是如此,亮暗光线对比下尽显人物的无奈。在顾青第一次来到翠巧家里时,家里光线处理的非常阴暗,唯有几丝光线照射进来,在顾青与翠巧父亲对话时,画面分成两部分,顾青站在光处,代表了新文化,是希望,为翠巧带来了一丝光明。父亲站在暗处,是旧思想,是封建保守,而翠巧则处于亮暗交界处,即对新文化好奇向往,又不敢反抗父亲的封建保守。
《黄土地》也许并不是一部无可挑剔的作品,但对于刚刚起步的第五代来说已经是一个不小的突破了。现在看来,无论是镜头运用,色彩搭配,还是构图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研究,每个镜头都值得反复推敲,堪称教科书式的电影。在这部片子里也可以看出陈凯歌等五代导演对待电影都处于一种积极奋斗,努力探索的态度,可惜的是,也不过就是昙花一现了,有生之年,诸如此类水准的影片,不知何时还能再次出现。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