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暑期档最后一天,笼罩在口碑光环中的《碟中谍6:全面瓦解》,终于登陆内地院线。
《碟中谍6:全面瓦解》8月31日在中国大陆上映
这部外媒口中的「系列最佳」在烂番茄新鲜度高达97%,IMDb超过10万人打出了8.1的高分,豆瓣也已回升到8.3分。
豆瓣评分
烂番茄新鲜度
IMDb打分
导演克里斯托弗·麦奎里,主演汤姆·克鲁斯、西蒙·佩吉、瑞贝卡·弗格森等人悉数回归,操持摄影的是《机械姬》、《湮灭》的摄影指导罗伯·哈迪。
从左:大超亨利·卡维尔、导演克里斯托弗·麦奎里、阿汤哥、西蒙佩吉巨巨
这个万无一失的阵容,点燃了我们对新作的期望。
《碟中谍》系列的第一悬念,在于它如何能够突破自我。
《碟中谍6》片头
除了人尽皆知的HALO跳伞、直升机绳索速降、徒手攀爬布道岩之外,《碟6》是不是还有更值得深究的野心?
影史上第一个HALO跳伞实拍镜头
片名「全面瓦解」显然不同于「幽灵协议」和「神秘国度」,它明显指向这部作品和前作的互文关系。
22年,6部电影,低产却长青的《碟中谍》系列,终于迎来了它的首次「自我致敬」,也是需要重新认识这个系列的时候了!
这是一个间谍类型一息尚存,而间谍元素大行其道的时代。
20多年来,电影市场上涌现越来越多的《女间谍》和《我的间谍前男友》。
它们在嬉笑怒骂中架空了传统间谍片的政治历史维度,也消解了间谍人物这一符号本身所承载的复杂意义。
从左:《女间谍》、《我的间谍前男友》
而与此同时,《007》和《碟中谍》这两个从间谍片全盛时期一路走来的老牌间谍系列电影,正试图以奇观化的动作场面和高科技武器(器官扩展)重振雄风。
流水的邦女郎,铁打的高科技
曾经一场持续了40多年的冷战,风声鹤唳暗流汹涌,敌我阵营泾渭分明,一手造就了间谍片的黄金时代。
冷战结束,旧秩序轰然倒塌,新秩序尚未建立。曾在60-70年代攻占大银幕的007系列电影,陷入停滞。
90年代中期,《碟中谍1》用一次大胆的「弑父」,开启了间谍片的复兴。
第一部经典场面:伊森盗取碟片
这意味着一种全新的间谍片叙事模式。
汤姆·克鲁斯不止一次提到他对《碟中谍》原版电视剧的喜爱,但他所创造的《碟中谍》电影,却是一场全面的「破而后立」。
《碟中谍》原版电视剧:《虎胆妙算》1966年
这部60-70年代播出的电视剧,遵循了经典的冷战叙事模式:不可能任务小组的虚构的敌人「东欧共和国」,显然指向现实中的苏联。
然而到了1996年,电影《碟中谍》的核心变成了上级与下级、国家与个人、「父」与「子」之间的矛盾。
美国最有话语权的影评人罗杰·伊伯特,曾经把《碟中谍》比喻成「一座难以洞穿的后冷战迷宫」。
一座由扑朔迷离的局中局和多重情节反转组成的迷宫。
终极谜底揭开后,所谓的「外国间谍机构」原来只是障眼法,伊森·亨特真正的敌人竟然是自己曾经无比敬重的上司吉姆。
伊森和队员、上司吉姆
伊森亲手杀死吉姆的那一刻,实际上宣告了冷战间谍片中那种僵化的父权秩序已然崩裂。
特工不再是任凭国家机器碾压的、工具化的个人,他们将要夺回自我身份和自由意志。
多年后,这种弑父叙事依然在《谍影重重》和《007:大破天幕杀机》中复现。
《谍影重重》杰森·伯恩
第二部(2000年)开始,伊森·亨特人性的一面得到了更多的展示,他可以主动选择任务和队友,对爱情的追求是他在特工身份之外寻求自我认同的方式。
《碟中谍2》
第三部(2006年)无疑是最浪漫主义的,茱莉亚的出现让伊森在国家伦理和个人伦理之间铤而走险地选择了后者——这也是他距离死亡最近的一次。
《碟中谍3》中的伊森和妻子茱莉亚
一个「有人味」的特工,这就是汤姆·克鲁斯想要的吗?
