耍Q
耍出你的范儿_分享你的福利

《追风筝的人》:不惧将来,无悔过去,你我都需要踏上救赎之路

“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回首前尘,我意识到在过去二十六年里,自己始终在窥视着那荒芜的小径。”

01:少年镜像

影片尽可能忠实于原著,已经出书著作、小有成就的作家阿米尔搂着心爱的妻子走在干净的草坪上,美国中产阶级的公寓楼门前放着寄来新书的快递,妻子和阿米尔满心欢喜的打开它,分享喜悦。

电话铃声的响起打破了安逸的生活,儿时的大朋友变成了虚弱的老人,阿辛汗说“你应该回趟家”、“这里有你重新做回好人之路”。

电影就在这样的情境下回到了1978年,空灵的女声从远处飘来,蓝风筝游荡在辽阔的天空,喀布尔纵横的戈壁显得格外深沉,幼年的阿米尔和哈桑在大多数孩子们相反的方向追到了风筝,奔跑的途中是买卖热闹的街市和熙攘的人群,极富地域特色的白杨树下是脚步扬起来的黄沙土。

随后,用过肩镜头来拍摄的两个人的对话中,阿米尔占据较大空间和较多位置,主仆身份显而易见,人物的命运也有所映照。

面对阿米尔的逼问,哈桑的回答是——

“我愿意为你啃烂泥!”

“如果你要求的话,我会的。”

两人的情谊情谊十分微妙。

哈桑既是阿米尔家的佣人,又是他成长地玩伴,既是他故事的忠实听众,又能指出其的情节破绽,他们可以在树下刻下双方的名字,还一起放风筝,一起去看美国西部电影,能同时说出电影台词,甚至一起分享父爱。

阿米尔身份上的优越也造成了他在这段友情中的自私,哈桑以超越年龄的成熟包容着阿米尔的种种行为,满腔的真心在小演员的眼神中显得那样的真切和诚恳。

小孩子总是想得到认可和肯定的,他们的世界似乎想要拥有的是唯一。

失去母亲的阿米尔和哈桑有着同样的遭遇,而父亲的强势和失望无疑是阿米尔胸口中的一根刺,面对父亲对哈桑的偏爱和赞扬,阿米尔是难过甚至是嫉妒的,而获得父亲的认可和肯定成了阿米尔想要赢得风筝大赛的初衷。

但悲剧也在此发生,替阿米尔去追回那支割断战利品的哈桑,边跑边喊出那句经典台词“为你,千千万万遍”的哈桑,在追到风筝的时候遇到了恶少的欺凌。

哈桑为了阿米尔的荣誉选择不交出风筝而遭到了强暴,蜷缩在角落里的阿米尔目睹了一切,但是胆小、懦弱的他并没有像哈桑保护他那样挺身而出,而是在踉跄的哈桑提着风筝走出小巷子的那刻装作浑然不知地撒谎说“你到哪里去了,我在找你”。

而顺着哈桑裤腿流下了的红色血迹不仅将雪地印出了一片黑色,也将阿米尔的一生钉在了愧疚的耻辱柱上。

自责、愧疚折磨着阿米尔也折磨着哈桑,最终不堪心理重负的阿米尔以哈桑偷了他的手表为由头,想要父亲驱赶走他们。面对阿米尔的诬陷,哈桑又一次包容了他,看着阿米尔的眼睛承认了偷窃,说“是我偷的,老爷”,并在阿米尔父亲原谅后提出了离开。

至此,少年们的前半生纠葛似乎戛然而止,但是内心的羞愧和过往的友情却仍是阿米尔逃脱不了的羁绊。

弹幕里,很多人大骂阿米尔,说他自私鬼、胆小鬼,不配拥有哈桑这样的朋友,骂他虚伪、责怪他背叛。我却常想,我们每个人的心里是不是都存在一个阿米尔,渴望亲情和勇敢担当却也没有勇气面对所以的艰险,常常在父母或其他人的庇护下挥霍着彼此的情谊,却也留下了内心无法排解的遗憾。

02:精神之塔

战争可以摧毁一个民族,更别说一个家庭。

哈桑走后,俄军入侵喀布尔,阿米尔和父亲开始逃亡到美国,面对俄军的枪口父亲仍然选择保护弱者,大声的说出“战争不能泯灭良知”,如果说电影前半部分的叙述的重点在于阿米尔的成长,那么在离开喀布尔到美国的这部分,在影片中我看到了一个喀布尔贵族灵魂深处无法磨灭的光亮,看到了一个男人用精神之塔托举出的生命力量。

即使是在逃离的过程中依旧衣着端正,离开故土前抓起土壤放在贴身的怀表里,儿子大学毕业时的郑重地穿上西装带上手表,在酒吧里宴请陌生人依旧豪放自如,在跳蚤市场卖货也依旧遵循着古老礼仪使用尊称等等,地域地变迁没有改变民族的信仰和热爱,也没有让强势的父亲屈服于战争的冰冷。

跨过时光的长河,阿米尔父亲这个坚毅的男人依旧迷人,从精干的商人到沧桑的老人,打倒这个男人的似乎只有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即使是身患绝症,也活得坚强,不在医院里消磨生命,还帮儿子主持了婚礼,在生命最后的夜晚也柔软坚韧,亲吻拥抱过孩子们之后怀抱故乡的土而走得安详。

