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钱立峰
早在18世纪,卢梭就曾说:科学和艺术的发展会导致道德的堕落。
接着,尼采论述道:“上帝死了”,人类终于可以凭着自身喜好,来制定游戏规则了。
现代社会,无论是人工智能、大数据,还是转基因食品、以及最前沿的基因技术,都成为人们用来应对竞争、追求完美的武器。试图用基因技术制造完美的人类,这究竟是一种福音,还是一场灾难?在科学不断进步、技术无限拓展的背后,究竟隐藏着多少有待解决的伦理问题?
11月26日,全世界被一则“人类首次基因编辑试管婴儿双胞胎问世”的新闻震惊了。这无疑是一颗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氢弹。
南方科技大学的生物学家贺建奎在香港接受美联社专访时称,他的实验室利用一种基因编辑技术,在至少七对夫妇的受精卵上修改了一个名叫CCR5的基因,能够让孩子具备对艾滋病的天然免疫力。并且,其中一对夫妇的双胞胎女儿已经在这个月出生。
但是,贺建奎所属的深圳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都纷纷避嫌,表示此事与己无关。
学校称贺建奎今年2月已停薪留职;医院称自己从未发过该研究的伦理批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也对广东发出调查的要求。而在网络上,几乎所有的声音都不约而同对此事件发出一致谴责。
一
1944年,薛定谔在著作《生命是什么——活细胞的物理学观》,发出了石破天惊的薛定谔之问:生命是什么?
薛定谔提出的,是一个科学家的哲学思索,他把量子力学研究运用到对分子生物学的思考中,探究基因的密码,直接引发了后来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
科幻小说里常有这样的设定,人类是一串串电脑代码构成,上帝就是编辑代码的程序员,通过代码编程,上帝创造了人类。这个比喻很有道理,因为构成人类代码的,就是基因。
2000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在白宫、英国首相布莱尔在唐宁街,同时宣布了人类基因组草图的完成。这是人类最底层的代码。克林顿说:“人类将记住这一天”;布莱尔说:这是“21世纪第一项伟大的科技成就”。
掌握了基因组草图意味着,人类可以从基因这个底层代码,来重新认识自己。也就是说,我们要研究人类发展史,除了从以往的社会学、历史学等角度出发,又多了一个新的角度,这就是基因。
有人可能不太清楚“DNA”和“基因”,这两个概念的区别?简单说,DNA可以被看成一个长长的链条;链条上那些有用部分,就是基因。
事实上,长长的DNA链条上绝大部分没用。也许你会觉得吃惊,DNA上有用的基因,大概才3%。那么剩下97%是什么呢?可以说,它们就是一堆稀奇古怪、结构复杂,但又毫无用处、像垃圾一样的东西。
可见,生物世界与物理或数字世界的最大不同,就是它的混沌和复杂,基因作为承载生物遗传信息的最小单位,也不例外。
作为一个物种,人类经历了亿万年的演化,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我们的基因不断与周围生物、环境相互影响,始终处于一种动态平衡。通过研究基因组,我们能看到一部生物演化的历史,基因组就是一部人类自传。
二
有人说,生命是一场持续了40亿年的无可奈何。
之所以这么说,因为达尔文告诉我们,生物演化是自然选择的力量随机推动的,每种生命都随波逐流。
物种能否延续,与个体努力完全没什么关系。强大如恐龙,该灭绝还是灭绝;弱小如蟑螂,该存续还是存续。再看人类的各种困境,难产、肥胖、高血压、癌症,包括死亡,无一不是演化的代价。我们对自己的身体基本没啥话语权。这难道不是无可奈何吗?
