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都在家看侯麦的电影。
仲夏的午后,非常适合食用一些法国的老电影消遣打发时间。
南部的夏天,干燥清晰的日光、绵长的海岸线,那里有微风、阳光、青草、海水、和美人。
以及总是伴随着巧合和不期而遇的友情和爱人。
大概,夏天是最适合发生爱情的季节了。
part 1
人间男女——侯麦的电影
缓慢,诗意,软绵绵的幸福感,是侯麦大多数片子给我的感觉。
他只记录自己熟悉的生活,一切都自然而然地发生,松弛自在,真实却不揪心。
电影里的男男女女似乎永远都在聊天、吃饭、谈情说爱,并且永远都在度假。
见面不是问你吃饭了吗?而是准备去哪里度假。
电影开头一般都开始于生命中最平常的一天,主人公要么坐在办公室接一个无关紧要的电话,要么露天坐在院子里吃饭交谈,要么就是一个人没来由地走在去度假的路上。
女主角要么是老师,或者秘书,或者机构职员。
故事场景设定在巴黎或附近的小城市,然后去郊外的湖泊、小山坡,或者海滨城市度假。。
演员们你来我往,没有太多情节,只有对话。偶尔争辩不休但总也不会真的撕起来。
基本上,侯麦记录的就是人们的言谈举止。
喋喋不休但也能让人心平气和地看完,顺便再去search一下那些专业名词来填补下自己无趣空洞的脑子。
大概全世界只有法国人在电影中狂聊康德、先验、知觉、胡塞尔现象学,不会让你觉得在装B。
一整部看下来,没有群情激愤、没有死去活来,安安静静、平淡如水,就像每个人的普通生活。
在法国新浪潮的所有导演中,我觉得侯麦是最能与观众产生共鸣的,因为他所有的电影都在纠缠于人间男女,让人捉摸不定的情感世界。
编剧博尼策曾经评论说:
“应该怎样生活,应该怎样去爱?就是这样的基本问题,冲击着侯麦片中人物的内心。他们怎样找到自己的出口?”
就像《午后之爱》里,侯麦通过男主坐在咖啡厅里观察路人的视角,描绘着普通年轻人的心理状态。
日子平平淡淡,内心纤细、敏感。
并且“每个人都希望寻找到真爱……”
part 2
有闲中产阶级的苦闷生活
侯麦拍了一辈子的小资中产阶级的情爱故事,我觉得他片子里的那些男男女女所遇到的情感问题,归根结底,都是些饱暖思淫欲产生的东西。
他们衣食无忧、优雅得体、自我克制;并不浮躁、也不压抑,但多多少少都有点空虚。
他们看书、上班、度假,生活似乎并没有什么不足,但就是有那么一点无法填补的地方。
在这一点小小的空虚里,便滋生出朦胧骚动的欲望。
但又碍于体面而清高的社会属性,让他们有所克制,自我说服,并最终选择道德归属。
侯麦比较出名的是早期的「六个道德故事」(Six Moral Tales)系列,都在讲述一个男人在保持忠诚和陷入欲望间艰难抉择的故事。
他解释称,这些作品
「不是探讨人们做什么,而是他们做事情时脑子里想什么。」
一边是自然,另一边是人性;一边是情欲,另一边是英雄主义的优雅。
当然侯麦大多数时候都安排他们最终守得忠贞回归道德,然后再顺便轻巧地嘲讽他们一把。
比如《午后之爱》的已婚男主,家庭美满儿女双全,但无聊的午后总是坐在咖啡店观察路上的行人,想入非非。
重逢旧情人后,男主的午后生活便多姿起来。不过最终也在即将享受肉体之欢时戛然而止,将背叛仅限于精神旁逸。
他享受这种约会,但也仅限于此,午后的约会对他来说不过是平淡婚姻生活的一个调剂。
而他寻求的也不过是围城之外那些美丽、富有吸引力却无需负责的调情罢了。
《克莱尔的膝盖》里的男主,则显得更加自以为是一些。他觊觎抚摸一下克莱尔的膝盖,认为那是她最敏感和愉悦的部位。
这大概就和现在的什么恋足癖、美腿控有相似的道理吧。
男性在强调原始欲望冲动的合理与单纯性时,总会将这种欲望投射至某一个局部的占有欲上。
比如嘴上会说我只是想触碰她纤细的手指,渴望抚摸她柔软的脖颈,以此美化这种赤裸的欲望。
电影里男主最终如愿地抚摸了克莱尔的膝盖,仿佛就是安抚了内心欲望的撩拨,然后宣称自己对于肉体其实并不那么感兴趣,便安心地去结婚了。
不知道是真的克制还是虚伪。
另一个「喜剧与谚语」系列展现的则是女性的作为,与中年男人总是能够看透自己道德困境不同,年轻女性似乎对于爱有更多的迷惑,和无所适从。
拥有踏实忠诚爱情的女子,会以追求孤独为名,幻想去别处施展魅力。
单身文艺女青年渴望爱情,但心气高,顾影自怜,交友困难。
最感触的是《绿光》,虽然女主爱哭又纠结,但在这个有点神经质,又拧巴又脆弱,过分相信命运的女人身上,多多少少都能看到些自己的影子。
不过侯麦电影的女人,虽然矛盾不安,但也是强大并运筹帷幄的。
而男性多是书读得太多,经常表现出知识分子的自恋和伪善。
