耍Q
耍出你的范儿_分享你的福利

八月国剧最高分,每句台词我都想截图转发

七月流火,八月未央。

九月呢,等你来。

这薄薄一张“纸”,是10亿中国人的梦。

问题是。

“纸”的数量有限,而“做梦者”不计其数。

在这种近乎“万里挑一”的竞争中,许多关系都因为焦虑而被扭曲了。

爱变责怪。

骂变激励。

家庭,变成非常态的社会组织。

你一定有过类似经历。

谢谢这部高分新剧,把中国人这场华丽而悲壮的“生之向往”,一点一滴地挤出来。

《小欢喜》

高考不止是高考

“挤”。

注意Sir的用词。

为什么是“挤”,因为这些故事我们既司空见惯,又不以为然。

所以才要——“挤”

作为《小别离》姐妹篇,《小欢喜》依然想尖锐地戳到今天生活的某种实质。

看上面的海报。

三个家庭,有儿有女,其乐融融。

但你仔细看。

子女蜕变成实验室的“小白鼠”,父母们或紧张,或生气,或不可思议地旁观着。

你就知道,这欢喜里,有假。

还是一个个介绍吧。

中间,中产家庭。

方圆(黄磊 饰)和童文洁(海清 饰)延续上一部《小别离》的角色名。

名字不重要,因为他们扮演的,就是最普通的家庭,最普通的配置。

虎妈猫爸。

男方,连总监都没“混”上,踌躇满志闲寄花鸟鱼虫。

女方,倒是当上小领导,但起早贪黑,大半精力应付的不是正事,是办公室政治。

最操心的自然是儿子方一凡,典型学渣一个。

这家人啊,累。

左边,单亲家庭。

单亲妈妈宋倩(陶虹 饰),下海教师,婚姻失意,人前誓要争气。

前夫乔卫东(沙溢 饰),生意人,做人松弛,爱女如命。

女儿乔英子是学霸,但因为成长于父母性格冲突的夹缝,脾气倔强。

这家人啊,

右边,高干家庭。

区长季胜利(王砚辉 饰)谨小慎微,瞻前顾后。

妻子刘静(咏梅 饰)温柔贤惠,隐忍识大体。

看上去是精神物质双美满?

“差”就差在儿子季杨杨,从小被姥爷宠溺,有恃无恐,青春即叛逆,偶像是不上大学的赛车手韩寒。

这家人啊,愁。

这三个家庭摆在一起,中国社会的分层结构呼之欲出。

但。

不同的家庭,同一个焦虑。

因为“高考”,他们依次炸毛。

在中国,高考是“一辈子”的事。

不仅因为高考成绩关乎大学,关乎前程。

还因为“备考”“落榜”“高中”种种经历,会缠着你一辈子。

你看。

就连季区长回忆起当年高考,头悬梁、锥刺股地复读的经历,平日滴水不漏的官腔,也忍不住透出“恨意”。

更别说普通百姓。

最先炸毛的是虎妈童文洁。

儿子方一凡,明明是高三了,还拿着相机到处转悠,泡妞。

成绩垫底,脸皮却“遥遥领先”一般人。

——老师生日送只乌龟戏弄都不以为意。

这天,童文洁在办公室,刚换上一双拖鞋,班主任电话就响了。

童文洁立即换上“战靴”(高跟鞋),火速去学校——

本以为又是孩子打架旷课,结果,班主任直接“杀无赦”。

因为方一凡的成绩跟不上,学校希望他能够“蹲班”。

蹲班,就是留级。

美其名曰怕“影响学习气氛”,实际上,还不是怕影响升学率。

慌不慌。

不比别的生活剧,都在家长里短中找找感觉,《小欢喜》从一开始就踹翻火盘,把焦虑点燃。

难怪观众对它的第一评价,就是好看。

童文洁满操场追打儿子方一凡, 开车还不忘对老公爆粗口“滚蛋”。

好歹也算白领精英的她,为何如此暴躁?

一句台词泄露心思:

“因为我们没有背景,高考就是你唯一的机会”。

从低到高,一路在摸爬滚打,童文洁太知道“幸福”的来之不易。

日子于她,就是逆水行舟。

你不前进,就是后退。

你掉下去,就再难领先。

尤其当爸的指望不了,当妈的,更要把整个家庭的命运背身上。

现在靠我,以后靠我培养出来的儿子,子子孙孙无穷尽。

“我有方一凡啊,虽然成绩不太好,但是我老了,他不会不管我吧。”

所以,童文洁焦虑的,是儿子的高考成绩么?

