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刷完第三遍出来,豆瓣给了四星的评价,如果是百分制的话,应该会给75分。很喜欢这一版的哪吒形象,不管是小哪吒还是解开封印后的大哪吒,都很让人耳目一新。
说一下看的过程中感觉有待改进的地方吧,主要是剧本方面,还欠打磨。有句话叫做无巧不成书,凡故事性的文艺作品,总是人为安排而成的,需要一些巧合来推进故事,但一个成熟的作品需要给这些巧合一种自然的形式,若不如此,则人为安排的痕迹就太明显,从而削减故事的可信性。(当然,可信性并不是说让人们相信文艺作品中的故事,是确实发生过的,这是另一个问题,暂且不谈。)《哪吒》中这种人为安排的痕迹就没有得到很好的遮掩,或者说并没有给予一个自然的形式,比如说哪吒和敖丙的友情线是很重要的一条线,哪吒和敖丙是怎么认识的呢?哪吒从社稷图里出来就立即遇到了一个海夜叉,然后追逐海夜叉的过程中遇到了不知为何会出现在那的敖丙。海夜叉是莫名其妙出现的,敖丙也是莫名其妙出现的,好像就是为了给哪吒遇到一样,其实仔细想是突兀的。其实这一点可以通过在前面剧情中加一些铺垫来避免,比如在前面剧情中,哪吒和殷夫人踢毽子的时候,出现了一个鳗鱼怪把殷夫人引走,其实这个鳗鱼怪就可以替换成海夜叉,在提几句海夜叉没有被消灭,而且造成了怎样的伤亡等等,这样后来哪吒从社稷图里出来遇到海夜叉就不突兀;而敖丙那边,可以几笔代过的说一下他秉性良善,平日里也在除妖为人解困,或者干脆说他为了修行在找妖怪交手,这样他们俩的见面就很合理了。而且我甚至觉得,海夜叉不一定要一次解决,可以第一次哪吒出来遇到海夜叉,但因为和敖丙还不了解或者有误会,使得海夜叉逃掉,第二次解除误会彼此了解了,解决海夜叉,在这过程中哪吒救了敖丙一命。这样的安排可以加强哪吒和敖丙的友情线,使得他们的感情更让人信服,现在这样的安排,二人就见了一面,踢了一次毽子,然后就成了至交好友,我觉得从剧情上讲还有些薄弱。当然,这样的话,剧情就被拉长了,不过我觉得可以把插科打诨的段子缩减一下,省一些时间出来。《哪吒》里的笑料有些安排的不错,但有些我觉得有些尴尬了,而且风格上有些割裂,敖丙那边以及哪吒这边想要表现的主题,其实是有些沉重的,但那些笑料的安排很多时候不太合理,就冲淡了沉重主题所要求的一种情感气氛。
另一方面,剧本在主题的表达上,我觉得也还不是很好。其实,不管是反抗偏见还是反抗天命,我觉得都是很好的主题,但电影的表现方式过于轻浅了。电影中偏见的主体是普通民众(元始天尊和天庭等没有太多描写),这些民众就像是些虚假的npc,在影片的大部分时间中无脑嘲讽,然后在最后的时刻幡然悔悟。其实反抗偏见就像是一种博弈,而且是一个动态博弈过程,英雄作出抗争,而偏见的主体会做出反应,而英雄根据对方的反应会有进一步的措施。在这一过程中,偏见由浅到深的得到表现,而情节也有和缓到激烈,最后英雄以超凡的行动击溃人们的偏见,这样故事的情节就动人的多,因为人们在这个故事里可以看到一个真正的不屈的做着抗争的形象。而在电影中,哪吒大部分时间的表现都是一个小孩子在任性着,根本说不上抗争偏见,他抓海夜叉其实是他唯一的一次想要重塑自己形象的举动,但被表现的轻描淡写,而且作用主要的被用在了哪吒和敖丙的相识。另一个主题是反抗天命,在影片中天命被简单化成了最后几分钟的天劫,这样一种自然力量,就我个人来讲是不太满意的。我到更愿意看到哪吒对自己的天赋本性的反抗,不被魔丸赋予的暴戾性情决定自己是什么,而是以自己的意志决定自己的道路,这种反抗天命我觉得至少比最后几分钟的反抗天累要好得多,而且过程中哪吒与魔丸的暴戾性情的互动也可以很有意思。这可以是一个中国式绿巨人浩克的故事,但传达与浩克完全不同的中国式的精神,班纳对于其体内的浩克始终恐惧与防范的。但不安天命的哪吒则完全可以以一种昂扬的精神来挑逗乃至征服魔丸,这样一个过程之后,哪吒以他的坚强意志驾驭着魔丸的爆炸力量冲向云霄,想一想会振奋人心的多。而在现在的剧情中,哪吒与其说是一个“魔童”,倒不如说是一个调皮任性的孩子,他的魔性自始至终都被乾坤圈防护着,说到这里忽然发现不管是偏见还是天命,其实整部电影中,哪吒都没有作出很真实的反抗,他最后喊的口号,其实从整部影片的情感上看,是有些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