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刚上映那会,我没去看,因为被朋友圈刷屏的影评给被迫了解了该剧大致的剧情。
最近《狗十三》在网上有了资源,朋友问我看了这部片子没,我傲娇地说:
“没看,剧情大致都知道了还看什么。”
直到有读者告诉我,她看完这部电影觉得女主没有大号们说得那么惨,反倒认为她还挺幸福的。
于是,我忍不住去看了这部电影。
在看前半部分时,我有点讨厌女主李玩,觉得她刁蛮任性且身在福中不知福。
直到李玩身上的任性在一顿暴打中全部消逝,电影进入了后半部分,她变成了父亲口中的“乖女孩”,学习优异、懂得人情世故。
这时,李玩这个灵魂充盈的姑娘在时代下被迫趋同后带来的伤感才如海浪般袭来。
这让我联想到了自己,联想到千千万万个被生活教育后失去自我并不敢再任性的“李玩”。
一、什么是“宠爱”?
李玩的父母离婚了,爸爸又娶了一个女人,还生了个儿子。
李玩住在爷爷家,爸爸、爷爷奶奶、后妈,这些人都觉得有愧于她,于是一家人都要看她的脸色行事。
电影一开始,李玩因为英语不行,只考了班级17名,老师把李玩的父亲叫到办公室,苦口婆心地劝诫:
“李玩只要英语再好点,是可以做班里的尖子生的。”
父亲关心她的学习,强行把她的物理兴趣班强制改成了英语兴趣班,李玩发脾气走人。
父亲看李玩生气了,于是屁颠屁颠舔着脸试图用金钱赔礼道歉,李玩没给他这个脸。
光从这一段来看,我就很羡慕李玩。
我认为她受到的是宠爱,为啥这么说?
父母子女之间对同一件事闹矛盾是常有的事,由于在子女成长的过程中,父母掌握着主要话语权,因此在很多大事上都是父母替子女做决定。
关键是,子女委屈发脾气,父母得去哄。
(即便不改变那个决定也要去哄)
如果不哄会是什么结果?
拿我自己举例子。
儿时有一回和父母吵架。
我气得离家出走,发誓再也不回这个傻逼的家了。
走到家门口,发现四周都没什么人,稀稀疏疏的路灯间是一大片一大片照不到的,未知的黑暗;
走到村口回头望望,我家那两只似乎对我离家出走的事毫无察觉,也许知道了也不想来鸟我。
这时,我突然想起他们告诉我,小孩子被人贩子抓去是要被砍掉手脚然后去讨饭的。
在怄气维持尊严和自身利益中做一个权衡,我只能灰溜溜再往家走。
回到家门口,我发现我父母的房间暖色调白炽电灯光从窗外射出,电视机正播着我十分爱看的《风云》。
他们这时躺在床上看电视,而我又冷又困又怕。
当我放下自己的那点委屈,向着父母的权威低头时,我忽然明白了一些事:
我没了他们不行,他们没了我照样舒舒服服地做人。
我于他们而言也不是那么重要。
而电影前半段,营造的主要是“李玩很重要”的这一概念。
二、李玩很重要
塞钱没哄成功咋办?
李玩的爸爸是社会人,立马想到了下一步:送礼。
当李玩得知这条狗是她爸送来哄她的,原本开心的面孔立即冷下来,即便心里很喜欢,但还是要装作讨厌的样子:
“我不喜欢狗,让我爸拿走吧。”
李玩怄气的防线很快就被可怜楚楚的小狗给攻破了,第二天,她就宣布小狗的名字为爱因斯坦。
接下来,导演就要营造李玩是如何的爱这条狗。
猪肝剁碎了拌饭,李玩和爱因斯坦吃的是一样的食物。
和小狗有了感情后,导演再安排人狗分离,这样就会让李玩再次陷入情绪波动。
爷爷在买菜时,不小心把小狗给弄丢了。
这件事在大人眼里:不就弄丢一条狗么,大不了再买一条。
在李玩眼里:我的爱因斯坦啊啊啊啊啊!
一个人受宠爱,就是有人照顾到她的情绪。
爷爷弄丢狗后很自责,所以打电话给儿子,李玩回到家,突然发现一家子都愁眉苦脸地坐在那儿进行六方会谈。
后妈得知李玩喜欢溜旱冰,就殷勤地送上旱冰鞋。
随后李玩问起爱因斯坦,全家人一脸惊慌、愧疚:
李玩控诉家人没有去找爱因斯坦,自己大晚上跑出去找狗。
注意啊,李玩这时还是幸福的,她的这些表现是一种任性的怄气。
现实是,狗丢了又能怎样?她想把爷爷怎样?
就算狗丢了,作为孙女还是要懂得尊敬老人,怎么能让老人这样愧疚。
李玩在外面找狗,不像我那样怄气离家出走没人理,爷爷甚至苦哈哈地来赔礼道歉,声音中都带着哭腔:
李玩不理他,继续找狗。
爷爷关心她,天凉了,你感冒了咋办?
李玩反问:“爱因斯坦感冒了咋办?”
爱因斯坦是爷爷弄丢的,他听了这话该多揪心。
爷爷继续心疼她,拉着她让她回家,李玩继续任性,一把推倒了爷爷。
自己的爹被自己的女儿推倒还扭了脚,李玩的爸爸很生气,爷爷表示没事没事,李玩还是个孩子,能明白多少事理?
三、达到极限
后妈想了个主意,找了条一模一样的狗给李玩,大家都陪着她圆了这个谎话。
在这里,李玩在我眼里依旧是幸福的,因为有人愿意为她花心思,甚至撒谎。
有了条狗做替代,爷爷心里便放松了,他不再那么内疚了。
但是李玩气不过,她继续闹。
李玩回到家,看到假爱因斯坦在吃猪肝拌饭,这时奶奶递了一碗猪肝拌饭给她,她一下把自己的饭碗砸向地上。
极其宠爱孙女的爷爷在这时也生气了,大声问:“你要干啥!”
