耍Q
耍出你的范儿_分享你的福利

中国人在网络上常见的6种呈现形态

作者:冰河猛犸

以下帽子仅供参考,也许有一款或几款适合你,据观察,中国人在网络上的表现大概呈现出6种形态:

左愤、右愤、犬儒、人云亦云者、既得利益者、独立思考者。至于所谓的“五毛”、“美分”,可以看作他们的职业所迫,并不能反映其个人的观点。

这6种形态往往会在某个具体的人身上产生交叉和重叠,而且随着生活经历的增长和对现实的认识(妥协),某种形态最终会占主导,从而完成个人在青年时代的思想定型。

(一)人云亦云者
这一部分人很可能占到了大多数,也是较为沉默的大多数。他们的沉默不在于不表达观点,而是他们的观点过于的简单和流俗,引不起争议,也没有多少参考价值。
这类人惯用的表达习惯是支持某个据有鲜明观点的人,因为这个观点恰好契合他第一意识的想法;至于这个观点是不是真的合理,有没有论据支持,他并没有深究的习惯。

人云亦云者往往会通过“口水仗”在一些突发性、反应强烈的争论性帖子上产生强大的合力,他们也是网络公关公司、“五毛”、“美分”需要争取的最大同盟。人云亦云者集体的无意识或者有意识的参与,造成了一些莫名其妙的现象,比如“贾君鹏”、“奥巴马女郎”等;同时,他们也是所有类型的八卦帖的忠实爱好者,明星八卦、豪门恩怨、上流社会、男女情感,无论故事如何狗血,只要显得较为隐秘或者夸张,都足以让他们津津乐道。

人云亦云者在面对某些专业问题的争论时,如果恰好进入了他的知识领域,那么他很可能会以专家的口吻来解释。往往以这样的语句:“我是学XXX的,在这个领域工作了XXX年,对这个东西还是很了解的。。。”,其实在外行人看来的相对专业,仍然脱离不了“人云亦云”的本质。写完之后,可能会跟上一跟,简单的辩论一下,不过,第二天就忘记了。

这类人最不容易在网上掐架,因为,那么多帖子需要看,那么多无聊的时间需要打发,掐架有什么意思?

(二)既得利益者

这群人的职业可能为:
大小老板、公务员、垄断企业员工、外企中层、民企中层、学生等。
每一期《读者》都不厌其烦的告诉读者们,你们要成为他们。

35岁以下的既得利益者,往往得益于以下几个因素:
1、父母、兄长或者姻亲的庇佑
2、升学时进入了精英学府,职业起点较高
3、个人在某方面能力突出且机遇较好

如果3个因素都具备,恭喜您,有机会成为下一个白云峰。

在中国现今的社会下,“关系”仍然是第一生产力,而年轻的既得利益者往往很大程度的继承了长辈的关系。如果没有任何关系可以继承,那么对不起,您只能谨记“书中自有黄金屋”,通过层层选拔性考试进入中国的精英学府。能上清华北大当然最好,差一点的也要北航、武大等,另一类值得一去的是某些专门类大学。

因为,大学除了混到文凭外,另一个重要的目标是通过老师、校友获得“关系”。这也是为什么搞铁路要进北交、搞石油要去中国石油、搞电力要去华北电力、当法官要去西政、中政的原因。

最后一群人就比较累了,纯粹的白手起家,这样混出来的都是深刻的人性观察者,他们稍有一点积累,就会努力经营自己的关系网。譬如某位滞留加拿大的矮胖子,或者那位卖电器的大老板。

现有体制之所以看上去仍然很有活力,很大一个因素就是年轻的既得利益者这个群体仍然很强大且稳定。这群人并非不想让现实变得对他更有利,不过,他们并不认为哪些在网上嚷嚷的人有这个能力。他们心里说:再过几十年吧,一些都会好起来的。在说这句话的同时,他们仍会把精力放在理财投资、发展关系上。

既得利益者在网络上的表现往往不够活跃,因为他们生活安定、心态平和,既无近忧,看上去也没有远虑。有位仁兄说的对,很多既得利益者头脑很清醒,他们接触社会的层次较高,有足够的机会去考虑一些“大问题”。但是,头脑清醒不等于会自断财路;既得利益者由于与当前体制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自觉不自觉的会为自己拥有的财富、地位辩护。

另一种让他们参与程度不高的原因是,和现实社会相比,网上几乎毫无逻辑可言。在一个板砖横飞的帖子里,稍微发表几句不同的观点,便有可能被扣上“五毛”或者“美分”。而最为痛苦的是,网络世界看表达而不看实力,平时惯于用名车、名表、名烟压倒对方的手段,在这里没有用武之地。一个穷的叮当响的大学生,也可以号称自己开的是原装宝马,抽的是古巴雪茄,“你还在抽中华?真没品味!”

有些社会学家一厢情愿的中国正在形成一个“中产阶级” ,鬼才知道,这个概念人群是不是《三联生活周刊》捏造的。我只看到了一群对金钱、娱乐无比热心,对改造现实无比冷漠的既得利益者。

(三)左愤
按照中国网络上习惯的说法,左愤是一群自诩为“爱国者”的左派愤怒青年们。

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过的并不如意,如果还是学生,也以三流大学居多。和既得利益群体相比,他们既无长辈可依靠,又没有明显的上升渠道。在改变现实无望的情况下,把对生活的不满,通过网络这个无需负责的渠道正好肆无忌惮的宣泄。

他们痛恨高房价、官僚腐败,政府无能,而且把这些现实问题产生的根源归结在现有体制“右倾”趋向上;他们承认现有体制的不合理,但是“反贪官不反皇帝”,对高层领导人的亲民姿态啧啧赞赏,并引以为豪。

