耍Q
耍出你的范儿_分享你的福利

先扬后抑:都说《哪吒》好,我偏偏要数落一下

先扬

《哪吒:魔童降世》已经上映一周多了,口碑票房水涨船高,网上夸赞不绝于耳,我仍不为所动,毕竟之前的《捉妖记》也是“现象级”的“神片”,票房高得“离谱”——观影后我毫无惊艳之感,后来的《捉妖记2》更是一片骂声。

这年头,水军的战斗力不容小觑,烂片能让他们生生捧成神作。然而,我所信任的几个电影自媒体先后发文推荐这部电影,勾起了我去影院一看的欲望,真的这么好吗?

于是,前两天抽空,抱着三分怀疑和七分期待,看了这部暑期黑马之作,看完后,一个字:好!

激燃处,热血沸腾;逗趣处,仰合捧腹;动情处,感人肺腑;升华处,发人深省。

我也不得不加入水军的行列,不过是“自来水”,今天的文章,先夸夸这部电影,谈谈观后感受。

这部电影好看,首先是台词配音让人耳目一新。

片中的太乙真人一口淡淡的川普让人忍俊不禁。作为正派仙人、哪吒的老师,他常常需要说一些“伟光正”的道理,可不论他语气语调如何庄严,川普一出,那种隽永深邃的高大上气场立刻游走在破与不破的边缘:说破吧,宏大的音乐配上深刻的台词,实在不是插科打诨,比如影片开场的念白;说不破吧,抑扬怪趣的独特川味普通话,的确“不是太正经”,尤其是从一个白胖胖、圆滚滚的“仙风道骨”嘴里飘出来,更让人瞬间“跳戏”。

这种亦庄亦谐的感觉很奇妙,后来回想,觉得导演就是要搞笑,可是沉浸在影片中,又觉不该笑,除了大张旗鼓的方言“笑果”明显,庄严处,方言克制,用情深入,川普淡而意蕴显,这是一种高级的幽默。

也有观众不喜欢方言配音,见仁见智,我觉得在美好故事的基础上,太乙真人的川普是点睛之笔,让人印象深刻。

除了太乙真人的配音,其他角色也各具特色:申公豹阴险狡诈却结结巴巴,常在严肃的关键场合造误会、闹笑话;李靖大义凛然还偶尔调皮一下,在太乙真人醉酒误事时,前一刻还不失体统,得知即将出生的哪吒有危险后,立刻给不省人事的神仙一顿拳脚,真可谓是“翻脸比翻书还快”;殷夫人英姿飒爽、爱子心切,却也活泼可爱,性之所至,捶胸顿足,泪水不止;还有各式各样出彩的配角,比如常常因为吵架而误正事的两只守护神、一身肌肉满脸胡须却内心少女胆小怕事的娘娘腔村民甲……

作为一部古代神话改编的动画片,台词却比较现代,一些搞笑的桥段也比较时尚,部分场景和形象的风格有点像之前火过的“日和漫画”和“十万个冷笑话”,然而搞笑而不过分,它并不像后两者一样纯粹为了搞笑而恶搞,一切笑料让人捧腹,却并不影响观众对故事和情感的共鸣,很多观众观影时,前半段前仰后合,后半段鼻酸泪目。

这部电影好看,其次是画面的唯美和形象的颠覆。

电影中太乙真人有一副“山河社稷图”,在其中可以施展类似神笔马良的仙术,只要是画笔所绘,皆能成真,图中景色完美展现了中国山水的神韵美感:山泉叮咚,绿草如茵,蓝天明媚,河瀑欢腾,就连心浮气躁的小哪吒,一进入这样的仙境也被迷得忘乎所以。

除了绝美的“山水画”,电影中的战斗场景也让人赞叹不已,冰盖、火球、气泡等法术目不暇接,人物辗转腾挪、一招一式潇洒有致,山呼海啸、冰天雪地的大场面也撼人心魄,尤其是最后决斗的场景,各种仙术、武器、风雨、天雷…..眼花缭乱,燃到爆!

