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年初开始,鼓励生育的话题就一直萦绕在我们耳边,原因是2017年我们的新生人口远低于预期,低到什么程度呢,按照计生委原来的估算,哪怕不开放二胎,维持原有“只生一个好”的政策,到2017年新生儿也应该再多一百多万。
随着人口形势越来越不乐观,“鼓励生育”的声音就开始越来越大,甚至什么“不生孩子要交税”,“发钱鼓励生育”的奇葩提议都出来了。不得不说,改革开放都几十年了,有些人还是喜欢过去用政策强压那一套。要不是生比不生受更多客观因素的影响,估计提案就该是“35岁生育子女不足两人的罚款,担任公职的开除”。
其实我觉得鼓励生育这个命题本身就不成立。我们又不是有享乐主义传统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我们的文化里,理想的家庭生活是“父慈子孝”“四世同堂”“子孙满堂”,一个孩子要买房子三代人六个钱包愿意倾尽一生来支援的国家里,居然告诉我生育需要鼓励,这简直就是天大的笑话。
先看为什么生育率走低。
一、计生委
现在合并到了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在我上学的年代,计划生育被称为“基本国策”,计生委就是这项基本国策的坚定维护者。
屁股决定脑袋,如果你是煤炭石油行业的从业者,你也不会四处为新能源造势。计生委在很多年里主要在做两件事:一是督促各级政府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二是论证计划生育的必要性和以何种尺度执行计划生育。前者闹出了很多诸如“强制引产”等不人道的事件,但勉强可以用“职责所在”来粉饰,后者就相当于让选手自己当裁判了,让你论证你存在的重要性乃至必要性,呵呵,如果是我我能把报告写的地球离了我就不转了。
在计生人员的自我论证下,我国人口一直是“良好且可控的”,“严格执行计划生育不能放松”。一开始这些可能都是客观详实的,但慢慢的,报告写成这样就成了一种习惯,统计数据这种东西其实能做的文章特别多,不怕支撑不了报告。
事情的转向是人口增长完全进入瓶颈,已经不需要什么统计手段就可以直观看出我们的人口增长的乏力,经过了非常慎重的“考虑”,2013年末我们迎来了“单独二胎”政策。一个人去医院,医生诊断说是小问题,自信满满的说药到病除,结果一个疗程下来丝毫不见起色,病人心里就该怀疑病症的轻重了。“单独二胎”政策就是这一个疗程石沉大海的“特效药”。
老的计划生育政策坚持了几十年,是因为有一切尽在掌握的信心,“单独二胎”只坚持了两年便升级成了“全面开放二胎”,病症远比预期的要严重,非下猛药不可。猛药一到,乐子就更大了。2016年初全面开放二胎,2017年二胎占全年新生儿45%,几乎和头胎数量相当,结果2017年新生儿比前一年少了88万,远远低于预期。注意,由于2016是全面开放二胎的元年,所以选择要二胎的的并不完全是适龄的,很多一直想要但原政策不允许的夫妻也都会选择马上“要老二”,所以2017的新生二胎基本中包括了绝大部分的“存量需求”,而今后基本上就只有“增量需求”了。虽然2018还有整整一个季度,但是基本可以断言,2018年新生二胎人数不会超过2017年的二胎人数,甚至可能有大幅的下滑,毕竟大龄产妇多等一年风险就指数型上升一级,有意向的肯定是赶早的。
二、女性教育
计生委没有想到的是,在老政策执行的几十年里,这个社会完全不一样了,其中变化比较明显的就是女性教育。发达国家中有很多也在承受人口下行带来的压力,他们没有所谓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人口下滑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女性教育水平的提高。
现在的女性尤其是城市出生的女性基本都能接收到和男性对等的教育,女学霸从现在的视角看来并不是什么稀罕物件。一大批受过良好教育的女性走入社会,自然不会甘心只当男性的附属品。现在很多大V宣扬女权如何如何,其实我觉得真正的女权主义者应当把毛主席当成祖师爷供起来,“女人能顶半边天”为共和国女性地位奠定了基础。现在各行各业都有女性精英的存在,她们不会把一切放到家庭和孩子上,孩子与事业的平衡是必须的。尽在我的社交圈子里就有不止一名在事业上有突出成就的女性选择不要孩子——对于她们所处的位置,生育子女的时间成本实在太高了。
今天讨论的不是女权或者女性话题。只要简单的知道,在全球所有女性受到良好教育的国家里,没有一个出现人口快速增长的。如果举个返利就是南亚大国印度,所以他们还在艰难地搞着计划生育同时新生儿数量依旧居高不下,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能够找到这把控制人口的金钥匙。