左愤从小受到“正统”教育的灌输,思想里夹杂着狭隘民族主义、扭曲的集体主义、暴力主义、平均主义,习惯阅读《环球时报》、《参考消息》,对其中“解气”的文章击节赞叹。置于国外的媒体,一则难以阅读到,二则选择性怀疑——鼓吹中国强大的一律相信,并以此为依据驳斥他人,稍有针砭的则大肆唾骂。他们内心深处渴望清明的“圣人”统治,认为政治是高尚而且神圣的社会活动,对台湾娱乐化的政治表现尤其鄙视。

真正有点水平的左愤其实并不多,一是因为他们笃信的理论本身漏洞颇多,想自圆其说尚且为难,何谈说服别人?二是大部分左愤视野有限,虽然天天嚷着核平日本,实际上读过关于日本的书籍也就半本《菊与刀》而已。

由于缺乏严密的理论依据,左愤们在辩论时往往拿不出凑手的论据,因此惯用的手法是讲现象而不讲因果。别人说搞民主,他马上举出菲律宾、阿根廷的例子,证明“民主非万能”;别人说中国文化的缺陷,他马上举出“汉唐盛世”。一些来路可疑的“资料”经常成为他们转贴和引用的依据,譬如“美国XX教授惊呼中国军队不可战胜”这类的文章让他们研读再三,并互相转发,却很少考究其真伪。

左愤由于其偏激的姿态和赤忱的“爱国心”,经常成为政府引导舆论的工具;而他们,也在这样一次次的事件中乐此不疲。

(四)右愤
如果网络上只有左愤会怎样?
那天涯国观的流量要减少一半;因为,现在的另一半是右愤。

这个玩笑稍显夸张,不过左右互博已经成为中国互联网的常态。无论在BBS还是博客,有观点的地方就有左右之争。无论原主题是什么,只要有人表露了左右的倾向,最后势必变成左右互掐。双方都咬牙切齿,从咒骂对方的智商到侮辱对方的老娘,恨不得杀之而后快。

而实际上,右愤和左愤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同样处于弱势群体、同样对现实非常不满,同样厌恶现有体制。不过右愤总结出的根源是“不民主以及中国人的劣根性”。有意思的是,一些左愤随着年龄的增大,慢慢放弃了自己原先的左派想法,转而站到了对立面,变成了右愤。这种切身的体会,让他们经常现身说法,不厌其烦的和愤们“讲道理”,谈感受。

左右愤之所以成为“愤”,不仅观点极端,态度偏激,最关键是“非黑即白”的简单逻辑。左愤们言毕谈毛主义,谈绝对平均,谈国有化,右愤们则言毕谈民主,谈美利坚,似乎民主能包治百病,而且药到病除,殊不知,“银弹”不仅在软件领域没有,在任何复杂的系统领域,都不可能存在。

由于左愤的观点倾向性非常明显,为了划清界限,右愤则经常反其道而行之:儒家糟粕之至,中国人历来没文化,朝鲜战争土共的损失十倍于官方数据,等等。这种列举现象而不重因果的辩论手法与左愤几乎雷同,而且更暗合了润之先生“凡是敌人赞成的,我们既要反对”的无厘头精神。

右愤在某些BBS上同时又被称为“精英”,这简直莫名其妙。真正的“精英”们都在利用体制闷声发大财,谁还有空在网上打口水仗?

(五)犬儒
左右愤天天翻来覆去的说,人云亦云者说了没人听,既得利益者懒得说,犬儒主义者则认为说了也没用。既然说了也没用,那何必那么认真?“认真你就输了”,网上吵个天翻地覆,其实对个人没什么影响。

越是专制主义越催生犬儒主义,专制有扼杀一切创新的意愿,除非你的创新有利于巩固专制。在一个处处充满表演的社会,大家在台上与台下之差别,足以让人感叹阿尔帕西诺演技也不过如此。既然话不能乱说,书不能乱写,甚至连外国的网也不能乱上,而且每天还需要在表演和观看表演中切换,那么还有什么理由去追逐理想呢?!

就这样,青春时期的理想主义遭遇到冰冷的现实之后,往往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一切没什么意义,人生是一场大玩笑,生活只剩下吃饭做爱找刺激;不需要理想,只需要考虑房价。信仰更是扯淡,和犬儒主义者谈信仰他多半会冷笑着说:你看整个中国,有几个有信仰的人?!

很多犬儒主义者并不乏才情和思想,而且大多觉得怀才不遇。他们经过一番努力和挣扎后发现,更大的财富和名望被严密的垄断,仅凭白手起家很难更进一步。于是对现实的彻底失望让其彻底的玩世不恭。哈里斯所言极是:“犬儒不只是在过去饱尝辛酸,犬儒是对未来过早地失去希望”。

在网络上,犬儒们更多是冷眼旁观。面对某些现象,他们不投赞成票,也不表示反对;既承认现有体制的不完善,也不想去改变它;他们只想躲在自己构筑的茧里面,偷偷的享受自己短暂的愉悦。极端的犬儒甚至否认一切道德和原则,在他们眼里无所谓高尚,也无所谓卑劣;遭受欺压时默不作声,机会来临时也可以不择手段。

年轻人犬儒的倾向让整个社会慢慢丧失了变革的动力,“如果生活要强奸你,你就闭着眼睛享受吧”,然后待到垂垂老矣之时,再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当年的时代。

(六)独立思考
  此部分缺失

赞(0) 打赏
转载请注明出处:耍Q-耍出你的范儿_分享你的福利 » 中国人在网络上常见的6种呈现形态
分享到: 更多 (0)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