不止。

她更深层的焦虑,是穷,是困,是老无所依。

其他家庭,当然也有不同的爱和怕。

闺蜜宋倩,单亲妈妈,她与学霸女乔英子的关系,被网友戏称为“恋爱式母女”。

简单说,除了工作,生活全部围绕女儿转。

——每天不厌其烦熬药汤,补脑补血补营养,在女儿房间装上隔音墙、(监视)玻璃,只为了能够更好地看管。

她也公开炸毛了。

高三誓师大会。

家长和孩子一起在气球写愿望。

乔英子写要进入中国国家航天局。

宋倩直接抢过气球,在上面补写:“考出700分。”

在北京,这都属于状元级别的分数。

乔英子不耐烦:

“那是你的心愿不是我的心愿,要写你自己写。”

两人你推我搡。

嘭。

代表梦想的气球,尚未松手就炸了。

宋倩在紧张什么?

童文洁是不小心说出来,而她,是说给“听不见”的人听。

婚姻失败带来的挫败感,让她试图拿女儿去填满。

女儿是她活下去的唯一那口气。

甚至她认为:女儿还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人能放弃自己的身体吗?

一点不能。

说白了,宋倩在焦虑什么?

也不止是女儿的高考成绩。

她更深层的焦虑,是怕再被一个身边人背叛,抛弃。

至于我们季区长。

职业习惯让他凡事求稳求妥。

搬家暂住宾馆,一定要妻子刘静下楼来接,免得遭人怀疑,作风不端。

涉及生活用度,口头禅:“没超标吧”。

“超标”,他最害怕。

偏偏儿子叛逆,父母常年外地公干,跟着姥姥姥爷长大,再加上一个同样长不大,出手阔绰的舅舅。

第一集,儿子就树大招风,红色法拉利直接开到校内。

他的偶像是成为韩寒这样的赛车手,但韩寒付出了什么?他也不清楚。

最关注的点是,没考大学也行的。

所以,季区长又在担忧什么?

自己的颜面、权威,甚至前途。

《小欢喜》的妙就妙在这,它通过与今天社会种种神同步的家庭焦虑,揭示了一个残酷但绝不浅薄的真相:

高考,从来不止决定于孩子的智力。

那张成绩单的数字,是孩子父母性格,学识,财富,甚至感情关系的总和。

但在惯常认知中,我们又常常选择性地无视后者。

甚至,在中国的伦理关系下,我们会以孩子的成败,作为自己人生困境的突破口。

于是。

高考就变成一场不能输,也输不起的硬战。

于是。

孩子就变成了快要被压力挤爆的软柿子。

孩子也不是你的孩子

重压下的孩子会怎么样?

他们真是软柿子么?

《小欢喜》让我们看见成年人的焦虑,心有戚戚;

与此同时,也让成年人察觉到孩子对抗焦虑的方式,面目一新。

这也是《小欢喜》第二层好看的地方。

这种好看,不是狗血地制造人物争锋相对的矛盾,是挖掘人物背后的故事。

简单说,它既没有把孩子当成情绪的反应器,也没有把孩子当成弱者。

每个孩子都有他的纹理。

方一凡。

他甘心当个一无是处的失败者么?

开始,他拒绝上童文洁强行安排的补习班,怼回去,要上你去上。

但一次深夜,母子对话。

他公开,清晰地表态,自己情商高,同学们都喜欢他。

他问:

“是不是这样的我不会成功?”

他也拒绝母亲给他下的定义:

“我的人生刚开始,怎么就终生遗憾了呢?”

Sir看到这里,忍不住拍案。

这个看似顽劣的大男孩真正想造反,是他意识到,这世上成功标准是不是不止一种。

这意识模糊,朦胧,但新鲜,独立。

如果成功不止一种。

那我们家,是不是可以活得不那么累?

英子。

她当然心疼离异,一个人撑起家庭的妈妈。

但她同时也需要妈妈嘴里那个“男人都是大猪蹄子”的父亲的爱。

——这是她最终接纳父亲的未婚妻的理由。

对于母亲,她有微微外露的反抗,是她比母亲早一步意识到,尊重所爱的人快乐的权利。

或者说,大人的失败婚姻不能抹杀两代人之间的正常情感交流。

如果关于爱的公式也能成立,那我们家,是不是可以活得不那么熬。

至于季杨杨。

当真是不学无术的纨绔弟子?

不不不。

嘴里喊着不愿意跟爸妈住,要住姥爷家,舅舅才是家长。

可,当妈妈刘静一个人搬家时,他不打招呼就去帮忙。

刘静买许愿气球在自家小院里放,扯谎说是爸爸提议的。

这孩子眼神有戏,心里了然,但不戳穿,甚至配合母亲的仪式感,三个人手拉手放气球。

其实啊,这孩子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忤逆。

他的内心,一直渴望全家能好好团聚(父母常年出差)。

而他那些破格的主动,也是为了让别人注意到自己。

《小别离》曾引用了一首纪伯伦的小诗。

这首诗,也恰好能点破《小欢喜》的症结所在。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的子女

是生命自身的渴望

他们经你而生

但非出自于你

他们虽然和你在一起

却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他们爱

但别把你的思想也给他们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的房子可以供他们安身

但无法让他们的灵魂安住

因为他们的灵魂

住在明日之屋

那里你去不了

哪怕是在梦中

比起树立考生与高考这样的对立面,《小欢喜》更想探讨的,实则是大人与孩子之间的映照关系。

孩子当然需要抚育,但抚育并不意味孩子和父母就是从属关系。

孩子当然也需要教育,但教育并不意味父母天然拥有解释正确的权力。

甚至这么说吧。

每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

但表达爱的方式,和爱一样重要。

沟通与尊重,才是家庭的惯性

这恐怕才是《小欢喜》的本意。

借并不完美的真实的孩子,去拉住快要失控的大人。

家庭,毕竟不是战场。

——无论是不是在高考。

三年前,导演汪俊说:

