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主流的影评常把对《海上钢琴师》的关注点放在影片的内涵,和1900为什么不下船。
导演借主角的口说,害怕生活的平庸和无尽的追求。
也有人解释,这是对旧世界的哀悼。
我觉得,挺勉强。
其实1900只是和他自己的世界一起毁灭了而已,没有意义。生命本来就没有那么多为什么,也不必成家生子,不必一直渴求,如果不想继续,不能继续,就毁灭,何必多言。
至于那些把影片和作者吹上天的,更是不必。
影片的思想和立意,是试图以史诗般的宏达去描摹20世纪的世界,是一曲昨日世界的挽歌。
其中关于生活方式的选择和批判,对世界的绝望和新生等等,请抱有自己的思考,对深刻毫无保留的信仰,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流俗。
我想赞扬的,是本片的音乐,台词,以及潜藏的孤绝感。
音乐
当穿着米黄色风衣的胖子,仰头吹起康恩;当年幼的1900悬着腿,抚摸着琴键;当一身黑西装的Nineteen Hundred,带着Max随着海浪演奏 magic waltz,钢琴踩出轻滑的舞步;当青涩美丽的小姐出现在窗前,1900的钢琴流淌着 playing love 柔软而克制的爱意;当满脸皱纹的老头,在月光下拉着哀伤的手风琴。
我对音乐一窍不通,只是在面对电影和文字时更愿意打断节奏,保证自己的情感不受影响,而音乐有时能突破这层阻碍。
似乎,纯粹确比理性和谨慎更加摇曳心旌。
台词
就台词和旁白而言,喜欢,但没有《天使爱美丽》那么喜欢。
1. Fuck the regulations!
2. Good evening, captain.
3.
“what’s this? “
“I don’t know. “
“When you don’t know what’s it, it’s Jazz. “
通篇的孤绝感
虽然影片中,常有搞笑的剧情和台词,但底层总是萦绕着一股深层的孤独感。
游离在世界之外的感觉,世界与我何干。
虽然一直避免做文青爱做的事,但还是免不了喜欢这种调调。
所谓二十世纪高级的孤独感?
不过也有可能,是导演能力还差点意思,没把这种哀伤上升到史诗般的哀悼。
那种历史的厚重,逝去的回忆,时代的挽歌。
总的而言,这是一部适合阴天,慢慢享受的影片。虽然我还没构建出一套合适的评分系统,但就影片给我的享受,我愿意给9分。
说到评分系统,单纯由几项不同维度的评断分的相加,实在很不够妥当。或许是因为在我看来,影片的评分,只是表示自己的喜欢程度和推荐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