但基因技术的出现,却将改变这一切。基因技术,即生命科学最前沿的基因编辑技术,能在生物体庞大的遗传信息中,精准地找到问题基因,然后剪切、替换成正常基因。如同电脑编辑文本时的剪切、粘贴。
基因技术能做很多事,比如基因诊断能筛查致病基因、预防和治疗疾病;基因编辑能保证优生优育、私人订制后代;如果高兴的话,还可能通过基因工程制造超级生化运动员,赢得顶级体育比赛,也并非不可能。
现代人类不断追求完美的同时,凭借“万能”的金钱和现代科技,试图把人类自己,升级成无所不能的上帝。
但表面上的进步和完美,所牺牲的却是人生活的意义和根本的幸福,也给现代人带来了一系列无法解决的伦理困境。
三
什么是基因?基因是生物信息存储的单位。有人认为,基因存储了构建身体所有信息的蓝图,只要掌握基因,就能克隆出完全相同的个体。但这个想法未免简单,基因的世界要复杂混沌得多。实际上,大多数基因储存的信息更像是菜谱。
蓝图和菜谱的最大区别是,根据蓝图,就能精确地制造出成品,机械地复制出无数完全一样的副本。但菜谱,却只规定了做菜的流程,做菜是一个动态、随机的过程,而最终做出的菜品,永远会因人、因情况而有所不同。比如,100个厨子就可能做出100种不尽相同的宫保鸡丁。
正因为菜谱中留足了对外部环境、偶然事件的应变空间,才会有每个人的多元发展,世界才能保持多样性。
菜谱的流程总有先后次序,最前面的流程对一道菜的影响,肯定大于后续流程。同理,基因的作用也因次序先后而有所区别。比如烤面包时,如果在第一道和面流程就弄错了面粉和水的比例,那么烤出来的面包,就会走样,而且越到后面的步骤,差别就会越大。
比如女星安吉丽娜·朱莉,她筛查出的乳腺癌基因,是位于菜谱第一道流程的基因,所以它的变异,影响女性患乳腺癌的可能性也相当大;但携带这一基因的女性会在何时患上哪一类乳腺癌,却不由这个基因决定,而是由菜谱后续流程的其他基因与外部环境共同影响的。
这次贺建奎利用基因编辑技术,修改可预防艾滋病的CCR5基因,与乳腺癌类似,属于由单个主调节基因引发的疾病。目前为止,科学家已筛查出一万多种由单个基因变异导致的疾病。
但是,大部分疾病并非由单一基因决定,通常要追溯到几十个相关的基因变异,情况复杂,根本无从修复。
四
基因研究的两大重点分别是基因诊断和基因剪辑,在预防和治疗疾病领域潜力巨大。
人类基因组排序已经完成,目前针对个人的基因排序和基因筛查的成本也已降至1000美元以下。检测筛查成本的不断降低,给更多人提供了解自己携带的致病基因、以及患不同遗传性疾病的概率。
目前基因诊断用在优生领域已经相当普及。如对唐氏综合征的筛查:产妇可以选择对携带问题变异基因胎儿的人工流产;也可以对人工授精的多个受精卵分别筛查后,选择没有变异基因的受精卵植入母体。
但对于成人而言,知道了基因筛查结果,找到了有危险的变异基因,所能做的却仍然有限。这种情况有点像Presurvivor。比如朱莉,当她知道自己得乳腺癌的可能性非常大时,选择乳腺切除,就是一种Presurvivor的选择。有人也许会选择定期做乳腺检查,一旦发现早期病灶再去手术。
基因剪辑,就是对有缺陷或者致病变异的基因进行修补和替换,能够防止未来疾病的发生;或是改变一个人的性格和偏好甚至特长。贺建奎修改受精卵CCR5基因,意欲使个体具备预防艾滋病的能力,就是一种基因剪辑技术。
五
过去五年,基因剪辑技术在生物化学领域发展迅速,以目前的技术水平对基因携带的DNA片段进行有针对性的剪裁,并不十分复杂和高级。但问题的关键在于,相对于数学物理世界,生物学是一个混沌复杂的系统,即便人为改变了基因,也未必得到预期的结果。
第一、根据现有的研究,对于不同基因之间相互联系的架构,并不完全清楚。因为不同基因在“菜谱”流程中的地位不同,某个基因的变化,会带来一系列其它基因的变化,类似于“蝴蝶效应”。对特定缺陷基因的剪辑,很可能对身体产生其它想不到的影响。
第二、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从对于同卵双胞胎的研究发现,即使两个基因完全相同的个体,在同一环境中共同成长,也会因为外部环境的细微差别和一些偶然经历,成为两个个性不同的人,而不会精确的镜像复制。
“基因给人类写出了剧本,却留下了不按剧本演戏的空间”。这句话深刻描绘了生命的意义。遗传决定了人的生命体征,但成长环境、偶然事件、个人应对,却给每个人留下了适应外部变化的改变空间。
第二,如何界定“好”的基因和缺陷基因?这不仅因为,不同基因间会通过相互作用发挥影响;更因为同一个基因在不同环境中,也可能产生不同的作用。
比如导致人精神分裂的基因,有时会激发人的潜在创造力。历史上很多名人有精神问题:比如画家梵·高、电影《美丽心灵》中的数学家纳什,甚至丘吉尔也患有严重的抑郁症。同样,自闭症儿童似乎很难与人打交道,但往往在绘画、音乐等领域智力超常。这或许就是大自然偶然和变异的结果。
