耍Q
耍出你的范儿_分享你的福利

美版《亲爱的》:我们每个人都在荒诞与无奈中度过,这就是现实!

上周我又看了一遍三块广告牌,才发现是2017年的电影,我知道现在拿出来有点炒冷饭,但我就是要吹爆这部电影, 拍的太棒了,当我得知它没有拿下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时候,我的心中为它愤愤不平 !

故事讲的是一个母亲为女儿寻凶。

这是这部电影所有事件的起源,,也是片中所有人物的交叉点,,国内的导演碰到相似的题材,会大致的拍成《亲爱的》那种影片着重刻画寻找的过程多么多么的艰辛 赚取一波观众的眼泪。 

让电影充满了爱和恨,却失去了深度和思考 , 这并不是说国内的水平不够, 只是说他们碰到这个题材所选择的方向限制了他们的发挥, 当然世界各国都是这种套路比如法国电影《 以女儿之名》 毕竟观众比较吃这一套嘛。

可三块广告牌不一样,它里面每一个人物都有血有肉有独立的思想,却又面临着自身无法摆脱的困境 。

真实是这部电影的主调,它就像会发生在你我他之间的任何人身上,当你的孩子被杀,警察的查案却毫无进展甚至消极回避你,你会怎么做呢?米尔德利德(米女士)给了我们答案。 

她通过张贴路边广告牌,大声的呵斥那些警察的不作为,一个含冤的母亲和一群看似不作为的警察的冲突在所难免,这便是故事前20分钟给我们的形象,值得一提的是三块广告牌这部电影在在片中进行了多次人物性格反转。

这一点我们以后再说 反观警察这边,一群脸谱化的警察一个满嘴脏话的威诺比警长和一个有暴力倾向的德雷克 怎么看都像是个地头蛇,与正义毫不搭边儿,这还是个屁大点儿的小镇 很快这件事便传开了,于是威洛比便找上了米女士对峙。

这时人物的性格有了第一次的转变,威洛比警长 开始阐述为什么案子毫无进展,像个受了委屈的孩子 而米女士则变得像一个泼妇,蛮不讲理 确实没错警方已经做了能够做的一切可有些案子他就是破不了,你只能等待一年两年、五年十年, 等到真正的凶手, 在酒吧里吹嘘自己当年的所谓“壮举” 在监狱里忏悔当初的犯下的罪行,真相才会大白,而你回顾这一二十年,就像是上帝给你开了一个玩笑。 

米女士最想要的是抓到真凶,而威洛比警长则想要活着,他得了癌症,活不了多久了当他将他的病情对米女士讲述时,以为会换来她的同情和谅解,而米女士则是蛮不在乎的在秋千上荡来荡去 ,来掩饰自己内心的不安,就像说谎的孩子会在身后套弄着手指一样 这表明她其实知道自己在胡搅蛮缠,为了给女儿报仇她也没有办法。 

其实她也是一个可怜的人短暂的会面之后,米女士和警方形成了针尖对麦芒的局面。但好巧不巧 威洛比警长在小镇人的心中还算是一个正面的形象,这便引起了小镇其他居民的不满,神父的劝告,牙医恶整。 

成了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她把转刀钉进了牙医的手指里,来作为对他们这群自以为正义的人的报复,在她的眼中,这帮人不过是为了自身道德上的优越感 此时人物的性格进行了产生了第2次的转变,我们之前提到过,威洛比警长患有癌症,而他无意间一口血喷在了米女士的脸上 ,唤醒了米女士的怜悯心。

之前米女士都一直戴着面具,而这个小插曲,揭下来她内心的最后一道屏障,她并不想逼死谁,也并不想与谁为敌,她只是一个可怜的母亲,这次会面发生的小插曲,使米女士和威洛比警长达成了短暂的和解,可是生活依然继续,凶手依然没有找到,况且米女士依然被小镇居民所讨厌,此时的米女士,女儿的惨死,亲朋好友的离去,儿子的不理解,她的内心陷入了无尽的孤独和悔恨中,这时电影才揭示了女儿惨死,原来和米女士有关, 她对小鹿说的那番话,就像是对自己女儿的一种悔恨, 如果不是复仇的信念在支持着她 她早就不想活了。 

威洛比警长休息了一段时间。他知道自己的生命快要走到尽头,他想要体面的离开,而不是在病床上插满管道在妻子和孩子的目光中苟延残喘的死去。他写了三封信然后提出提出一家人出去钓鱼, 度过了美好的值得回忆的一天。

然后选择了最适合他自己的方式。在马厩里开枪自杀 ,在他眼中, 这是个体面的死法。而他写出了三封信,则是电影下半段主要承接的内容, 第一封信是写给老婆孩子, 说实话这封信你把它当成小说来看 ,都很有文学价值(信太长了 你们自己去看)。