片中的很多形象都很鲜明,最颠覆的要数太乙真人和哪吒的形象。

在一般的印象中,太乙真人都是个白胡子老爷爷,仙风道骨,清瘦矍铄,而电影中的太乙真人却是个骑着猪到处飞的油腻胖大叔,喝酒不嫌多,放屁不避人,偶尔蹦出几句慧语,大多数时候却插科打挥,甚是可爱。

哪吒,在我的印象中是一个可爱活泼的小孩子,虽然调皮,但是跟戾气沾不上边,而片中的哪吒,浓浓的烟熏妆,一口齐板牙,怎么看都不像是“少年英雄”,活脱脱一个“混世小魔王”。不过看完电影后,还是喜欢上了这位“混世小魔王”。

这部电影好看,再次是改编的创新和故事的完整。

哪吒是我们都熟悉的神话人物,《西游记》中三头六臂大战孙悟空,《封神榜》中闹海屠龙终成圣。在正统神话中,哪吒是托塔天王李靖的三太子,灵珠子转世,生性顽皮,大闹东海龙宫,把龙宫三太子敖丙剥皮抽筋,惊动天庭,闯下大祸,天庭要拿哪吒父母问罪,哪吒一人做事一人当,剔骨还父、割肉还母,之后他的魂魄被太乙真人借莲花复活。

电影对神话做了较大的改变:哪吒不再是灵珠子转世,而是出生时被魔丸附体,和魔丸同根生的灵珠由于太乙真人的失误和申公豹的阴谋附入了敖丙的幼体,于是,本是熊孩子怒杀“官二代”的故事就变成了宿命之正魔对决。

然而,电影中却没有鲜明的正魔之分,与其说是正魔对决,不如说是个人和命运的对决,是本真和偏见的对决。

哪吒被魔丸附体,天生神力,性情乖戾,被村民视为洪水猛兽,避之不及。他原本极想融入大家,可村民们对魔丸的偏见如大山一般难以撼动,在被拒绝和侮辱多次后,他的魔丸戾气逐渐释放,破罐破摔,常常在村里搞破坏,以引起注意,打发无聊。后来被父亲关在府中,怨恨渐深,太乙真人试图在“山河社稷图”的新奇秀美中感化训练哪吒,也是收效甚微。直到在自己的生日宴上,哪吒从申公豹那里得知父母欺骗自己是灵珠转世,一腔怨毒彻底爆发,挣脱限制力量的乾坤圈,神智尽失,火力全开,就要杀父弑母,毁天灭地……

敖丙被灵珠附体,心性纯良,克制有礼,在追捕夜叉拯救村民时和哪吒不期而遇。乖戾的哪吒看不惯彬彬的敖丙,是以宁可让夜叉逃走,也要先把敖丙揍一顿。趁两人打架,夜叉吐出碰到就可以让人石化的气泡,敖丙为气泡所制,哪吒只得先专心对付夜叉。聪明的哪吒举起石化的敖丙作盾牌和武器,左挥右挡,几个回合就料理了夜叉,这一段打斗是全片的亮点之一,既搞笑,又精彩。

不打不相识,哪吒救了敖丙,也获得了敖丙的友情,两人一起在沙滩上踢毽子,踢着踢着,哪吒留下了眼泪:“你是除了我娘,第二个肯跟我踢毽子的人……”他们相约,在哪吒生日宴时再聚。

可是,哪吒哪里知道,敖丙是龙王之子,背负着拯救龙族于炼狱的巨大使命,龙族因着强大的力量,镇压着海底的各种妖兽,却因为自己也是妖兽而不受天庭待见,无论如何努力,也无法飞升成仙,只要看到额角的龙角,人们对妖兽的成见就如海涌出。所以,敖丙要努力修炼,更要做一件大事,彻底扭转人们对龙族的偏见,以便带领龙族位列仙班。