李玩倔强地回答:“我要我的爱因斯坦!”
奶奶打圆场:
李玩不依不饶:“这怎么会是一样的嘛!”
这时,她的任性已经达到了爷爷奶奶的极限。
爷爷说:“你这是想逼死我们!”
爱因斯坦丢了,爷爷知道孙女很喜欢它,因此心里很愧疚。
现在有了替代品,也有陪伴的作用,但是李玩一直揪着爷爷的错不放,那让爷爷怎么办?继续内疚?向孙女低头赔礼道歉?
这回吵完架,李玩跑出去找她堂姐的男朋友喝酒喝到很晚,晚上一回家就看到板着脸的父亲:
李玩还拽拽地当着父亲的面喝啤酒,谁知父亲正在气头上,一把摔碎酒瓶子,带着她上车去找奶奶。
原来李玩的奶奶为了找李玩出门,结果迷路了。
(奶奶很多年没出门了,但是为了李玩急得出门去找她了。)
父母因自己女儿的任性走丢的走丢、扭伤的扭伤,李玩的爸爸很生气:
找到奶奶回家,李玩的父亲完全丧失了理智,打了她一顿。
导演在这场戏的情绪表达得很到位。
大人对小孩,是有愧疚的,小孩闹别扭,大人哄,哄到一定程度,矛盾逐渐堆积。
爷爷腿扭了,后妈找假狗,奶奶走丢,都是因为李玩。
但是这个愧疚和宠爱都有一定限度,你不能总提醒长辈你错了,当父亲对孩子的愧疚和对长辈的愧疚相比,他果断站在了后者。
李玩的爸爸按着她的头让她向爷爷奶奶赔礼道歉:
经过这次打骂后,李玩一夜成人,电影也进入了后半段。
四、迎合
很多男人特别擅长的一件事就是伤害了女生之后抹眼泪诚恳地道歉。
但不管怎么说,在先打后道歉的教育模式下,李玩长大了,而且是一夜成人式的长大。
她开始明白,大人呵护自己的喜好有一个限度,自己的情绪要建立在好好学习、尊敬长辈的基础之上。
她学会接受,学会接受假的爱因斯坦,学会接受伤害过她的爸爸。
去参加同父异母弟弟的生日宴会,弟弟受到众星捧月式的关注,她赔着笑脸。
陪父亲去酒局,父亲让她给头头敬一个,她二话不说举起一大杯红酒就是喝。
为了陪父亲参加中国式马屁局,她错过了父亲答应带她去看的天文展。
这也没啥,逆来顺受,她已经明白,自己不能得寸进尺。
狗把弟弟咬伤了,父亲就不顾女儿的请求把狗给送走了。
(后妈说把狗送到卖狗肉的火锅店去)
逆来顺受,不顺受又能怎样,她没有话语权。
这些让自己不开心的事,她相信自己能克服的。
李玩不能喝牛奶,但是假爱因斯坦被送走后,她强迫自己喝下了牛奶。
她想找到一条路和这个功利的世界和谐相处。
这条路以失去自我为代价,以做自己不开心、不适应的事为代价。
电影结尾,李玩物理竞赛拿了全省第一,父亲为她办酒席。
在酒席上,有一个叔叔敬她酒,她乖乖喝下。
有叔叔热情地告诉她,这个酒店的招牌菜是红烧狗肉,特别好吃,让她尝一块。
最后,李玩吃下了那块狗肉,她已对这个社会应对得游刃有余。
五、成长是否必须经历“阵痛”?
李玩一夜成人式的成长路径,相信很多人都经历过。
最后是“成长”了,但是这样的成长,就真的对么?是否有更好的成长路径?
网上对那些浑身散发自信气质的女孩,称其长着一张“没受过欺负”的脸。
那么“没受过欺负”的脸是怎样的?
一对美国夫妇领养了贵州福利院的一个小女孩Selah。
在领养前是这样的:
在小姑娘去美国之前,家人用心布置了她的卧室:
在和小女孩玩熟了之后,这对美国夫妇就带着她回到了美国。
让我们见识下老外的仪式感:
机场有人接机,一帮人拿着自己亲手画的海报在等着Selah的到来。
在美国的日子,Selah经历了很多幸福的时刻。
第一次全家集体睡衣趴:
第一次有人充满仪式感地给她过生日:
随着这个有爱的家第一次去海边:
第一次去野餐:
和家人第一次过万圣节:
在美国的那个家,养父养母用心呵护Selah的情绪,带她参加各种有爱的家庭活动。
一年后的圣诞节,她有了这张和之前截然不同,甚至在容貌上都有所改变的照片:
这就是长着一张“没受过欺负”的脸,浑身散发着自信、大方的气质。
你们会喜欢哪个小孩?
再来一组对比:
《狗十三》中的李玩在电影开场时说:
“人在夏天很难记起冬天有多冷,到了冬天又忘记夏天有多热。”
所以,人是遗忘的动物。
在伤痛中会遗忘幸福,在幸福中会遗忘伤痛。
就像我在电影前半段羡慕李玩的情绪有人照顾,有读者看完全片还认为李玩过得很幸福。
适应了残酷,一点点温暖就让人感动、羡慕了。
李玩喜欢物理,她希望有平行宇宙来解决选择的麻烦。
我希望真的存在平行宇宙,希望在李玩的那个平行宇宙里,住着一个始终被人照顾自己情绪,关心自己真心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的“李玩”。
而今后将要为人父人母的你我他,也该反省,吃饱穿暖学习好的中国式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而言,真的够了么?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