耍Q
耍出你的范儿_分享你的福利

跳不出的轮回,理想化的幻灭?——《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

第一部 探索中的集权帝国

  1. 但六国灭亡后, 制度惯性让秦政府无法重构财政, 导致财政机器沿着惯性继续抽血, 民间经济无法重建, 最终崩塌。
  2. 秦代灭亡后, 社会的普遍思潮是: 建立这样一个庞大的集权帝国注定会失败, 谁也无法以合理的财政成本来维持帝国的统一。 在这种思潮下, 人们更倾向于回到战国时代, 建立众多的国家, 来分散统一帝国的风险。刘邦没有顺从这种思潮, 而是逆势而动, 重建统一的集权帝国。 ……这只是一种误解。 事实上, 中国大一统的观念是在汉武帝时期才正式形成的。……楚汉相争并非是谁当皇帝的争斗, 而是两种选择的岔路口: 一种选择类似于战国时期的诸侯模式, 另一种选择则是独特的大一统帝国。
  3. 当别的诸侯都因为获得了封地而感到满足时, 只有刘邦心中充斥着不满。 由于没有历史和身份的包袱, 他眼中看到更多的是秦帝国的威仪, 他不想作为一个诸侯统治汉中这个小地方, 而是想作为皇帝君临整个秦帝国的疆域。于是, 所谓楚汉相争, 就意味着到底是项羽的“诸侯加霸王”模式,还是刘邦梦想中的“中央帝国”模式能够胜出的斗争了。
  4. 李悝VS商鞅:两种完全不同的变法。(1)李悝是在尽量不破坏原有社会秩序的情况下, 通过外科手术式的改革刺激农民的积极性, 获得一定的增产。 可以说, 他的变法是温和的, 适应魏国复杂的政治体系, 但不具有革命性。 魏文侯可以通过李悝的改革使魏国成为强国, 却不足以用来进行统一战争。 到最后,由于改革成果无法持续, 魏国也随之衰落。(2)商鞅变法则采取了最为激进的做法。 由于秦国的政治更为简单, 国君的支配力更强, 集权程度更高, 商鞅在政治制度上进行了最根本的变革, 将秦国打造成一台完美的战争机器, 将每一个人都纳入到国家体系之中, 让每一个人都为战争出力。……秦国却是一个国家的军国主义。 这个国家采用中央集权制, 政令直达每一个人, 这样的战争机器产生出了强大的力量, 将各国一一摧毁。
  5. 在任何一个大一统帝国的初期, 当王朝创建者擦干了剑上的血迹时, 都会面临同样的问题: 先发展经济还是先强调政府对社会的控制力?秦始皇更看重后者。 他首先利用政府控制力解决财政问题, 没有考虑民间经济的持续发展, 导致了经济的羸弱、 人民的不满和社会的动荡。而汉高祖的性格多疑、 自大, 控制欲强, 这一点与秦始皇并无二致。 如果他再多做一些年的皇帝, 那么汉代的经济也许会进一步恶化。他适时的死, 给他的继任者留下了变革的空间……
  6. 历史上, 中央帝国最大的财政失控总是出现在军事上, 一旦控制住了军事支出, 的确可以做到“小政府”。 所以, 历史上采用黄老之术的时期, 往往是不需要太多军事行动的时期。 由于和平, 方才富足; 而富足伴随着和平, 于是成就了汉初的盛世。
  7. 与黄老之徒着重于解决经济问题不同, 儒家对经济和财政都不感兴趣, 他们采取的是另一种思路: 利用对皇权有利的政治思想, 加强对社会的软性控制。 可以说, 他们只对政治和社会控制术感兴趣。在儒家看来, 如果中央帝国的权力失控问题得不到解决, 那么帝国势必在未来出现新的危局。 如果要避免危机, 必须在政治上进行结构性的改革, 使得中央政府掌握更大的权威, 削弱地方上的诸侯势力。赞同黄老之术的人更注重经济发展, 而赞同儒家的人则偏爱政治稳定, 两者看问题的出发点是完全不同的。——儒家仿佛就是只讲主义,不讲实干,喜欢搞政治。害人不浅,遗毒太深!SB!