这件大事,也是申公豹的阴谋——在哪吒生日宴时,击杀入魔的哪吒,拯救陈塘关百姓,让天上人间都看到龙族敖丙的功绩。

生日宴上,哪吒大杀四方,李靖拚命阻止,实力悬殊,利刃眼看就要刺进他的胸膛,此时蒙面的敖丙翩然而至,遏制了哪吒的疯狂,二人激斗。

发疯的哪吒实力实在恐怖,敖丙一人不足以制衡,李靖夫妇、太乙真人都加入战圈,才稍占上风。混战中,太乙真人的坐骑——小胖猪(现在是哪吒的风火轮)制造过去事情的幻象,小哪吒看到父亲曾在元始天尊前跪求以命换命,三年雷劫时,宁可自己牺牲,也要让儿子活下去。哪吒如梦方醒,主动戴上了乾坤圈,恢复神智,毁了换命符,准备接受自己的命运。

这时,李靖撕破了敖丙的蒙面布,所有的村民都看到了他的龙角,他不知所措,申公豹告诉他不能让人发现他的龙族身份,命他摧毁陈塘关,不留活口。他一时犹豫不决:刚才还在救人,就因为被人识破身份,就要杀人,这……可是龙族的命运在此一举,这是我的宿命,我只能接受!

想到这,他催动法术,陈塘关上漫天冰雪,眼看就要樯倾楫摧,此刻,苏醒的哪吒成了拯救村民的英雄,脚踩风火轮,身披混天绫,手持火尖枪,奋战敖丙。

……

乾坤圈限制了神力,却加持了心智,哪吒看着眼前决绝的唯一好友:“我命由我不由天”,敖丙震撼于哪吒勇于面死的气概,在一片雷暴中,握住了哪吒的手。

“你傻吗?!”

“我不傻,怎么会和你做朋友!”

雷霆万钧,击碎了两具肉身,却灭不了两个灵魂:

一个接受了命运,也反抗了命运;

一个反抗了命运,也接受了命运。

父母之爱,朋友之情,命运之战,向死而生,这样的故事,如何不叫人赞叹!

后抑

按理说,这么好的片子,没什么可“抑”,但根据看片时的直观印象和看后所回想的影片传达的意义,我还是想“鸡蛋里挑骨头”,说说自己的看法。

上面提到,这部电影画面唯美、震撼,形象颠覆、出彩,然而,却不够精良,这是直观的印象。之前看过《大圣归来》和《白蛇:缘起》,觉得《哪吒:魔童降世》的特效制作并没有多大的进步,画面质感还是一样的。

另外就是角色形象上,有出彩的,也有一般的,比如敖丙的形象,缺少一些个性和辨识度,虽然戏份不如哪吒,但是作为“绝代双骄”的双主之一,远不如哪吒给人的印象深刻。

反观好莱坞的一些动画,比如前一阵上映的《玩具总动员4》、《超人总动员2》等等,画面确实更精良一些,每一个角色都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和特色。

当然,好莱坞有成熟的制片体系,不如人家,也是正常,总归还是有提升的空间。

在影片所表达的意义上,相信很多人看完电影都会有热血沸腾的感觉,尤其是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一定燃起了不少人的斗志。

逆天改命,还是顺天应命,这种抉择,在现实中并不像电影所传达的那么果决和浪漫,而更像哈姆雷特的困惑之思: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

在莎翁的戏剧中,王子哈姆雷特面对父亲的离世、母亲的改嫁和叔父的篡位,感到痛苦、疑惑,不知道该不该接受命运:to be,接受,生存,就要承受生老病死和人世的不公,“默认忍受命运暴虐的毒箭”;not to be,反抗,毁灭,与深如大海之无涯苦难奋然为敌,通过斗争把它们清扫,一了百了。

接受是生,反抗是死,接受是怂,反抗是勇,好选吗?怎么选?

不论是电影还是直觉,都告诉我们“死而勇”,要比“生而怂”更值得,真的吗?

哪吒这一神仙并不“诞生”在我国,而是1200多年前,从印度传过来的,那之前几百年,印度还流行着一种主张“接受命运”的宗教——婆罗门教。

那时的印度,人们被分为由高到低的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还有一类人叫达利特,因为地位太低,是印度的“贱民”,走路要避人,甚至还要随身携带一把扫帚扫掉自己留下的脚印!

