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嗝嗝老师》和《起点线》隔在贫富的差距真的能缩小吗?
患有图雷特综合症的奈娜·玛瑟从小发出怪异的响声,直接被学校拒绝入学,后面一位校长的一句“我们会像对待其他学生一样对待你”让奈娜感受到平等待遇,直至她硕士毕业,应聘老师。但是她所在的9F班的孩子来源于贫困家庭,他们处处被人歧视,从小承担家里的杂活,即使他们父母希望他们能看到世界的不同。
而《起跑线》的有钱父母为了挤破头脑想把女儿塞进常春藤名校,用尽各种手段,为了获得贫困学生入学名额,他们假装贫困父母,和《嗝嗝老师》的贫民窟父母一样,住在贫穷矮小的土房子里,男人在大清早挤上70多人的公交车,在压榨人的工厂里搬运重物不仅如此,如果上厕所还要罚钱;女人们为了抢到一天的水,拿着桶子,互相争吵辱骂接水喝。
贫困家庭的父母除了生机,最大的希望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用功读书,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但是愿景总是好的,然而大多数贫困孩子的视野非常局限,就像《海地和爷爷》的小孩,放羊娃的梦想仍然是像父亲一样放羊,修皮鞋的是像父母一样修理皮鞋。社会学家库利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贫民窟的孩子生来接受命运的磨难,不仅仅面临经济的压迫还有在学校教育资源的不均匀,家境优越的学生潜移默化生活在高度文明和有素质的圈子里,接受西方的私立教育,目标是哈佛和剑桥等名校,而贫困区的孩子们既没有资金去学习音乐和绘画的特长,也没有诸多的时间投入到学习中,因为家里的农活需要他们分担。只有极少数天资聪颖和强大自制力的孩子能走出贫民窟,跨越自己的阶层,但是当他们毕业后,会发现这个社会仍然存在巨大的差异,优越家庭孩子自信大方,贫民家庭的孩子背负着家里供读书的债务和扶持弟妹的重担。
当然,阶层固化也不是亘古不变的,因为机遇在每个人面前都是平等的,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能从思想上改变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嗝嗝老师的因材施教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重新让学生拾回自信,而且在赞美光芒的映射下,这些贫民家庭的孩子越走越宽,拥有和良好家庭孩子一样优秀的成绩,只是经历的苦楚和心酸只有他们自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