“《小别离》之后再无《小别离》。”

△ 汪俊专访

照他的说法,现实题材的作品正在衰落。

三年后,还是等来新一击。

这一击最大的突破在于——

不从特例里反射矛盾。

而从生活中刨出共性。

《小别离》里,方圆夫妇砸锅卖铁也要把女儿送出国。

这是特例。

它的本质是逃离。

但《小欢喜》面对现实,选择了逼视和反思。

当家长将高考视为自己焦虑的发泄口,孩子试图将高考从自己的人生规划中剥离。两股力量的纠缠,成为整部剧悲喜交加的张力。

但高考,这个“敌人”,真的可以把一家人的心黏合在一起吗?

答案不言而喻。

近几年有一个论调甚嚣尘上:

原生家庭论。

你的成败得失,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你父母。

这不,《小欢喜》也有这样的台词:

“孩子的问题,就是家长的问题。”

“孩子的高三,也是我们的高三。”

 ……

但《小欢喜》并不止停留在输出情绪。

这是一部情感剧和生活剧最大的不同。

情感剧满足于宣泄的快感。

而生活剧,则是让我们在旁观过程中,意识到人的复杂性,由此反省到自己的自私与懦弱,灰暗和荒凉。

三个家庭,都慢慢给出向上的反转。

号称“和女儿恋爱”的宋倩。

知道自己誓师大会上对女儿的强迫,立马找机会弥补:

汤,不放药材了,女儿不爱喝;

女儿看中的运动服,虽然很贵,也是说买就买;

当女儿和她道歉,她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

季胜利。

知道自己与孩子的观念差异,主动接近孩子的爱好。

前一秒还是西装笔挺的干部。

下一秒,挺着大肚子钻进明显不合适的赛车服,把自己塞进车里,感受孩子的“速度与激情”。

至于童文洁,也在那次和孩子的谈话,说出了内心深处的“恐惧”。

“我们家没背景,没依靠。”

谈完了,很自然地给孩子一个拥抱。

而这时的方一凡愣住了,不知道手往哪里放。

Sir觉得这一幕真实,细腻:

中国绝大多数家庭,无论父母还是孩子,都不擅长直接表达爱意,一旦显露,反而羞涩,甚至拒绝。

难以说出口的“我爱你”不但对幼,亦是对老,可能夫妻之间也是如此。

反倒生气的呵斥,随意的粗口,毫无信息量的啰嗦重复,成为爱的载体。

黄磊扮演的方圆,是第一集开始的旁白讲述者。

他也是该剧编剧之一。

你可把他当作导演在阐述创作动机。

当童文洁的焦虑与方一凡的困惑处于胶着状态时,他用“人生是横着比还是竖着比”来提示双方应该跳出自我看问题。

誓师大会,他写了一首打油诗,高考的主题就是“考考考考考考考”。

没错,全面应付高考,是当务之急。

但结尾,他也写道:

考上还是考不上,小小欢喜才是好。

点题了。

虽然《小欢喜》还没播完,但Sir敢说,三个家庭面临的深层次考题是:

我们活着的价值,谁说了算。

最近,明显感觉到《小欢喜》在慢慢火。

微博,朋友圈,到处都在传它的截图。

统一口吻:真实。

比如这种。

这种。

还有这种。

恕Sir直言,你们都误解了《小欢喜》的真实。

真实,不是各种唾沫横飞地怼来怼去。

真实的力量,是看破世事但不武断,洞穿人性但依然尊重个体。

在Sir看来,这段对白,才是“真实”。

方一凡问妈妈:

“你觉得考试重要,还是真本事重要。”

童文洁没有疑问地回答:

“真本事重要。但是你得用真本事,给妈妈对付个学历。”

这句话,或许才是今天我们面对高考,面对家庭该有的成熟态度:

妈妈,并非庸俗的成功学信徒。

你也别自认为是无伯乐赏识的千里马。

我们都有自己的虚弱和健壮。

我们组成的这个家,也必然包含着妥协和坚持。

700状元分,不是困住你人生的KPI。

但拼700分的精神和意志,将是你接下来面对其他人生考题不可多得的财富。

普通人,成功不是多高,全力以赴活出色彩就好。

普通人,欢喜也无需多大,小小,长久就好。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赞(0) 打赏
转载请注明出处:耍Q-耍出你的范儿_分享你的福利 » 八月国剧最高分,每句台词我都想截图转发
分享到: 更多 (0)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