比如《女收藏家》里,女主过着漫不经心、集邮式的寻爱生活,只想安安静静地做婊子,倒显得纯真又理想主义。
相反对于男人来说,要么是得到肉体之欢后开始满嘴仁义道德批判,要么是满嘴仁义道德试探其实只想上床。
当女人并不注重她们的肉体时,征服心灵显然比占有肉体跟让男人迷恋和抓狂。
但同时,当男人遇上他们无法把握的女人时,他们又是挫败且软弱的,自尊和优越感经常促使他们逃走。
侯麦的集大成之作是「四季故事」系列,也是他在70岁高龄才开始着手拍摄的作品。继续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爱情的哲思。
我觉得这四部曲也大致涵盖了人间男女关于爱情的心灵图谱:
或试探、暧昧,保持界限和防备
或三心二意、犹疑不决,像夏天终将过去一样不知所踪;
或是骄傲自尊、宁缺毋滥,
或温柔宽厚,非得苦苦守候,地老天荒。
就像他说的:
「当幻想转向爱的时候,直觉却并不总是跟随。」
当人们面对突如其来的爱情时,大多数人会选择「有克制地醉」,一方面在情爱的欲望里充满期待,一方面又有着自我考量,而不至于失去自尊和体面。
part3
窥视法国小资阶级诗意的生活方式
《纽约客》曾写道,对侯麦的主人公们来说,野心、金钱与阶级并不重要,
「他们唯一信奉的阶级,便是品味与表达能力。」
侯麦电影里最迷人的,还有那浓厚的法式风情和诗意的生活方式。
主人公们热爱户外,露天吃饭,乡径散步,永远有树木、阳光、虫鸣包围。
随时随地都要开始阅读。
火车上,车站里,台阶上,并且热衷于边晒太阳边读书。
废弃的院子里、老树底下、沙滩上,主角脸上总是懒洋洋地盖着一本书。
调情邀约时也会说:“来我家吧,我有很多书。”
。
人和人的相识也总是偶然又有趣,只要你能闲聊并且找到共同的爱好项目,以此来做下次邀约的借口,就能轻松成为密友。
房间的布置也讲究,富有艺术气质,又非常舒服。
。
女性的打扮总是中性又时髦,品味不凡。
她们很少穿高跟鞋,常常赤脚来回走,自由自在才是最中意的事。
说起度假的时候,满脑子想的是想去游泳,想去爬山,想要晒黑,防晒扭捏不存在的。
看起来侯麦很多电影里的女性脆弱,优柔寡断,但同时也可以突然变得洒脱、利落,充满魅力。
part 4
一流的色彩把控和时尚品味
这也是我迷恋上侯麦电影的一部分原因,他对于色彩的把控绝对是一流的。
不仅在于角色本身的服饰搭配,还在于角色同周遭环境的关系上,统一又和谐。
法国男人女人都爱的红色,是侯麦电影里最常用的色调,也特别符合描绘情欲、暧昧和不安时的状态。
大多时候红色都出现在郊外或者大自然充满绿色的环境下。
最经典的是这幕《双姝奇缘》的野餐场景,一位是乡下女孩,一位是巴黎女孩,偶遇后成为朋友,同样穿红色毛衣,但也能看出人物不同的性格。
很多场景里面人物服饰也是精心搭配过的。
比如衣服的配色和室内装饰,壁画呼应。
另外一部常被作为配色范本而提起的,是《女友的男友》。
这是一个四角恋的故事,侯麦也悄悄用主人公们的衣服暗示这种复杂关系。
搁现在也是完美的闺蜜装和情侣装的最佳范本。
主角自身造型的颜色也是颇为讲究。
《女收藏家》里,果绿色、明黄色搭配女主角的小麦色肌肤,明艳的色彩也展示着她对男欢女爱的无所畏惧。
法国女人最得意的effortless chic无处不在。
有颜色的基础款居多,在纯白色的家装背景里显得明艳又舒展。
利落版型的西装是女性工作时最自信独立的着装。
聚会出门时,手里永远拿着一件针织衫,搭在肩上,或者扎在腰间,来丰富画面的色彩。
转眼就穿在身上,又是一个新的造型。
侯麦曾在采访中说:
“我不会将色彩作为一种戏剧性的元素,对我来说,它们应该是电影中非常自然的一部分。”
所以想培养色彩美感的盆友,候麦的电影也一定能给你很多启发。
✨
其实候麦的电影特别适合睡前看,就像是睡前读一本书,人物对话细腻,画面温柔。
而且话痨属性还很助眠。。
当然,只要你熬过了前半小时的如堕云雾的对话,开始附身主人公身上,多多少少你都能感到那种内心的小心机、真实感,竟有些似曾相识。
。
看他的电影,总让我特别向往那些悠闲的生活(谁不希望有钱有闲。。),有足够的时间停下来思考、发呆,畅快地聊天、辩论,体会生命的诗意和寻常。
PS 另外我收了几部侯麦的片子资源,想看的盆友可以在公众号后台回复“侯麦”,然后随机发你其中一部,随缘呗!
End
writed by fafa
July 30,19
欢迎关注公号【种个月亮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