  8. 贾谊的做法是典型的儒家做法。 ……贾谊在经济上则采取了完全不同于黄老的做法, 提倡政府干预, 重视发展农业, 贬低其他行业。 这样的做法对于经济是有破坏作用的, 很可能会使中国在未来两千年内都围着农业打转。 但在当时, 这么做是为了防止诸侯势力借助工商业坐大, 带有很强的针对性。
  9. 汉代之所以有如此成就, 在于汉高祖和他的子孙们把秦始皇用一代的时间想解决的问题用了数代、 几十年来慢慢地解决。 他们一点一点地将中央集权的观念灌输给世人, 等那些不接受新形势的老人死去后, 新成长起来的一代已经将这个中央帝国视作理所当然。 当年的战国和分封都已经成为过去, 再也没有人希望回到从前。……在汉代, 由于文字并不普及, 人们的寿命也比现代人的更为短暂, 当时的社会比现代的社会更容易遗忘历史, 六十多年前的事情已经过于遥远, 活着的人们早已习惯了在大一统时代的生活。
  10. 但谁也没有意识到, 中央集权的帝国一旦建立, 就没有人能够控制它的最终走向, 而集权制本身的死穴也在慢慢地膨胀, 并最终侵蚀着帝国的肌体。——这是组织自己的惯性和异化吗?
  11. 汉昭帝时期, 就发生了一次关于“国进民退” 还是“国退民进” 的大讨论, 讨论的双方是皇帝的“聚敛之臣” 和民间的“贤良” “文学” , 这场争论的主题延续了两千年, 一直持续到现在。 争论中, 代表民间的贤良文学表面上获胜, 但实际上, 争论过后, 国有企业和金融垄断不仅没有废除, 还不时得到加强。事实证明, 一旦国有垄断体系建立, 政府对于这种体系的财政依赖度已经太强, 要想废除这个体系已经不可能了。
  12. 现代的人们已经逐渐明白了, 大一统中央集权帝国的死穴, 就在于不可避免的财政扩张
  13. 财政扩张端同时,是人性的“暴露“或扩张:经济减速时, 官僚集团的膨胀速度却无法降下来, 甚至反而会加速膨胀。 因为经济不好, 民间的日子不好过, 吃空饷的人更不想离开官僚集团的庇护, 更多的人想挤到庞大的官僚队伍里来。这时的吏治也最败坏, 官员们不是想着政绩, 而是想着如何讨好上级和皇帝。 皇帝有什么喜好, 官僚们都会争相满足。 皇帝喜欢打仗, 大家立即发动战争; 皇帝喜欢声色犬马, 下面就会送上不计其数的女人。这些铺张浪费进一步掏空了帝国的财政, 并嫁祸于民间, 导致民间经济更快地陷入枯竭状态。——这是个人素质的原因吗?不,因为每个时代都在发生,人都是趋利的!核心是否是一把手要清醒?但靠个人、靠得住吗?还是需要三权分立那样的制度?人性到底如何才能被克制?
  14. 第一次、 第二次的时候, 人们只把这种鼓吹当作是疯子的言论, 但是第十次、 第一百次的时候, 这种言论就能够打动执政者, 又通过政权的力量传播开来, 整个社会变得狼性十足, 从而开始了疯狂的冒险。 冒险过后能够及时收手还好, 如果过了能够回头的临界点, 就必然采取财政上的一系列集权措施, 最终导致财政的崩塌。——同样的例子,参见《脆弱的崛起》,参考俾斯曼下台后的德国社会,也是同样的情况,最终把德国无可避免推入了惨烈的一战。那么,如何关注言论呢?靠上面的人的心胸?