三、生活压力
前面提到,我们的文化中孩子是幸福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人几乎都自带想要孩子的属性,但是现在的年轻人比我们的父辈有更低的生育欲望。有专家说是因为现在的年轻人更加注重自我享乐,这个观点我不敢苟同,因我就我所见,我身边的人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要最多的孩子,所以不是愿意不愿意要更多孩子的问题,而是承担能力的问题。
在施行计划生育的几十年里,把孩子作为家庭核心组成部分的国人,已经习惯于倾尽全力供养一个孩子了。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让孩子吃最好的、用最好的、接受最好的教育……但是如果我们在一个孩子上倾尽了所有,第二个孩子该如何抚养,抱歉,我自己是独生子女,我生长环境中几乎所有同龄人都是,我们并没有从父辈那学来如何照顾一个多子家庭,我们学来的只是他们把所有的一切都给了我。
过年回家的时候跟我妈聊到上幼儿园,我发现我家那个十八线小城市的幼儿园费用居然比我所在的二线城市还要高。我很好奇以当地的收入水平如何支付得起。我妈给我解释,幼儿的费用父母出,基本要消耗两人七成的收入,父母开销不够的部分由父母的父母来补贴……如果我是如此境遇,我基本不会选择要孩子。
同样,在我所在的二线城市,孩子上中小学的家长,如果都在工作,基本上孩子的教育就要开销掉差不多一半的家庭收入。这个开支比例在大部分城市应该是适用的。所以为了养得起,大多数工薪家庭在二胎问题上都是要慎之又慎的。
在过去的十年里,如果你出身普通家庭,又不是从事房地产、IT、金融行业,那么你多半只是个普通人。面对如今的房价,普通人上车只能如樊纲所说靠六个钱包了,而上车后的月供仍旧是个不小的数目。我听不止一个人说过,以他/她现在的生活条件,结婚没问题,但是绝对不会要孩子,不想让孩子享受不到良好的生活条件。
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靠着全家供养一个办法,让大家习惯了用榨干两代人的方式来养育唯一的第三代,由简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现在供给一个孩子的钱要由两个孩子来共享,每个人都很难受。
破局
既知其然,那么想要提高生育,无非是两点。
生得起
生得起关键是降低适龄人群的生活压力,展开说就是安居乐业。
安居。连负担租房成本都困难的夫妻自然是没办法提生儿养女的。地产是这个国家面临的另一个大问题,这里就不多嘴了,只能泛泛地说,我们的年轻人需要匹配年轻人收入的体面的住处。房子不需要大,我小时候一家三口一室一厅一厨一卫也过得很自在,但是现在大部分年轻人单靠自己“安居”太过奢侈。
乐业。经济、IT虽好,但这毕竟是少部分人的时代红利。地产带来的天量GDP背后是被抽干血的无数制造业企业艰难维持,稍有风吹草动就要关门歇业,而这些企业才是大部分人的去处。富士康这样的巨型企业可以说为无数青年人提供了工作机会,但相对的,这些青年在高强度工作和低收入的生活中耗尽了最好的青春。不负责的说,沉舟侧畔千帆过,为了整片森林,某棵树涨势再好该放弃也得放弃。
养得起
我因为工作的原因,去过国内的许多城市,经济有好有坏、房价有高有低、生活或忙碌或安逸,不同城市的最大共同点就是孩子想要享受良好的教育的成本是很高的。而且经济水平越低的地方相对教育成本越高——经济越差能留住的好老师就越少,家长就越想让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以逃亡大城市。甚至某些城市K12阶段(中、小学)的优质资源完全被私立院校把控,最好的公立学校也只能排二流中等。
近两年教育部在“教育公平”问题上的发声越来越多,政策褒贬不一,主要是还好政策落到地方就变了味。教育公平之后有机会我想单独拿出来写,这里就不展开了。希望下一代孩子能享受公平教育,不要让教育成为家长们拼背景斗财力的平台。
结语
我不关心人口问题,至少目前从我的层面目前还感受不到人口浮动对我的影响,劳动力减少无非是推进工业自动化,西方发达国家低人口状态下也都是这么玩的。我只是不喜欢一面是想要孩子但要不起的家庭,一面是“生育税”这种粗暴干涉的提议。新成员的诞生都该是一件幸福的事,希望每个家庭都能根据自己的意愿、有尊严地、体面的生养抚育自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