这就是印度的种姓制——婆罗门教的核心教义,婆罗门教中有一个大神叫“原人”,他的嘴、手、腿、脚分别化作了上面提到的四类人,而“贱民”甚至都没有被划在人的等级里。

除了神的器官化人,婆罗门教还有三道轮回来让信徒接受命运:天道、祖道(人道)以及兽道,如果这辈子不守本分、不顺天应命、想要僭越上升,那么下辈子会堕入兽道,连人都做不成!

是不是觉得愚民欺人,可是这样的宗教却从公元前六世纪开始,盛行了一千多年,并在今天还有超过10亿的信徒。

一种让人们在顺天应命中相安无事渡过了千年的信仰,不值得吗?

在电影《云图》中,善良的奴隶主被正义的黑人奴隶于重病中救活,奴隶恳求奴隶主带他周游世界,他说:“我叔叔是个水手,在我十岁的时候他把我带上一条法国捕鲸船。我看过太多的世界,我当不好一个奴隶。”

很多奴隶的后代也是奴隶,在酷热的田园中终日劳作,已成了他们的习惯和宿命,代代相传,也就接受了,可是一个看过世界的奴隶,他的精神世界已被刷新,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奴隶的宿命了,他只能反抗,也许会因此丧命,但不反抗,他一定会丧命——愁郁不自由比奴隶主的皮鞭更可怕。

看过了世界,已无法回到命定之境,为逆天改命,付出性命,不值得吗?

说这么多无非想表明:接受和反抗,顺天应命和逆天改命,不是泾渭分明、非此即彼、有着鲜明的对错是非,反抗需要勇气,接受不一定不需要勇气;张三的人生也许需要反抗,李四的人生更需要的也许是接受;在这件事情上需要反抗,在另一件事情上可能更需要接受;在这个人生阶段需要反抗,在另一个人生阶段也许更需要接受。

如果电影能传达一些这样的辩证,我想,不仅会卖座、叫座,还会被封为神作。

不过,这是我一厢情愿的异想天开,《哪吒:魔童降世》已然非常完整,作为一部商业动画片,让人有笑有泪,传达了积极昂扬的人生观,足够了!

再扬

看完电影后,查了查导演的资料,了解了制片的不易,我要再夸一夸这部电影。

《哪吒》的导演叫“饺子”,原名杨宇,1980年生人。

他本是学医的,大三时爱上了动画制作,从此沉浸其中一发不可收拾,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收入,得靠父母接济。

每个月1000元生活费,他把自己宅在家里,不上网、不出门,“就像生活在空间站里”,“三点一线:客厅、卧室、厕所”。

这种境况下,他花三年零八个月时间打磨出了动画短片《打,打个大西瓜》,在豆瓣拿下了8.7的高分,还斩获了柏林国际短片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等30多个奖项。这部片给杨宇带来些名声,却没有多少收入。

后来制作《哪吒》,也是在经费紧张的困境下步步维艰地完成,他对质量的要求很高,光是剧本,就修改了66稿,哪吒的形象也设计了100多稿,角色的动作表情捕捉大都是导演亲自上阵,很多镜头反反复复地改还是过不了。

据说,有个特效人员负责做‘申公豹变身脸上长毛’的特效镜头,他做了两个月还是没有通过,最终因挫败辞职。

正是在这种艰苦环境和高质量追求中,杨宇花了五年时间,终于做出了这部有口皆碑的《哪吒:魔童降临》。

杨宇说,他对故事的改编和形象的设计,都遵循着“打破成见,扭转命运”的主题,我想,他能在没有收益的情况下坚持所爱十多年,也用自己的励志经历宣扬了“打破成见,扭转命运”。

赞(0) 打赏
转载请注明出处:耍Q-耍出你的范儿_分享你的福利 » 先扬后抑:都说《哪吒》好,我偏偏要数落一下
分享到: 更多 (0)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