  15. 如何解决“劣币驱逐良币”的问题呢?出乎意料的是, 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 开放铸币权, 允许所有人铸造货币; 与此同时, 放开民间的选择权。 官方不去规定哪些货币能用,哪些不能用, 由民间根据各家货币的口碑自行决定接受与否。 这是一种自由竞争的模式: 口碑欠佳的铸币没有人接受, 就慢慢地消失了; 而口碑良好的钱币接受的人多, 会成为竞争的胜利者。通过市场选择达到一种平衡状态。 这就产生了另一种现象: 良币驱逐劣币。到底是“劣币驱逐良币”, 还是“良币驱逐劣币”? 区别在于, 政府是否强制规定某一种货币为法定货币, 而禁止其他货币的流通。 ……政府之所以不接受这种做法, 并不是因为这种做法没有效率, 而是因为这意味着政府彻底失去了对于货币的话语权, 从而丧失了干预市场的能力。
  16. 每个朝代的货币都会出现缓慢的贬值, 朝代初年的货币个头儿最大、 材料最好; 随后, 货币越来越小, 材料越来越差; 最后出现所谓的大额货币,原本一个铜钱一文, 后来出现“当十”“当五十”的大钱, 一个大钱的材料价值只是小钱的两三倍, 面值却是小钱的数十倍。如果说在铸币时期, 中央帝国有货币密码的话, 垄断铸币权就是最大的密码。……有关货币问题的争论却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停止。 皇帝们允许自由铸造只是一种权宜之计, 因为中央政府还没有来得及掌控全局, 不得不放手让民间去干。
  17. 但这时的铸币权仍然不是由中央政府垄断的。 由于中央政府还没有铸造这么多货币的能力, 于是, 皇帝允许各个郡国(诸侯和地方政府)按照中央颁布的标准来铸造。 郡国铸造的钱币称为“郡国五铢”。令人感到意外的是, 各个郡国铸造的五铢钱立即出现了劣币的特征。 王侯、 郡守获得权力后, 并不遵循金融规则。 他们发现在币材中大量掺假可以制造更多的钱币, 造假比遵守规则更赚钱。 这引起了另一波的金融混乱。……如果郡国劣币只在民间流通, 皇帝不会感到很难堪。 但是, 当郡国劣币通过税收渠道回流到中央政府时, 汉武帝就感觉吃了亏。 这就像现在地方政府滥发地方债, 最后却让中央政府兜底是一个道理
  18. 这本叫作《盐铁论》 的书让现代人也意识到, 古代和现代的相似性比人们所能够想象到的还要多, 而现代几乎所有的问题, 都在两千年前有了折射。……桑弘羊的基本观点只有一个: 财政需要。 为了应付庞大的财政开支, 政府必须从商业上获得收入, 否则政府就会破产。而与他辩论的文学、 贤良们都来自民间, 对于政府财政问题不甚了了, 对于民间发生的事情却更为了解。 他们最能感受到武帝政策给民间带来的困扰。 但这些人在理论功底上比桑弘羊差很多, 说不过别人, 就搬出“政府要以德服人”, 或者“政府要回归儒家传统, 不要与民争利”, 甚至强调要重本抑末, 以为问题出在工商业上面,没有看到工商业并没有罪过, 而是政府控制了工商业, 才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 所以, 后世的新派人物大都嘲笑这些贤良、 文学的迂腐。——正如前面提到,专业性容易让人弱化道德约束,这是一种可能;这里的对战是否是一个例证?但其实,可能“屁股决定脑袋”才是最核心的原因。但在专业化分工的社会下,一个人的专业性往往与其特定的职位相联系,那么立场和客观性受到影响便是自然的了。所以,美国的陪审团让啥都不懂的底层民众来用最淳朴的思路、最直观的感受进行决策,有其合理性。
