耍Q
耍出你的范儿_分享你的福利

你不想知道人渣背后的故事 ,是因为批量制造人渣的机制无法改变

我至今没有点开那篇《对小孩下手的人渣,不用听他背后的故事》,但朋友圈批驳该文的言论不绝。大致都是从社会知情权的角度,称“挖掘人渣的故事,不是为了给人渣辩护,而是寻找人渣产生的土壤,个体心理,社会心理,”“这是抵达接近真相的唯一途径”。“满足社会知情权,跟抢险救灾一样,本身就是社会自救能力的一部分。”

作为一名下岗媒体人,对知情权我是喜欢的,寻找罪犯或人渣背后的故事我也做过不少。但是、但是,在当今中国,谈知情权,你们不觉得太奢侈了点吗?还社会自救呢,听说以维权的名义图名图利的律师等已经被抓了不少,记者里面,好像有个叫刘成昆的刚被放出来。

在中国新闻圈认同的西方主流新闻理论中,媒体作为社会的守夜人,寻找事件真相、追问事故原因,从而警醒社会和政府,避免下一次类似的灾难,确实是一副美好的图景。问题在于,即使西方,也有另一种逻辑:喜欢惊悚猎奇是人类的本性,而媒体通过稀奇的故事满足读者各种窥探欲同情心优越感之外,匡正社会只是副产品。

中国媒体人自我神圣化是可以理解的。这几十年来,社会日益成长的活力离不开市场化媒体的推波助澜,孙志刚事件废除收容遣送制度等标志性事件更是媒体人的奖章。然而,你们心里真的不清楚媒体的位置和力量吗?众所周知,目前媒体的衰亡,除了移动互联网的冲击,还有监管。监管就是,你的空间是被赏赐的,给你是你的幸运,拿走你也别抱怨。试图用正义、用知情权等西方概念抵抗,是徒劳的。

更重要的是,通过知情权来进行社会自救,逻辑本身难以成立。例如北京锤童案,如果通过挖掘凶手背后的故事,寻找他陷入绝望和疯狂的原因,从源头上修正社会机制甚至法律,从而避免或减少类似事件,确是各方所望。不过,虽然我目前还不知道凶手的具体动机,但我可以断定,即使找到了他行凶的深层动机,也难以触动僵硬的机制。不说现在了,即便在市场化媒体最红火的时候,因为强拆引起的各种血案被连篇累牍报道,自焚就不说了,杀死强拆官员、杀死无辜民众、公共场合爆炸、公交车纵火,阻挡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了吗?! 螳臂当车!现在强拆少了,只是因为房价涨势趋缓而已。

所以,我理解《对小孩下手的人渣,不用听他背后的故事》作者的中产阶级焦虑。就像吃权贵残渣的北京人对外地人具有优越感一样,市场化进程中的成功人士,有资格鄙视底层。特别在社会动荡心理日益加重的今天,他们不愿意像是多年前那样试图了解和理解底层人士,是因为社会固化,他们既无力攀爬,就希望在自己脚下铸一道钢板隔离墙,令自己获得保护。这篇文章不用看就可以用网上流传的一句话总结:“这样的人渣,直接毙了!”回想几年前知识分子还在大力鼓吹的“法治化”,令人唏嘘。

可惜,目前中国社会最大的问题不是中产阶级的焦虑,而是面临中等收入陷阱。

上世纪八十年代,河南农民到广东打工,住四五十人的工棚,月收入600元,但对刚从饥饿的农村出来的人来说,那里几乎是天堂,辛苦一辈子,能攒下钱回乡给儿子盖一套新婚楼房,是无法梦想的成功人生。问题是,他们的儿女已经不会住在那套房子里了。几年前我去郑州富士康采访,看到了数万人的招聘集市场面,据工人们讲,月收入约3000元,居住基本是带空调的三人间,然而工人流失率仍然极高,以至于常年不停进行招聘,“现在的年轻人,不愿意踏踏实实工作了。”

其实,如果算一下帐,就发现不是年轻人不愿意踏踏实实工作的问题。3000元收入,几乎刚刚够日常花销,难以积蓄,更别说在郑州买房成家了。作为农民工二代,怎能希望他们像父辈一样年老回归故乡。

这是无法看到未来的人生,正是中等收入陷阱的突出表现。还没说贸易战阴影下的衰退危机。这些底层的绝望故事,将会是以后十多年内常见的景象。人渣批量出现,但制造人渣的机制和时机已经无法改变。所以,像《对小孩下手的人渣,不用听他背后的故事》作者这样的中产阶级,想蒙上眼睛,享受岁月静好,是不可能的。底层人渣有能力有机会伤害的,除了同样的底层,就是自以为成功人士的中产阶级人群。

在这样的背景下,讲知情权讲社会自救,作为新闻理想主义的最后哀叹,我是尊重的。而已。

赞(0) 打赏
转载请注明出处:耍Q-耍出你的范儿_分享你的福利 » 你不想知道人渣背后的故事 ,是因为批量制造人渣的机制无法改变
分享到: 更多 (0)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