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人本主义的思想与咨询技术,其中推荐了《丹麦女孩》这部电影,据说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
不过看完之后,也时不时引起我对金星老师做变性手术的心理思考,也是特别佩服金老师的勇气。
电影故事的背景是在20世纪20年代的丹麦和巴黎,男主角艾纳·韦格纳是一名风景画画家,女主角格尔达·韦格纳也是一名画家,在一次聚会上,格尔达和艾纳在一起了。
结婚之后的第六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因为格尔达画作的模特缺席, 艾纳被要求当做临时的模特。谁知经过这一次穿上丝袜、衬裙与高跟鞋当画作模特之后,艾纳认为自己身体里住了一个女人,夫妻两人对这个女性角色取了一个名字,“莉莉·艾尔比”。
因为艾纳女性人格与男性身体的冲突,导致艾纳与格尔达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艾纳不得不接受治疗。
第一次求助
他们在丹麦找了一家医疗机构,这名所谓的医生专家仅仅是经过两三句简短的询问,就断定艾纳是内分泌失调所致,需要进行放射疗法。
“放射疗法专治男性性征的错乱以及不育”“放射疗法能创造奇迹,它会毁掉坏的,留下好的”。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生物医学模式和实验医学的时代,医生们坚信“每一个疾病都可以找到特定的位置和原因”,各种诊断治疗仪器和设备目不暇接,例如应用于临床的X射线、心电图,电镜、内窥镜、示踪仪、超声诊断仪。
总之,头痛医头,脚痛治脚,哪儿感觉不好就放疗哪儿,完全不会顾虑这样的治疗对整个机体的影响。
这样简单粗暴的治疗方式,当然不会有任何疗效了。
第二天医生问艾纳:“今天感觉你如何?”
“你伤害了莉莉。”艾纳回答说。
医生最后只得告诉格尔达,她丈夫的胡思乱想依然还存在,并告诫她说一定要把衣橱关上,不能鼓励艾纳这种妄想,艾纳已经发疯了,需要关起来!
第二次求助
格尔达和艾纳来到了巴黎,艾纳的病情并没有好转,反而越来越严重,他陷入“女性”人格中无法自拔,他只得求助于一家精神病医院。
艾纳对医生描述了自己的感受,“对身份的困惑,不知道自己是谁”“自己的内心住着一个女人”“自己应该不是同性恋”。
医生听了艾纳在描述自己的症状后,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并立马找了很多人来帮忙,拿着铁链绳索,一定要把艾纳关起来。
第三次求助
经过格尔达朋友的推荐,他们找到了华纳科诺斯教授。华纳科诺斯教授第一次认同艾纳的心理症状,并提出可以通过变性手术,让艾纳“完全死掉”,成为真正的“莉莉”。
但是这个手术风险很高,至今还没有成功的案例。
再也无法控制“莉莉”出现的欲求时,最终,艾纳选择了做手术。并因为在第二阶段的手术中大出血而死掉了。
感悟
电影的结局虽然是以悲剧结尾,但谁又能保证这不是最好的结局呢?
在那个所有人都主张“人就是生物”的时代,华纳科诺斯教授做一个变性手术都要被同事看作是“疯了”的社会,即便艾纳手术成功,之后的生活里,我想也没有什么人能接纳这样一个“假女人”。
也正是因为有这样多的悲剧发生,不得不促使人们看到,人是有心理的。
之后的人本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对来访者完全接纳”,这也正是人本主义能成为三大心理学流派之一的魅力所在。
试想,如果在艾纳一开始求助时,就采用人本主义的治疗方式,“完全接纳”他的这种女性人格,并让他通过适当的方式发泄出来,在自我探索中找到解决的办法。而不是简单粗暴的打压、惩戒,造成“哪儿有压迫,哪儿就有反抗”的逆反情况。
就会是另一番结局了。
这样对比之下,足以说明人本主义的可贵呀。
同理,如果我们对他人能完全接纳,对我们自己也能完全接纳,生命中将减少多少烦恼与冲突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