当然不是,他有一个疯狂得多的愿望——
让伊森·亨特成为一个「超人」,肉身凡胎,伤痕累累,却比任何一个超级英雄都更加大无畏。
《碟中谍3》里,我们还能看到一个患得患失的伊森,他有着平凡人的爱与恨、恐惧与悲伤:眼看着「妻子」被一枪穿头时,阿汤贡献了一场让人心碎的表演。
对于这个平凡人伊森来说,「假如失去她,我也活不下去了。」
然而从《碟中谍4:幽灵协议》开始,这种我们能够与之共情的疼痛感消失不见了,伊森变成了一个将个人情欲最小化的无我之人。
他和朱莉亚的感情走向了一个带有悲剧色彩的结尾:他的不可能任务小组又一次拯救了世界,他的茱莉亚选择过上了平凡的生活,两人隔着热闹的街道,静默中用眼神道别。
伊森·亨特的英雄主义和悲剧色彩,恰恰在于他的「牺牲」是自主的而非被迫的。
如果说《碟1》完成了从工具到人的转变,那么《碟4》则完成了从人到「超人」的转变。
到了《碟中谍5:神秘国度》里,伊森已经成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世界特工」。
《碟中谍6:全面瓦解》他全新升级,继续上天入地追击恐怖分子。
他的正面是百战不殆的「超人」,永远在最后一秒化险为夷。
而他的背面则是个体的归零化,不再有家庭,甚至不再有祖国。
《碟6》之于整个系列的特殊意义在于,它不仅是「全面瓦解」,更是「全面回顾」。
它逼迫伊森面对自己的过去,「超人」因此拥有了更复杂的人性深度。
他放弃了与朱莉亚共度余生,但也因此终生背负愧疚和恐惧。
他成功捉拿所罗门·莱恩,却也因此引发了恐怖组织失去头领陷入更大的混乱。
《碟6》中的所罗门·莱恩
第一部便建立起的尖锐的上下级矛盾,在这一部中更是激化到了一个顶点。
上司Alan Hunley
特工沃克的一句话是全片题眼:
「亨特的政府多少次背弃他,拒绝承认他的存在,将他弃置不顾?这样的一个人,要到什么时候才终于忍无可忍?」
《碟6》中的沃克
而他的「不可能任务」更加棘手,最后半小时观众的心一直悬在嗓子眼。
「你可以选择是否接受这个任务」,但伊森从来不会选择拒绝。
第四部开始,类型片通常必备的爱情元素几乎退场。
除了米歇尔·莫纳汉出演的茱莉亚之外,《碟中谍》系列的女性角色都属于高度类型化的人物:
第一类是如艾曼纽·贝阿、蕾雅·赛杜这样的蛇蝎美人,
第二类是如坦迪·牛顿、李美琪、宝拉·巴顿这样的打女,
第五部新加入的伊尔莎(瑞贝卡·弗格森 饰)则混合了两种类型,她更像是伊森的镜像人物,势均力敌,亦敌亦友。
《碟6》中的伊尔莎和伊森
与此相对,动作惊险元素却是变本加厉。
那些无限趋近人类极限的复杂真人特技,创造出了一种让人沉浸其中的电影奇观,甚至故事本身都已不再重要。
我们很难想象下一部《碟中谍》还能怎样自我突破,或许真像西蒙·佩吉所说:「只有去太空了。」
《碟6》中的直升机绳索速降
和詹姆斯·邦德、杰森·伯恩相比,伊森·亨特的人物个性相对弱化,007系列在它的全盛时期平均每一年半就上映一部新作,持续了20多年。
反观《碟中谍》系列,22年的时间跨度里只产出6部电影,间隔最短的第五部和第六部也隔了3年,而第二部和第三部之间更是长达6年之久。
《碟中谍》前五部蓝光高清套装你值得拥有
2017年北美上映影片总量达到了724部,比2000年时翻了一番。
在这种行业生态下,「碟中谍」系列的低产作风很容易让观众对角色的认同发生断裂——
每一部续作中的伊森都像是一个「新」角色,难以建构起整个系列相对完整的角色弧。
这种银幕上的失落感,在银幕之外得到了弥补。
从1981年《无尽的爱》算起,汤姆·克鲁斯已经在大银幕上活跃了37年,演出过46个角色,而伊森·亨特最为特别。
《碟中谍》和阿汤一起走过了他的青壮年和中年,也见证了他演员事业的大起大落。
最近十年里,除了《碟中谍》之外,大众最熟悉的阿汤作品是《世界之战》、《危情谍战》、《侠探杰克》、《遗落战境》、《明日边缘》、《新木乃伊》……