第三,利用基因剪辑技术制造“完美婴儿”,会带来严重的道德、伦理和社会问题。这个问题我们在下文会详细论述。
六
在历史的不同阶段,人类常会产生扮演上帝的冲动。殊不知,这样做的风险会相当大。
1、许多技术的发展,无论初衷多好,到头来却难免失控
比如,美国南北战争后期出现了机枪,但机枪一战中的大规模使用,造成西线战役的诸多举世震惊的伤亡;一战尾声出现了坦克,二战开始纳粹德国就用坦克集团军,让波兰的传统骑兵,遭受了灭顶之灾。
人类探索核物理科学,结果造出了足以毁灭人类自身的原子弹。二战结束时,核弹被投入使用。如果再来一次世界大战的话,核武器的使用几乎无法回避。最初没人想要自我毁灭,但是技术一旦发展,就会失去控制。
一切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为技术有自己的意志。基因剪辑技术,将会引发什么结果?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以人类的贪婪本性,一定会变本加厉,升级技术的应用范围。
最初,基因剪辑仅仅为了防病治病,然后,就会有人冒出各种各样的想法,比如想要大长腿、白皮肤、大眼睛、高鼻梁;接着又要更高的智商、更强的语言能力,甚至迷人的魅力或领袖的气质。追求永无止境,由此引发的军备竞赛,也将不断升级。
就像当初整容行业的初衷,只是帮助在意外事故或战争中受外伤的人,做必要的外形修复。相比于整容行业的小修小补,基因剪辑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显然会更前途无量。
依靠基因技术,人类将无法遏制地朝着更高、更快、更聪明、更健美的方向,相互比拼、一路狂奔,我们的世界可能很快会变成一个怪物乐园。到那时候,人类还是人类吗?
2、会造成人类社会永恒的不平等
人类社会始终存在不平等。过去这些不平等并非那么牢不可破。贫寒子弟凭借读书勤奋聪明,不是不能出人头地;反过来,再优越的家境,也可能富不过三代,不排除重新洗牌的机会。
但当基因编辑成为那把取代了上帝的手术刀,让有钱人将自己的后代,从外貌到智力全方位垄断了竞争优势,形成从财富地位到基因的世袭,这将造成永久的社会撕裂、以及不可逆的阶层差异。
财富的支点,撬动技术的杠杆,必将引发社会的裂变。初衷只是治病救人、看上去很美的基因技术,一旦失去控制,就会把人类引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3、摧毁人类的生物多样性
多样性,本来也是无可奈何的产物,因为自然选择没有方向,适应环境而保留下来的基因也千姿百态。
但是,当基因编辑技术一旦成熟,由人的主观意志主导演化的,就不是自然选择了,而是某些人的观念系统。
不用说,人人都希望长相像吴彦祖或是林志玲,还想聪明如乔布斯、比尔·盖茨,最好同时兼具巴菲特或马云善于赚钱的情商… 最后我们会悲催地发现,许多人都长成了一个样子。而这背后,全都是俗不可耐的功利、偏见和主观观念。
自然界的美好,正在于她的多样性。罗素说,参差多态才是幸福本源。但是只要有了基因编辑技术,人类就会逐渐丧失多样性。而这个后果,可能是毁灭性的。
往往,许多我们不以为然的特征,会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救命;而我们无比向往的某些特质,却很可能会在关键时刻害人。
比如,有种很严重的遗传病,叫“镰刀型贫血症”。直到现在,全世界每年还会有超过10万人死于这种疾病。
但这种致病基因,在演化过程中之所以没被淘汰,是因为这种基因能够抵抗疟疾。现代医学出现以前,这是人类抵抗疟疾的唯一方法。得了疟疾的人都死了,有这种基因的人不怕疟疾,反而幸存了。
再举个栗子,如果基因编辑能帮人实现怎么吃都不会胖的愿望,估计只要能付得起钱,想要这种基因的人一定不在少数。时间一长,这些人就成了无论吃多少都不吸收的类型。
但这样真的好吗?多吃不但耗时耗力、浪费资源,助长人性的贪婪;而且如果整天毫无节制、胡吃海塞,吃东西难道还会是一种享受吗?更要命的是,一旦出现食物短缺,有限的食物吃了不吸收,身上即没脂肪又没储备,一不小心岂不是连命都没了。
类似情况很多。要命的是,我们并不知道得到一个好处的同时,会损失掉什么?我们玩命地通过技术去追逐显而易见的好处,对悄悄来临的危机却毫无察觉,等到了毁灭边缘,猛然发现时,已经躲不过去了。
4、历史上的“优生学”运动
自从近代科学发现遗传的秘密,人类就从没停止过想要优化后代血统的冲动。