  19. 可是, 人们没有注意到, 虽然贤良、 文学们迂腐, 看不到问题的真正原因, 但是, 他们却揭示了集权社会的一个悖论: 从理论上看是很美好的事情, 但一到现实中就变了味儿。比如, 桑弘羊谈到, 政府把制铁业收归国有, 不仅可以扩大财政收入, 还可以通过政府的管理来提高铁器的品质, 保障人民的需求。 因为政府的实力最强, 它组织生产, 自然能生产出最好的物品, 比民间小规模生产的质量要高得多。 这听起来很在理。……但来自基层的感受却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儿。 由于人们需求多元化,各地需要不同品种和规格的铁器。 而在以前, 这些需求都可以通过遍布市场的手工作坊来满足。 但制铁业国有化之后, 铁器的种类反而大大减少, 明显不利于生产。 另外, 一旦政府把某个行业收归国有, 那么, 这个行业生产的产品就会立刻涨价, 让人苦不堪言。 ……国有企业能够提高产品质量就变成了一个被普遍接受的神话, 直到最近几十年才被打破。
  20. 国有企业之所以继续存在, 是因为它给了政府足够的控制权, 防止下层的反抗。 而当财政收入增速下滑之时, 国有企业的作用就更明显,那时, 政府财政将依靠国有企业来渡过难关。——那么,如何去掉这种权力呢?尤其在国家资本主义越来越重要、甚至国家成为市场的竞争单元的背景下。参看前面瑙鲁和波音飞机的例子。
  21.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现在的改革, 就会发现, 它是一种理顺式的改革。 ……一切都是在理顺关系, 但在结构上, 不会有太大的调整。——所谓渐进式、防止动荡和起伏,有效果的,但是真的是唯一的选择吗?
  22. 但是, 王莽没有想到一点: 不管是谁, 在什么时代, 在执行全局性的改革过程中, 仅仅依靠下达法令是不行的。 在如此广大的疆土内, 如果缺乏有条不紊的规划, 以及巨大的执行力, 如此大规模的改革必然会引起极大的混乱。——但反过来,如果不是理顺式的,还能是什么?治大国如烹小鲜,周全考虑实在太难!很多运动式的整治啥的,渐渐不合时宜,是不是也是同样的道理?
  23. 其实, 任何变革的时刻,人们都更倾向于保守的选择。——这应该是人性吧!
  24. 从名义上讲, 中央领导地方, 并负责地方官员的任命。 但实际上, 地方官员只要能把中央政府糊弄过去, 不影响仕途, 私下里干事的空间大得超乎想象。除了地方政府, 各个中央部委也从中谋取私利, 使得中央政府的政令很少越出红墙之外。……由于双重争权的存在, 中央政府即便想进行实质性的改革, 但改革条文到了地方这一层级, 也被化解掉了。 地方政府只选择有利的条款执行, 而把对自己不利的条款过滤掉。……中央政府有心放权给社会, 但它放出的权力却被地方政府接走了,社会一无所获, 如果中央政府试图收走地方政府的权力, 地方政府就会把损失转嫁给民间。……新的执政者上台时, 这种现象已经到了临界点; 再加上许多地方官员认为新执政者上台还没有完全掌握权力, 这是大肆扩张的好机会
  25. 在西汉政府建立时的限权设计中, 只考虑了对军队、 官员的限制,防止他们对皇权产生冲击。 但皇帝很少过问官员和商人的勾结, 只要皇权是稳定的, 这些勾结行为就是可以谅解的。……西汉时期, 除了以东郭咸阳、 孔仅、 桑弘羊为代表的中央聚敛之臣外, 由于地方也遍布着盐铁官, 故而可以推测聚敛之臣已经形成了一个特殊的集团, 或者可以称为“浊水集团” , 与另一个儒者官员集团(清议集团) 形成对峙。
  26. 桑弘羊的“社会主义”观点看上去非常具有说服力, 也有严密的逻辑性。 但在实践层面上, 人类对于这个理想已经试验了几千年, 每一次试验都会发现: 政府的管制需要官僚去执行, 而政府的权力愈大, 官僚可以变现的资本也就越大。 最后发大财的往往是政府的官员、 官员的亲戚朋友, 以及其他类型的关系户。 另外, 政府对于经济的限制越多, 民间经济越凋敝, 人们就越会发现要发财只能靠政府。这些经验是通过实践总结的, 很难从形而上的辩论中获得。 但我们至少可以看到, 几千年前和现在争论的问题都是类似的, 几乎没有区别。