「美国刘德华」名不虚传,25年来勤耕不辍
他是个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的硬汉,他是「动作巨星」,这是阿汤本人和他的团队、教会以及媒体的共同选择。
明星形象与流行文化互相渗透,所有的阿汤角色统统都和他本人缝合在一起。
每一部《碟中谍》的空档,阿汤哥众多同质化的电影角色,反哺着观众对伊森的体认。
《明日边缘》中的汤姆·克鲁斯
更进一步,其实伊森·亨特早已成为和阿汤共生的镜像。
《碟中谍4》不仅是系列电影回春的分界点,也记录了阿汤演绎生涯的一道转折。
当伊森·亨特从人变成「超人」时,汤姆·克鲁斯也经历着相似的转变。
这要从《碟中谍3》说起。
2006年,沉寂6年的《碟中谍》终于迎来新作,然而却创造了系列票房新低:
1.5亿美元的成本比第二部高出2500万,最终全球票房却只有3.97亿,比前作下滑1.6亿,远远低于派拉蒙的预期,甚至连盈利线都没能达到。
电影上映一个月后,派拉蒙突然宣布结束与汤姆·克鲁斯长达14年的合作关系:电影公司将一线巨星扫地出门,在影史上也实属罕见。
外媒对解约风波的报道
派拉蒙发话:「我们觉得会做出『创造性自杀行为』造成公司收入损失的人不应该继续留下,他最近的举动对派拉蒙来说是不可接受的。」
派拉蒙真正「不可接受」的,是阿汤的Cruise/Wagner公司每年从派拉蒙拿走的1000万美元制作费和阿汤的高昂片酬、票房分成。
而所谓的「创造性自杀行为」指的是阿汤05年两次极具争议性的访谈。
《奥普拉秀》上的「跳沙发」尚且可以理解为节目效果。
2005年5月,汤姆·克鲁斯做客《奥普拉秀》,谈到热恋女友凯蒂·霍姆斯时激动地跳到了沙发上
阿汤在NBC访谈节目上,公开批评女星波姬·小丝服用抗抑郁药治疗产后抑郁症,还对主持人大放厥词:「你不了解精神病学,我了解…它是伪科学。」
一切源于阿汤哥无法绕过的三个字:山 达 基(Scientology,又名科学教)。
纪录长片《拨开迷雾:山达基教与信仰囚笼》( Going Clear: Scientology and the Prison of Belief )2015
山达基教认为,精神上的痛苦是由一种叫做「印痕」的东西造成的,只有通过他们的「听析」疗法才能去除。所谓「听析」,类似于心理咨询混搭上基督教的忏悔。
山达基教反对一切精神疾病药物治疗。2004年,阿汤就曾经公开提到「精神病学应该被定义为不合法」。
早在1986年,阿汤就透过第一任妻子咪咪·罗杰斯加入了山达基教。
整个90年代,这个备受争议的「宗教信仰」并没有对他的星途造成影响。
这一方面归功于专业的团队,另一方面也和第二任妻子妮可·基德曼有关,和她在一起的十年里,阿汤与教会渐行渐远。
然而,在教会的介入下,两人于2001年结束了婚姻,三年后,阿汤换掉了合作多年的公关团队,转而聘请了毫无公关经验的亲姐姐、山达基教徒Lee Anne DeVette,这一系列错误的选择,终于导致了上述种种「自杀行为」。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解约事件反倒成为了新千年以来阿汤的第一个事业转机。
他暂时远离了大制作,转而接下《狮入羊口》、《热带惊雷》、《行动目标希特勒》这些成本相对较小的电影,并且前两部都是出演配角。
从左:《狮入羊口》、《热带惊雷》、《行动目标希特勒》
这段时间里,他向波姬·小丝致歉,也终于聘用了专业的公关团队,Cruise/Wagner公司也找到了新东家。
《热带惊雷》里的「惊艳」客串给他赢得了一个金球提名
还有一件事不得不提:《行动目标希特勒》让阿汤遇到了克里斯托弗·麦奎里。
开始了两人长达十年、多达9部电影的合作(包括最近三部碟中谍),接下来麦奎里还将执导《壮志凌云:马弗里克》,甚至下一部《碟中谍》。
这种亲密牢固的搭档关系,也进一步保证了阿汤对于《碟中谍》系列的主导权。