有人认为达尔文的生物演化理论所说的自然演化过程盲目而低效,人类完全可以通过优生学的婚配制度,实现血统快速改良,创造出天资优越的后代。
于是美国在20世纪初,发起了一场全国性的优生学运动,具体目标有两个:
第一,鼓励健康优秀的公民多生孩子;
第二,对身心不健全和有遗传缺陷的群体强行绝育。
于是,1907年,印第安纳州通过一条法律:精神病人、犯人和赤贫者必须接受绝育手术。随后,29个州相继颁布了强制绝育的法律,总共有超过6万名美国人被强制绝育。1927年标志性案例是,最高法院以8:1裁定:收容所对一位三代弱智的未婚妈妈实施强制绝育,符合美国宪法。
然而,优生学运动的破坏远不止此,在大西洋彼岸的德国,有个人对优生学运动兴趣浓厚,并打算推而广之,这人就是阿道夫·希特勒。
希特勒在1933年上台后,开始强力推行纳粹的优生绝育法,并获得了美国优生学家的一致赞赏。《洛杉矶时报》刊登头条,称优生绝育法“让德国有了新风貌”。
希特勒的优生绝育法最后演变成了种族灭绝和大屠杀,造成了近代史上最大的人道主义灾难。因此,当代西方语境中的优生学总是与极荃暴症联系在一起,被视为人类曾犯下的重大错误。
5、私人订制“完美后代”
基因编辑技术的突飞猛进,终于使私人订制完美孩子成为可能。理论上,未来甚至可能出现一种“基因超市”,父母可以任意挑选孩子从外到内的所有特质,打造一个完全“私人订制”的孩子。
虽然一切尚未发生时,但这种可能性所引发的伦理困境,就给思想界带来了极大的震动。
首先、这是一种变相的优生学,发生在20世纪初的,是国家主义优生学;而现在基于个人意愿和自由市场的,可看作自油主义优生学。
国家主义优生学,是用国家权力强制剔除“差”的基因,这显然是对弱势群体的不公;但自由主义优生学,其本质却是有钱人只要用金钱就能让后代获得超常的竞争优势,扩大了贫富之间的鸿沟,加剧了社会不公和阶层对立。
第二、“订做完美孩子”的真正威胁在于,这会从根本上损害父母对孩子无条件的爱。
神学家威廉·梅认为,父母对孩子的爱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接受的爱,二是转化的爱。
所谓接受的爱,是把孩子看成上天恩赐的礼物,全心全意接受孩子与生俱来的本质,包括他的所有缺点和不足,这体现出对生命的谦卑和敬畏。
所谓转化的爱,是通过教育促进孩子的发展,使他达到一个更好的状态,这是为人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
如果接受的爱压倒了转化的爱,就等于纵容和溺爱;如果转化的爱压倒了接受的爱,那么孩子就成为父母满足自己野心的工具。因此两种爱需要达到某种平衡,而不应有所偏废。
而“订做完美孩子”的父母,不再对上天恩赐的生命心存感激和敬畏,而是对生命采取一种征服和控制的态度。他们把孩子看成可以人为设计的物品和父母意志的产物,并因此对孩子的未来施加更多要求和期待。这显然不再是无条件的爱,孩子成了父母达成自己目标的工具。
获得幸福是人的最终目标,但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贪婪欲望、顺从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个人竟然扭曲自己或后代的基因,不惜把基因改得面目全非,这难道不是对个人自油权利的彻底放弃吗?
我们究竟是应该扭曲人性来适应社会,还是应该改造社会来适应人性呢?
难怪,科幻作家刘慈欣在小说《三体》里写出了惊心动魄的话:“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参考资料:
1、《基因转》The Gene——An Intimate History,2018年1月,中信出版社,作者:悉达多·穆克吉,医生、科学家、畅销书作家,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癌症医师和研究员、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副教授。他以《众病之王——癌症传》获得了普利策奖。
2、《反对完美——科技与人性的正义之战》,作者:迈克尔·桑德尔,哈佛大学教授,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著作《金钱不能买什么》、《公正》等引发热议、影响深远。他的网络公开课《公正》,是全球最受欢迎的哲学课程。2001年,他受美国总统邀请加入“总统生命伦理委员会”,负责研究与生物科技相关的伦理问题和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