阿米尔父亲的角色是串起整个叙事的关键所在,是影片前半部分,也就是在阿米尔对父亲既憧憬又恐惧的儿时,是被哈桑分享了的父爱的那段过往,是阿米尔内心见不得光的嫉妒和自私,父亲是推进情节叙事的关键,也是阿米尔救赎之路的重要促进力。

面对着自己的亲儿子哈桑,却因为阶层的面子、世俗的压力、和阿里兄弟般的情谊不能承认,正直、善良、伟岸的父亲背后也有着耻于见人的秘密——与仆人的妻子通奸。

这就像卡在嗓子里的痰,吐不出去,咽下去也恶心,是他一辈子对于哈桑的亏欠,所以,当阿米尔走上那条追寻索拉博之路时,背上所背负的枷锁已经不是个人的过往,而是两代人的亏欠。

阿米尔父亲一生跌宕,早年的英勇富足,中年的远走他乡,晚年的疾病折磨,但任何时候都活得体面、认真、坚硬,是阿米尔自小的精神之塔,是油罐车里宽厚的胸膛给予的坚定安全感,但突然有一天这座塔轰然倒塌的时候,孤立无援的阿米尔不得不走出塔的影子,独自面对过去的苟且和未来的不安,拔地而起、巍然屹立成别人的庇护。

在父亲和自己的救赎之路上也成就了本该这样担当、这样正直的自己。

03:为你,千千万万遍

在影片中出现了两次“为你,千千万万遍”

第一次是哈桑为阿米尔追回蓝风筝的那刻,哈桑微笑着转身说“为你,千千万万遍!”哈桑将自己的一腔真心呈给了幼年的阿米尔。

第二次是在阿米尔将索拉博带回美国之后,在公园里宽阔的草坪上,阿米尔替索拉博追回胜利的风筝时,转头说“为你,千千万万遍”,同样将自己的真心献给了这个失去双亲、饱受折磨的孩子,用爱来温暖彼此今后的生活。就像春日里的刚刚融化积雪,阳光给大地铺上一层毛茸茸的金黄,内心的伤痛总有一天会被善意和爱抹平。

索拉博的人生中既有时代赋予的伤痛,也有爱的拯救。他的名字寄予了父亲对他的美好期望,“我梦想我的儿子会成为一个伟大的人,一个自由的人,一个重要的人。

我梦想我能遇见他在街道上玩耍,在辽阔的天空下,在宽敞的院子里。”

但事与愿违,战争的枪口和残暴的塔利班,让饱经沧桑的阿富汗变得满目疮痍,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饱受折磨。索拉博因此失去了父母,被阿瑟夫带走,成了他兽性的无辜承受者。

阿米尔的解救无疑给了索拉博第二次生命,远离的悲伤的土地,拥有了一个早已在血液里牵绊的新家。孤独的生命和过往的遭遇让索拉博变得自闭不说话,不同大家一起上桌吃饭,公园里的人群中他特显得格外落寞,只有在看到风筝时才眼睛里才透露出向往的目光。

于是,电影的第二次“为你,千千万万遍”就出现了。阿米尔向索拉博讲起了哈桑,两个人的生命通过这个人而有了密不可分的关联,在转身的那刻,哈桑说过的话、做出的承诺、献出的真心轮回般的在阿米尔身上重现。只是这一次,我相信阿米尔和索拉博都是感恩与温柔的。

在奔向天边的风筝的那刻,阿米尔身上的枷锁似乎找到了钥匙,抬头望天抿嘴微笑的索拉博无疑紧握着它。阿米尔在解救索拉博的同时,也拯救了自己,他终于走出了桎梏其半生的囚牢。

千人千语,有人说风筝象征着救赎,有人说风筝代表着亲情、爱情和善良,阿米尔追到了他的风筝,救赎了他生命中不耻的过往。

我们每个人在成长的路上都会犯错,总会做出些让自己后悔的决定,或者因为种种原因,我们都会经历些苦难和挫折。都说人生十苦,如果你正在深陷深渊,请永远不要放弃奔跑;如果你受过往折磨,也不要恐惧将来;如果你面临抉择,请勇敢正直战胜怯懦,希望你也可以追 到你想要的风筝,并愿意为之“千千万万遍”。

我是在看过书之后再去看的电影。

对于这部影片,豆瓣上评论十分两极化,忠于原著的书迷或认为电影不堪一提,影迷们却也为电影的平淡与克制感动。

作为中立者的我,依旧热爱原著,醉心于卡勒德·胡赛尼细腻文字和厚重的情感,但也被电影纯粹的画面和悠扬的音乐所感动。

虽然电影不尽完美,但是光影有其特有的魅力,辽阔的蓝天和白云、飘荡旋回的蓝风筝,都透露着盎然的生机。

如果你没有看过书,为何不能在电影中感受这份感动呢?

赞(0) 打赏
转载请注明出处:耍Q-耍出你的范儿_分享你的福利 » 《追风筝的人》:不惧将来,无悔过去,你我都需要踏上救赎之路
分享到: 更多 (0)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