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国香织在小说《寂寞东京塔》中写到“恋爱不是用来谈的,而是用来沉醉的”、“不能一起生活,但可以一起活着”,被原著打动的黑木瞳决定出演不伦恋的女主角-诗史。不过,黑木瞳也疑惑同小自己二十岁的男孩谈恋爱的诗史究竟是个怎样的女人?她在家中准备台词时有风微微吹过,黑木瞳醒悟到诗史是一位像风一样的女人–说话、眼神、姿态、态度都似微风拂过。
“人和人大概是因为空气而相互吸引的吧。” 记不得是什么时候,诗史曾这样说过。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吸引并不是因为性格和相貌,而是空气。是一个人向周围散发的空气。我相信有这种动物性的东西存在。” 透觉得诗史就有一种动物性,在她身上能感受到一种自己没有的力度和活力,常常让自己不知该怎么才好。–《寂寞东京塔》
“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谁都没有受过伤。即使天生有些残疾或者什么毛病,或者是出生在缺乏温暖的家庭,出生的那一瞬间大家都是健全的,没有受到丝毫伤害。很难得,对吧?可是出生以后,人就开始不停地受伤害了,一直到死,伤口只会越来越多。不管谁都是如此。”–《寂寞东京塔》
“生活在一起和心心相印是不一样的。”–《寂寞东京塔》
让我总结《寂寞东京塔》,其实它蛮俗套的,写了安全感构架在不安感之上的感情故事,情理之中的戏剧冲突。作家手里的情感故事走势很少能跳脱情理之外,戏剧感往往构建在种族、性别、年龄、阶层的错落上,观众都是过着平凡日子的普罗大众,渴望在戏剧中体验不太寻常的梦。四十多岁的黑木瞳浅浅一笑,观众用不着推测男主的心理活动,换做谁都愿沉沦。观影者们大大议论“熟女控”这种恋爱观,不过,人活着哪来那么多的主义去追随,不过是我爱你,而你恰恰是如此这般的一个人。
有人在《寂寞东京塔》的影评中引用法国作家拉罗什富科的箴言—爱就其结果来判断,更接近于厌憎而不是友谊。这句话也可解释大多数艺术作品的结局处理,要么是罗密欧与朱丽叶在爱恋高潮中双双死去,要么是《革命之路》里中产夫妇把婚姻挣扎为一地鸡毛,要么是《红楼梦》、《源氏物语》、《追忆似水年华》、《霍乱时期的爱情》一方在追忆中美化另一方。Happy ending这种结局,观众们倒也接受,可总觉得潦草结尾,毕竟观众们每日挤着地铁去讨生计,夫妻间盘算着分毫花费,他们不大容易信服“从此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种毫无想象力的敷衍。虽然俗套,冲着黑木瞳,这部电影值得去看一看。
后记:“爱就其结果来判断,更接近于厌憎而不是友谊”这句话让我想起蔡澜对李敖的评价—李敖步入中年的时候娶了几个老婆,他把这些老婆的事情统统扒出来,这不是人,一个男人不可能做这些事情嘛。李敖热恋胡因梦时感慨的讲:“如果有一个新女性,又漂亮又漂泊,又迷人又迷茫,又优游又优秀,又伤感又性感,又不可理解又不可理喻的,一定不是别人,是胡-茵-梦。”离婚后李敖不遗余力地骂了胡因梦半世,胡因梦蛮洒脱地讲李敖此举不过是他自己不安的泄露。好聚好散是一种风度,人老了便依恋往昔,不失风度会让你回忆时不那么讨厌自己。
文字:杨小邪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