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佛系、养生之后,第一批90后已经悄然开始“消费降级”了。下午茶没有了,当减肥;出门公交+共享单车,再也不任性地出租车或滴滴了;没买新衣服,毕竟上班有工作服。
挣得多了,年轻人却觉得自己越来越穷。所以,大家到底是真穷还是在哭穷?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2018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063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7%。
挣得多了,年轻人却觉得自己越来越穷。
我的朋友之前月薪一万,现在翻了倍,每天都在抱怨穷:
“我们家猫跟着我都饿瘦了一圈。”
“麦当劳鸡块的优惠日期,是我的开斋日。”
……
所以,大家到底是真穷还是在哭穷?
年轻人说,我们正在经历“消费降级”,而全媒体鼓吹“消费升级”仿佛还是昨天的事。
北大教授说,这不是真的消费降级,只是年轻人“声儿大”。
我同事出来怼:怎么不是真的,现在看五月天演唱会只敢挑山顶,买不起内场票;点餐时,几块钱的外卖满减都要反复推算。她以前不这样。
无论降没降级,在“穷”上,这届年轻人达成了共识:钱挣得越来越多,过得越来越穷。
这届年轻人,真的特别穷吗?
1
70、80、90年代的年轻人
有多富?
今年61岁的尹阿姨,是70年代的年轻人。
第一次参加工作是1975年,学徒工,做保温车的门框,每个月挣18元。
发工资后, 最大的花销是留五块钱购买食堂饭票,其他的13元交给家里攒着。
即,每月能攒下百分之七十的收入。
衣服最贵的卖15元,便宜的3元,大部分衣服都是父母给做,或者穿姐姐剩下的。结婚前都住在家,三个孩子挤一张床。
学徒期满了,工资涨到39.8元。
每天最担心的是,拿不到最高奖金(4-6元)。虽然工作很苦,但是有国家,有党组织,单位还管分房,觉得自己有靠山,不用为未来担心。
周围都是挣死工资,没人做买卖。物价涨得不严重,哄抬物价的人会被抓起来,说他们“投机倒把”。
“我觉得我们那时代更好,大家都差不多,也没什么可比的。”
尹阿姨怀念挣三十几块时的安稳日子,我问了问整天哭穷的85后同事,她想了想说:“是挺好的。但人人都一样,有意思吗?”
2
攀比让人更有劲?
85后同事的爸爸赵老师,是80年代的年轻人。
他1988年开始在照相馆上班,基本工资52元,加上各种补贴,一个月能开个80多块钱。
到1993、1994年,工资涨到300多块钱。
一周吃一次饺子就算改善伙食。
他很先进的一次购物是,跟照相馆预支了三个月工资。当时最时髦的年轻人都骑凤凰自行车,为了追姑娘,他必须买。
“因为这件事,我妈骂了我一辈子败家。”
结了婚为了供孩子读书,他每个月会攒40元钱。
后来大批工人下岗、企业倒闭,大家忽然觉得“考大学才是正事”。赵老师孩子刚会走的时候,他就开始物色好点的幼儿园。
“为了下一代更好,大家都活的特有奔头,起早贪黑也不觉得累。”
李师傅是90年代上班的年轻人。1996年,他开始在邮局上班。当时每月工资挣40块,2002年,他转成合同工,每月赚400,再往后,涨的特别快,每年涨个几百块。涨得快,钱也越来越不值钱。
比起现在,李师傅年轻时的工资不高。他说,“可是不觉得苦,物价低,有娱乐生活,能公费医疗,幸福感特别强。”
3
00年工作的年轻人
开始月光
00年代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有的不攒钱,但也没觉得自己穷。
刘小木第一次参加工作是2009年。当时他月薪3000元。
3000元是90年代李师傅的10倍。刘小木月光,钱几乎都用来吃饭、打车和朋友聚会。
2010年开始租房。正赶上我国的第五次通货膨胀,他和室友合租在东四十条,月租一千多。
现在他月薪10000元左右,租房地点在东五环外,跟人合租,房租3000多元。
“生活费两千,包括偶尔打车、吃饭、超市购物,剩下的五千块基本存不下,跟朋友吃个饭最少也要三百。”刘小木从参加工作到现在,薪水上涨稳定,月光的状态也十分稳定。
他还没让自己背贷款。
4
2018年工作的年轻人
不仅月光,还欠款
今年7月份刚上班的曹睿,试用期拿5000多,转正后能有7000元,但也是税前。
现在和人合租,平摊下来一千多。房租暂时是家里资助,生活费都花在吃和玩上了,还要留出钱还蚂蚁花呗。
每个月吃饭花两千,剩下的两千买几件衣服,但总有失控的时候,一到月末就是亏空状态。她是那种“隐形贫困人口”,最穷的时候连姨妈巾都是借的。
她身边的朋友不比她强多少,平均每月挣5-6000元。
“现在的95后不谈理想只谈钱,大多眼高手低,我听说一女生,面试助理张口就是年薪20万。”最后月薪5000。
没被满足的那部分“薪水”咋办?“用蚂蚁花呗等等互联网借贷。”
有份报告显示,在95后最向往的新兴职业排行榜上,54%的受访者渴望当“网红”。
网上有个90后女孩,用6个月的工资买了个LV包,同时吃了几个月泡面。
吃泡面的时候她说自己“消费降级”了。但在我看来,这是打着“消费升级”旗号的“消费降级”。
节目《圆桌派》在讨论“你为什么总感觉越来越穷”时,嘉宾说,“所谓缺钱,就是你的欲望比你的收入多一块钱。”
欲望低了就能解决问题吗?
某种程度上,全世界的年轻人一样。日本经济学家大前研一称,日本早已经陷入“低欲望社会”,很多年轻人一天吃两个500元饭团就够,不工作,不生孩子。
降低利率也刺激不了消费,30岁前买房的人更少了;年轻人不想买车,奢侈品消费被嗤之以鼻;宅文化盛行,一日三餐能打发就行。
上世纪90年代末的日本还不知“低欲望”为何物。
那时的日本充满干劲,经济热气腾腾。但随着“泡沫经济”的消退,“低欲望”出现在年轻人身上。
每个人在日常消费上都克制自己的欲望,践行着“消费降级”。
然而那样的“消费降级”并没解决日本的问题。没有了一夜暴富和屌丝逆袭,日本的年轻人才开始了真的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