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电影动不动就可以设置十多个甚至几十个角色,咋看起来很宏大很热闹,实际上这对剧本来说并不是好事。
电影不是小说,观众不能像读书那样自己把握节奏速度,熟悉人物。就算现在流媒体电影可以随时暂停倒带,那也会影响观影的流畅性。总之,能否让观众尽快熟悉并跟随角色,是衡量一个剧本好坏的标尺。
通常情况下,观众最多能记住六到七个角色,就算像《复联4》、《指环王》这样多线叙事的史诗电影,着重刻画的人物也不会超过10个。
如有必要加入更多角色,编剧就需要做取舍,确定该以哪些角色为主,否则观众就会漫无目的地游离在故事之中,然后选择关掉屏幕或者离开影院。
那如何取舍呢?
这绝不能根据哪个演员比较大牌,或者主创个人喜好来的,比较理智的做法是,给每个人物赋予“角色功能”。
2017年的《奇迹男孩》就有着显著的角色功能体现,电影用多重视角带领观众进入故事。超过20个角色能鳞次栉比地形成体系,得益于剧本对角色功能的合理配置。
一、主角:Auggie
绝大多数情况下,故事都有着一个或两个确定的绝对主角,大多数的事情都是围绕着主角转动。
《奇迹男孩》是Auggie的故事,患有天生面部畸形的他去学校上学,是整个剧情的骨干。他渴望像其他平常小孩,渴望得到认同,得到平等的对待,而这些渴望成为了剧本的焦点。
在20世纪的很多老电影中,主人公往往是完美的,比如《007》的James Bond,《超人》里的Clark Kent,他们的英雄形象除了赏心悦目,也成了人类文明的模范象征。
只是完美的角色很难获得成长转变,也很难具有人情味,随着系列电影的兴起,为了能使角色有塑造空间,21世纪“不完美主角”成为主流。他们优缺点并存,更加真实,与观众的“距离”更近。
Auggie其实也是一个不完美的主人公。因为面部畸形,他缺乏自信,总觉得自己是世界的累赘,有什么不好的事都是因为他的问题。有时候还会耍脾气,闹得整个家气氛都不好了。
不过小孩子就是有缺陷的,如果他过于完美,故事的真实性就进一步削弱了,本身这已经是一个很童话般的故事。也正因为他需要成长,其他角色的存在感才能更强,从而发挥出更加重要的作用。
二、催化角色:Auggie的父母
催化角色负责制造事件,促使故事的发生。很多时候,还需要帮助主角成长。如果主角是引擎,那催化角色就是车轮。
《奇迹男孩》中,欧文·威尔逊和朱莉娅·罗伯茨饰演的父母决定让Auggie去学校读书。毫无疑问,他们一手制造了故事的起因,迫使主角采取行动,是剧本中的催化角色。
当Auggie在学校遇到挫折,父母需要及时出现,鼓励他继续前进,保证剧情的持续推进。
同时,父母还引领着Auggie的成长,他们鼓励Auggie的台词无不加强着主题。导演几乎没有呈现出他们的缺点,这样的“舍”,使得他们成为了家庭教育的模范。
三、反角:Julian和Amos等
为了形成戏剧冲突,反角往往在故事中占据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
反角的任务就是阻止主角完成目标,当主角因此遇到麻烦,陷入困境,阻碍越看似无法跨过,观众就越发好奇主角到底要怎么跨过去,想看下去的欲望就有了。
优秀的电影作品中,反角还是反对主题的存在。如同辩论一样,只有辩论胜利,观点才更具有说服力。例如《蝙蝠侠:黑暗骑士》,反派小丑与蝙蝠侠的主张完全相反,他只相信人性丑恶,而蝙蝠侠相信人性光辉,他们的斗争其实就是一场人性善恶的辩论。
《奇迹男孩》的反角Julian和Amos也是如此,他们不让Auggie在学校里过得舒服,霸凌的行为与善良的主旨形成对立。
这样一来,电影的主要冲突就有了。
因为Julian和Amos等人的唾弃,Auggie不再想去学校上学,那他想要变成平常小孩的目标就无法实现。善良、平等对待每一个人的主题观点也无法成立。
《奇迹男孩》采用了“非暴力”的冲突解决方式,在其他一众配角的帮助下,Auggie坚持上学,并逐渐与Amos等反角达成和解。
通过反角的成长转变,故事的冲突得到了“和平”的消融。
可能是为了加入一点现实色彩,编剧还留了一个未能得到完满解决的冲突。
Julian的父母直到最后也没有认可Auggie也是一个平常的小孩,他们代表了现实中一些顽劣的声音。
他们并不参与故事主线,所以并不会对Auggie产生阻碍。他们更主要的作用可以是突出校长Mr. Tushman的正面形象,“协助”这位“主题性角色”传达出电影的价值观。
四、密友:Jack Will
有时候,“密友”角色的作用不逊色于反角。密友可以揭示主角的更多个性,又可以作为催化角色,甚至成为另外一个主角。
Jack Will在《奇迹男孩》中的作用不言而喻,他在学校给予了Auggie非常大的帮助,可以说,他完全有资格赢得最后那个“亨利沃德比彻”奖牌。
在Auggie被孤立被嘲笑的时候,他挺身而出,力证“每一个人都值得被善待”的价值观;
与Auggie闹别扭的时候,揭示了Auggie脆弱的一面。Jack是Auggie在学校的“顶梁柱”,失去他,Auggie的心态就崩溃了。
编剧还为Jack提供了独白视角的机会,让观众看到了他的成长转变。一开始他也对Auggie有些抗拒,但经过相处之后,他选择了善良,改变了自己的眼光。
五、增加维度的角色
单线叙事可能会让电影显得单调乏味,除非是《我是传奇》这种独角戏,或者是《恐怖游轮》这种探索性质的悬疑片等等。
如果觉得主角的主要情节不足以支撑起整部电影,编剧就需要增加次要情节,同时设置增加维度的配角,从而丰富影片的故事性。
姐姐Via是一个增加维度的对比性角色。在次要情节中,她就是主角,而Miranda则是一个密友兼对比性角色,Justin是恋爱对象,奶奶是催化角色,其他的相关老师同学是陪衬角色。
Via可以和Auggie形成一个对比。她是一个“正常”的孩子,不像弟弟Auggie那样被特殊对待。
在这个充满爱的家庭里,弟弟受到更多的偏爱。面对困境,她不像Auggie那般脆弱,而是勇敢面对,积极地解决问题。她担当了催化角色的作用,促进了Auggie的成长。
是她让Auggie明白,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不容易的。电影也是通过她的存在,传达了这个为主题画龙点睛道理。
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如果世界能多一点善良,多一点理解和体谅,也许大家也没有那么难了。就像Auggie上学这件事一样,看似很难,但其他人要是都能善待他,其实一点也不难。
校长Mr. Tushman是典型的主题性角色,他拥有非常正的三观,德高望重,编剧正是借助他来给观众灌输自己的观点和价值观。
面对“熊家长”的威逼,他说出了可以说是全片最重要的一句台词。
“Auggie改变不了他的相貌,但也许我们可以改变我们的眼光。”
Mr. Browne老师和Charlotte、Summer等其他同学更多是陪衬角色。学校肯定会有老师,以及其他同学们,他们让场景变得更加真实可信。
过多的陪衬角色是没有必要的,所以可以发现,整个学校只有Mr. Browne一个老师拥有姓名。
总而言之,不管角色多还是少,给每个人物分配好角色功能,让每一个角色对故事产生作用,是一个好剧本应该做好的事情。
如果要从正确和善良中,作出选择,请选择善良。——《奇迹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