 第二封信则是写给米女士的 之前租广告牌的5000块钱只是押金, 现在需要继续的支付余下的金额, 一个匿名的信封送到了米女士的身边, 里面装着现金足够再租广告牌一个月了, 而这个信封正是威洛比警长寄出的, 他故意为米女士支付了下一个月的租金, 按他自己的话说这是精彩的胜负手, 来作为米女士, 之前广告牌的回应, 因为他知道自己的死小镇的人肯定认为米女士逃脱不了干系 “希望他们不要把你撕成粉碎”—威洛比。 

威洛比警长死了而身为他的搭档德雷克一腔怒火把广告牌的老板暴揍了一顿同时他也付出了代价—炒鱿鱼。 

这个人是典型的脑子缺根筋儿,本心不坏 他对威洛比的感情超出一般同事所具有的 亦父亦友 这个人我们等下再说。 一天三块广告牌不知道被谁放了火米女士像疯了一样的去扑火。 

对于她来说 ,这广告牌象征着他找到真凶的执念 ,是她活下去的理由, 扮演米女士的弗朗西斯麦克多蒙德在这场救火中贡献了超凡的演技。 

威洛比警长死了, 广告牌也被烧了, 凶手也没有找到, 事情的发展, 就像一团纠缠在一起的线被突然剪断, 这时候有暴力倾向的德雷克出场了, 而他也承接了电影下半段的情节 第三封信是写给德雷克的, 恰好他在被解雇的时候没有归还警局的钥匙,于是决定晚上来取,而米女士在广告牌被烧之后, 把怒火撒在了警局上, 她向警局打了一通电话, 确定没有人之后, 抄起燃烧瓶扔了过去。

 而德雷克正在里面读威洛比留给他的信, 戴着耳机 ,他并没有听到电话机响了, 很快火势蔓延了起来, 他才意识到起火了。 

威洛比警长在信中称赞了他会是一个好警察,只是需要控制自己的情绪, 这一番话 ,激起了德雷克的责任心, 他想到米女士女儿的卷宗还在桌上, 于是抱在胸口 ,冲出了火场 ,米女士没想到警局里还会有人, 当她看到德雷克拼命抢出来的卷宗时沉默了。 

这时人物的性格,又发生了转变米女士成了施暴者。 而德雷克成了受害者,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一句话 ——

愤怒会导致更大的仇恨。

德雷克之前在电影里是一个比较负面的形象,有种族主义暴力倾向,但他是个直肠子,不搞阴谋诡计,但会耍点小聪明 。

这样的人物设计是他在后面的影片表现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某天德雷克在酒馆里喝酒, 一个邻座的青年吹嘘着自己犯下的罪行说的眉飞色舞。 

使他产生了怀疑,他故意挑衅,然后扭打在一起, 跌跌撞撞的回到家,从自己的指甲缝里抠出那个青年的皮肤,然后拿到警局去对比DNA。

可惜结果对不上,这点非常像杀人回忆里的结局,两个警察用尽全力,也没有找到凶手 其中一个警察却在转业多年之后无意间找到了线索,就像一封20年的信,送到身边。却早已物是人非,你不由得觉得这是老天开的一个天大的玩笑,充满了荒诞与戏剧性,其内核却是残忍且冰冷的。

德雷克挨了顿打才弄到手的DNA样本,并不是毫无作用 那个白人青年确实犯了罪,但并不是对米女士女儿,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白人青年,之前还到米女士的礼品店里炫耀自己的罪行,虽然没有明,说但导演给的暗示已经足够,这是出于多么变态的心理需求啊。 

德雷克打电话给米女士说 :“那个白人青年即便没有对你女儿犯罪,也一定对其他人犯罪了,我知道他的住址,你要不要和我一起去收拾他?”

 “为什么不呢?”

故事的结局就在米女士和德雷克带着一把枪坐在车中听着民谣中结束了。

极具开放性展现着一种人生的荒诞感。

整个故事看完,我觉得不仅在题材上很新颖, 在创作手法上也很独特 ,其精神内核也相当值得考究。

《三块广告牌》绝不仅仅是一个为女寻凶的故事, 它体现了人生的随机性和荒荒诞,而每个人都身处其中! 

这部电影在2017年的奥斯卡上没有拿下最佳影片, 输给了《水形物语》,可能是我个人比较偏爱于现实主义题材吧!

《水形物语》是一种童话风,但确是部好电影,其中的每一个人物都代表着社会的一种人群,又或者是一类阶级在美国多元不同族裔社会中是相当吃香的。 

当然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第一 ,我们没有必要为这个争论不休,毕竟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在几十年后,我相信依然会有人把这部电影拿出来评价,毕竟当年《肖申克的救赎》也输给了《阿甘正传》嘛 。 

赞(0) 打赏
转载请注明出处:耍Q-耍出你的范儿_分享你的福利 » 美版《亲爱的》:我们每个人都在荒诞与无奈中度过,这就是现实!
分享到: 更多 (0)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