耍Q
耍出你的范儿_分享你的福利

从《雍正王朝》到《延禧攻略》宫斗剧与“娘炮”当道,文艺审美病态化

借鉴“网络爽文”套路的《延禧攻略》,把宫斗剧的热度又提升了几分。一些面庞姣好的男明星频繁出现于娱乐节目,尤其点燃了一些家长的不满。“少年娘,则中国娘”等对“娘炮当道”的不批评声音刷屏。宫斗剧与“娘炮”成为当下最引人瞩目的文艺景观。

批评者以《延禧攻略》为例,认为宫斗剧主攻“文化下三路”,把观众变成“求爽得爽”的“文化粗人”,从《雍正王朝》到《延禧攻略》,古装剧的创作越走越窄。而对于“娘炮”,有人则将其提升到“国家审美安全”的高度,认为如果任由“娘炮风”蔓延,会给青少年的文艺审美造成很强的破坏,英雄主义以及对现实的关照,大有于这一代人逐渐消失之势。

延禧攻略剧照

《延禧攻略》播放量爆棚,以及“娘炮”这个词自带的贬义性质,都让支持者感到不平。存在即合理,市场价值即正义,时代之选……这些都成为支持者还击的有力武器。有关文艺作品存在意义的争论,在过去几乎每隔十年都会有一番大讨论,只是眼下正在发生的这场争论更具撕裂感,因为正反双方都知道,宫斗剧与“娘炮”当道,是一种没得选择的选择,全民文艺审美与消费习惯都已经被逼到一个死角,除了被动接受创作群体与平台提供过来的产品,受众似乎丧失了辨别与选择能力。

一个理想的文艺环境是:作者有理想,受众有渴望。但作者的理想很多时候已经失去了自由成长的环境,受众的渴望也从精神追求下降至生理享受。批判现实主义的盛景已成遥远记忆,现实主义更多时候是一种皮囊,被用来支撑虚弱的城乡故事。想象力萎缩,没法虚构出具有史诗感与未来感的力作。就只能躺在传统文化土壤中的一块湿润之地上,任由一两朵阴冷之花盛开成奇葩。人们批评宫斗戏,不喜欢“娘炮”,是对文艺作品缺乏力量感表达一种不满。

什么是有力量的文艺作品?鲁迅说过,“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但用现在的眼光看,鲁迅所认为的这种文艺作品,伤人的同时也会自伤。有一段时间,网友们喜欢王小波的作品,认为他的文章充分体现出一名知识分子落入滑稽的现实生活后,是如何用幽默与自嘲来刻画眼见为实的荒谬的,但现在王小波也不流行了,“门下走狗”四散。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小说,曾滋养了整个影视业,但即便在那个时期,文艺审美大多也是思想性居前、力量感靠后的。

这些年来,有些作品无不以抽取作品内在力量感为首要任务。没有骨头了,就需要外在华美的皮囊来包装,甚至凸显某种病态来制造焦点。由平台、渠道、创作群等构成的喂养体系,采取赶鸭子的方式,把受众逼迫到一个死角,抬头只能看到他们愿意让受众看到的东西。在长期的驯化当中,两者还形成了依赖情绪,建立了强大的供求关系,并且视外在的批评为洪水猛兽,认为它们破坏了把消费主义当成信仰而刻意营造的旖旎氛围。

文艺审美病态化,在当下肯定值得高度重视。这不是受众的选择,更多是被头上时刻悬着一把剑的资本,在焦虑情绪促使下用尽收割手段而造成的现象,是有良心的创作群体被无情资本绑架而带来的后果。当然,受众在智能与大数据时代的软弱,也成为被利用的工具。这样的窘境一时无解,因为这种环境的形成,是海量人群参与制造的合谋。

这是一场正在蔓延的娱乐无力症。当然,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与机会,只是大家没得选择、懒得选择而已。

赞(0) 打赏
转载请注明出处:耍Q-耍出你的范儿_分享你的福利 » 从《雍正王朝》到《延禧攻略》宫斗剧与“娘炮”当道,文艺审美病态化
分享到: 更多 (0)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