  27.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 如果按照贤良、 文学的观点, 政府减少管制,是否就能解决问题呢?答案出乎意料: 同样也解决不了。 原因仍然在于集权式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争权。 当官僚集团复杂化之后, 中央政府即便想放权, 也很难得到地方官员的支持, 甚至中央政府正准备放权时, 地方政府立即把中央政府放出的权力收到手中, 而民间仍然一无所获。中央政府为了政令通达, 必须集权。 但一旦中央政府集权, 地方政府又会把负担转嫁给民间。 总之, 在双层政府的博弈下, 吃亏的永远是民间, 而中央政府试图放权的努力也总是败于官僚阶层的抵抗。 这种问题在集权体制的历次改革中都能看到踪迹。
  28. 在“家天下”的时代, 外戚和宦官的专权一直是无解的难题。 当皇帝过于孱弱, 其权力就会被这两种势力的其中一个控制。 汉元帝死后, 控制政权的是外戚势力。 这时就会出现一系列的宫廷事变, 那些有雄心壮志的新皇帝总是莫名其妙地暴病死去, 继任者大都是性格懦弱的人, 甚至是未成年的孩子。 在经过几代暴死、 懦弱或者未成年的统治者之后,就到了改朝换代的时候了。——水库论坛有个文章,崇祯是怎么死的 #F1990,讲述所谓的“帝王之术”和普通的道德说教及社会规则是不一样的,因此长治久安的朝代,往往是太子立的早、历练的比较多的,因为他已经知道“套路”了。否则,一个接受普通教育的普通人突然接任皇位,往往结果堪忧。
  29. 对于一个社会而言, 金融始终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 当汉武帝将货币发行权彻底收归国有之后, 就彻底将政权的命运和金融绑定在一起。 因此, 任何时候, 金融的混乱都会让人想起政府的失职。——既然选择了用金融工具从民间获取利益,就要承受另一面。
  30. 一个类似的例子,是南宋的金融混乱直接使政府丧失了公信力——南宋的金融崩溃发生在蒙古人叩关之时, 当政府最需要财政收入来组织军队打仗时, 却由于金融的崩溃, 没有钱养兵。 并且金融破产影响到了每家每户, 使得人民不再相信政府, 也不愿为它卖命。 从这个角度说, 南宋的灭亡, 不仅是军事上的失败, 更是财政上的崩溃让这个中央王朝已经无力维持了。
  31. 北魏和晋朝的胜出,都是靠财政啊,论专业和综合人才的重要性:邓艾的提议受到了司马懿的大力称赞, 并立即实行。 大修水利, 兴兵屯田, 曹魏南方的气象也为之一变, 官田和民田交错其间, 一片繁忙景象。邓艾的计策为司马氏的统一奠定了物资基础。 财政成为西晋统一战争中看不见的战场, 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走向。邓艾的方法之所以能够被司马懿接纳, 是因为司马懿本人也是一位有名的财政专家。……更难得的是, 晋灭吴的两大功臣羊祜和杜预除了在军事上出类拔萃之外, 在财政上同样颇有建树。 [15]他们和灭蜀的邓艾一样, 精于财政竞争。……长期以来, 我们只把羊祜、 杜预和邓艾这三位平定了吴蜀之地的人……看作是军事家, 但是, 他们首先都是深刻理解财政问题的经济专家, 只有在军备上做到了极致, 才有可能发动战争并取得胜利。
  32. 东晋时期的政策特点是, 不管多严格的政策, 都会留有一定的后门。 ——“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成为工作的主要内容,“另有规定的除外/××批准的其他机构等”成为创新和突破的主要方向……看来自古以来都是如此。
1 2 3 4 5 6
赞(0) 打赏
转载请注明出处:耍Q-耍出你的范儿_分享你的福利 » 跳不出的轮回,理想化的幻灭?——《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
分享到: 更多 (0)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