2010年,收敛锋芒后逐渐扳回风评的汤姆·克鲁斯与派拉蒙协商将《碟中谍》系列重新提上日程。
这一次,派拉蒙提出了一个要求:加入新鲜血液,即当时喜提奥斯卡提名风头正劲的杰瑞米·雷纳。
《碟4》中的杰瑞米·雷纳饰演参谋布兰特
不难看出,派拉蒙有意将新角色培养成下一个伊森·亨特,牵制汤姆·克鲁斯的大权。
《碟3》滑铁卢的五年后,票房口碑双收的《碟中谍4:幽灵协议》终于重新证明了汤姆·克鲁斯的商业价值和这一系列的巨大潜力,将近7亿美元的票房至今位列系列第二高,影片评价也仅次于最近新上映的《碟中谍6:全面瓦解》。
派拉蒙的「如意算盘」失了策。没有人能削弱汤姆·克鲁斯,从始至终这都是他与自己的战争。
提到《碟中谍》,它的前缀总会是「汤姆·克鲁斯的电影」,而不是克里斯托弗·麦奎里的电影或者派拉蒙的电影。
这不仅是因为阿汤的巨星身份,更重要的是他作为制片人和主演对整个系列电影的全盘掌控。
当汤姆·克鲁斯从828米高的迪拜哈里发塔一跃而出时,他已经做出了和伊森·亨特一样的选择。
这是一条「超人」的路,迄今为止,汤姆·克鲁斯已经在这条路上走了快十年。
阿汤在哈里发塔顶端留念
他让自己变成了一个全能人,一个工作狂(有时也是控制狂),一个不折不扣的完美主义者。
他不甘于只做幕前工作,他想要更大的权力。
《碟中谍》系列的剧本创作、拍摄、道具、场景、剪辑、后期的每一个细节他都参与其中,原计划一条过的扒飞机戏,在他的主张下拍了8遍,为了呈现出最完美的HALO跳伞长镜头,他跳了106次伞。
阿汤说过,因为所有场景都是实拍,所以某种程度上看《碟中谍》系列的拍摄花絮和看电影是一样的。
他是一个高度「观众指向型」的电影人,坚持真人实景拍摄,是因为他相信观众能够看出电脑特效的虚假,而他想要的是身临其境极尽真实的刺激体验。
他还是个胶片原教旨主义者,「除非再也没有胶片或者没人可以洗印为止」,只因为那种数码摄影无法替代的真实质感。
《碟5》扒飞机拍摄现场
关于实拍和特效,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曾经提到一次亲身经历:
拍摄《勇闯雷霆峰》时,有一场戏是要吊在几千米高的山上,他坚持亲自上场,想用一个长焦镜头来呈现这个场景。
《勇闯雷霆峰》(The Eiger Sanction)1975年
电影上映后,他乔装打扮溜进影院观察观众的反应,看到这一幕时,有人惊呼:「他们是怎么拍出来的?」
同伴回道:「特效呗。」
《勇闯雷霆峰》片场照
《碟中谍》从拍摄到营销,始终在不厌其烦地强调真人实拍,或许这是因为他们深知实拍和特效之间的界限正在变得越来越模糊,他们需要主动站出来点醒观众。
在这个技术加速升级的时代,电影的「真实性」,实拍和特效之间的差别,真的一眼就能分辨出来吗?
阿汤的「冥顽不化」,其实也是电影本体的荣光在「后电影」时代的一种窘境。
过分依赖特效让超英片中的明星越来越工具化,相反,追求真实让阿汤始终把主导权牢牢抓在自己手上。
当明星们可以借助于绿幕完成那些不可能完成的演出时,阿汤还像巴斯特·基顿这样的默片影人一样,坚决捍卫电影表演的「真实性」。
放眼世界,和他并肩作战的似乎也只有成龙了。
绿幕拍摄中的《大超》
超级英雄遍地都是,为什么我们还需要阿汤和伊森这样的「超人」?
答案可以很简单:
只要阿汤这样的「老顽固」还活跃在产业里,我们就有理由相信电影还没有死亡,明星还没有死亡。
他很少在片场展现出焦虑和恐惧,因为拍电影已经成为了他的生活本身,就像拯救世界之于伊森那样。
其实他们完全可以选择不那么危险的生活,不那么搏命的戏路,但他们总是放不下那份舍我其谁的执念。
不久的将来,阿汤又要在《壮志凌云:马弗里克》里飞向天空了。
假如他终将耗尽精力,我们也希望那一天晚些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